评分及书评

4.8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缺失质量的数量 数量再多也没用

    作者告诉我们,社会科学的现状与根源是什么样的,给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令人堪忧的天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社会科学不但不是科学,甚至有的是伪科学。虽然我们也有庞大的机构和组织,也有众多的教授,专家,博士以及大量的学生。但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科学大厦的材料,是不合格的,甚至是要不得的。只注重建立机构,发放头衔,不讲究质量是不行的,缺失质量的数量,数量再多也没用。这样的书很好,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值得打五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入木三分,让我茅塞顿开的一本好书

      在我的认知内,社会学是最难的一门课程。不仅是因为它涉及了多个学科,最主要还是因为它有太多的变量,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一直困惑着我,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它帮我拨开了迷雾,找到了一条学习,思考及研究的光明大道,豁然开朗。非常喜欢,感谢作者带给我新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诚有余,深刻不足

        这本书能写出来并出版,可能已经非常不易。其中一些观点未必认同,例如作者似乎对 “哲学” 一词有非一般意义的理解。但作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当局者,清醒地指出其中的诸多问题,真诚和勇气值得钦佩。但我认为,本书很多地方并未写透,描述问题和直接原因居多,深层原因提及不多。当然这可能有些强人所难。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本书的讨论对象从中国社会科学换成欧洲中世纪绘画,本书指出了绘画水平的缺陷,不像不美,并归结于没有掌握先进的绘画技法;而另一些声音则认为就应该有独特的绘画风格、文化自信,而不是盲目采用以画得像为目的的透视法等技法。但实际上中世纪绘画之所以是这样,与绘画的目的、为谁绘画是分不开的。如果目的是画得像,只是缺乏方法与技巧,因而没有进步,这样的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但如果目的就不是画得像呢?回到本书讨论的主题,很多时候不少课题研究都是在做证明题,而不是解答题。本书在讲解题要符合规范,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要基于公理体系,不能靠尺子量甚至眼睛看。问题在于,如果要符合这些规范,要证的结论就证不出来,甚至被证明为错误,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轮到 “哲学” 大显神通了。其实西方和自然科学,也会受到研究目的、为谁研究的干扰,商业、政治因素从未放弃对科学的影响和渗透,只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方法论规范,为科学守住了底线吧,至少目前为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来如此

          从书中来看,我们肯定是一个社会学研究的小国,而这样的现状需要知道。作者好像就是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把这件事情说了出来。社会学研究的怎么样?我们的实用研究实在是太单一性的目标,好像只要不能带来当期损益的,就没有意义。社会学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赚钱工具。但国家层面上,没有这些 “无用之学” 的研究,未来我们心放何处?类似这样的无用之学还有很多,是不是都是如此?不把这些无用之学,走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之路,未来也确实就成为了无用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