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欢作乐》…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十五岁的阿申登在黑马厩镇初遇德利菲尔德夫妇,做牧师的叔叔告诉他这是一对缺少教养的下等人。阿申登练习骑自行车时,正好德利菲尔德也在教他的妻子罗西骑自行车。下等人的偏见没有能阻止少年萌发爱慕的种子,第一次见面,阿申登就被罗西的坦诚和迷人的笑意所迷倒…… 不久,德利菲尔德夫妇连夜消失,他们在黑马厩欠了一屁股的债。多年以后,二十岁的阿申登在伦敦读医学时,又一次碰上了德利菲尔德夫妇。罗西没有因为欠债逃离黑马厩这件不光彩的事而害臊。在聚会上,阿申登发现来德利菲尔德夫妇家的男人们并不是因为德利菲尔德是个作家天才,而是因为罗西漂亮。很快,阿申登也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罗西,并成了罗西的众多的情人之一…… 对于罗西的不专一,阿申登会吃醋生气。罗西却妩媚甜蜜地笑着对他说,你要接受我这整个儿的人,无论是我的优点,还是缺点。跟我在一起时,你没有感到高兴吗?阿申登承认了这让他高兴。罗西说,那不就对啦,小题大做和妒忌是有多傻。在你还有机会时,就好好地享受生活吧。再有一百年,我们就都不在人世了,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让我们还是及时享乐吧…… 阿申登的快乐没有持续很久,罗西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和她的老情人,一个已经破产的、一无所有的黑马厩镇的已婚老男人乔治・肯普私奔了。唐突的故事没有就此虎头蛇尾。三十年后,阿申登在纽约与罗西重逢,才解开这个谜底…… 德利菲尔德夫妇有过一个女孩,在 6 岁那年重病不治。罗西在孩子死后从医院回到家后,觉得自己内心的一切都已死去,再也哭不出来了。她神经紧张焦虑难安,就出去找了一个情人过夜。德利菲尔德猜到了一切,但他什么也没说。德利菲尔德了解她,懂她,爱她,包容她。明知道她的多情不忠,可是他不能说服自己介意,她是他创作的源泉…… 滥情的罗西却心甘情愿和一个破产的已婚老男人乔治・肯普私奔了。她爱慕虚荣但并不贪恋金钱和享受,她也不怕吃苦干活,随时都准备工作养活自己。她只知道自己真的爱他,在她心目中,乔治・肯普永远都是个十全十美的绅士,哪怕他已经破产了,不仅一无所有,还是个被发出逮捕拘票的负债逃犯,可是只要他招招手,她就会舍弃一切跟着他走。她也做到了,爱一个人就去接受这整个人,所有好的、不好的统统都接受…… 毛姆是一位同性恋,这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他在晚年时说自己四分之一正常,四分之三是同性恋。这 "四分之一正常" 就是指他一生只爱过一个叫苏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罗西的原型。毛姆承认爱过苏,而且认真到想要和苏结婚。他拿着戒指向苏求婚,并计划着去公证处举行个简单安静的婚礼,再出发去塔希提岛过个长长的蜜月。但是苏拒绝了毛姆的求婚,毛姆为此多少年黯然神伤,直到这本小说问世…… 毛姆说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他特意从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的台词中选了寻欢作乐的书名。"你以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名字起的真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寻欢作乐?新年第一评送给所有在意义中苦苦挣扎的星球短暂居民……(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2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毛姆的《寻欢作乐》作与 1930 年,是一部充满讽刺与人性洞察的杰作,其特色与当代阅读价值可总结如下:‌作品核心特色‌:反叛世俗的价值观‌。书名源自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台词,直接挑战道德束缚,倡导个体自由。女主角罗西 “活得通透”,无视外界评价,追求真实自我,与虚伪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毛姆通过罗西和伪善文人(如阿尔罗伊・基尔)的对比,揭露了文化圈的虚荣与社交操控‌。‌‌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有限视角” 叙述,通过他人碎片化信息拼凑主角故事,增强真实感。如《寻欢作乐》开篇先写次要人物,再引出主角‌。再以回忆录与书信体‌,多角度叙事使情节立体,同时保留人性描写的留白,引发读者思考‌。‌毛姆以尖刻笔触嘲讽文坛虚伪(如 “相互吹彩虹屁” 的文人‌),但对罗西等 “离经叛道” 者却充满同情,展现人性的复杂‌。从宴会贵妇到街头流浪汉,毛姆用细腻笔触还原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书中批判的 “世俗标准” 至今仍存(如职场社交面具、道德绑架)。罗西的坦率与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对抗内卷与焦虑的参照‌。毛姆笔下的 “文化圈子” 与当今名利场高度相似,提醒人们警惕虚荣与伪善‌。‌《寻欢作乐》不仅是 1930 年代的社会镜像,更是一面照向当代的镜子。它教会我们:在规则与自由间寻找平衡,或许才是 “寻欢作乐” 的真谛。正如毛姆所言:“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但过程值得尽情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疾风卷着冷雨。夏天,天空从四面八方热乎乎地围着这片怡人的乡野,现在天空却成了一片黑沉沉的大幕气势汹汹地覆向大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快读完了发现很久以前读过。读久负盛名的书都会坚持读到第三章再决定要不要换一本,这本也是。第一次读被结尾惊讶到,这次依旧。毛姆怎么都不会是二流作家。罗西的形象很丰满,你会困惑,但是也会被她迷住。其他人物比如去世的老作家,很难说清楚他究竟怎么想的,形象有点迷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欢作乐》的写法十分的高超,它并不是像《人性的枷锁》里线性地讲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互交织,齐头并进,步步为营,最后猛然地揭开真相。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寻欢作乐》的主人公到底是谁。直接地说,罗伊、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和 “我” 都不是,真正的主人公是隐藏在背后的罗西甘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欢作乐

              对于毛姆这个高产的作家而已言,选择读他的作品是我一直很纠结的问题。最终,以《人性的枷锁》开始,据说这是以毛姆自传形式写就得。而第二本,就是这本《寻欢作乐》,原因是这是毛姆自己最得意,最喜欢的作品。一改其对女性的偏见,而是以第一人称的 “我”,一个爱慕者的视角,追忆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本来是去拜访出名大作家的,最后却是大篇幅的和其第一任妻子罗茜之间纠葛,文艺圈的韵事逸闻跃然纸上。毛姆作品里以各种情节铺垫出人性,欲望和社会之间的爱恨纠葛,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但也更容易让人火冒三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喜欢毛姆的作品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问:天真纯洁和处处留情何以并存?答:情人眼里。毒舌毛姆心底的温存之处。我忍住自己的一声叹息。我早就发现在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实际上,等我过了一段时间重读自己当初用真诚的感情所写的那些段落时,我也忍不住想要笑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有着某种荒唐可笑的地方,不过我也想不出为什么会如此,莫非因为人本来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居民,因此对于永恒的心灵而言,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一般般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头有多无趣,后面就有多精彩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在开头的时候觉得读不下去,坚持一下,相信我,你会喜欢这本书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们会因为一个人的地位而对他的品格进行美化。女性的可贵之处不能只在于关注她的男女关系问题,而不是去看待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清澈的罗西

                          寻欢作乐,初见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带着一丝警惕和好奇。看完之后觉得果然被骗了,寻欢作乐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悲苦,却又用那么一句戏词轻佻表达出来。轻轻的羽毛转来转去,落在心上压得不行。喜欢罗西,就像作者以第一人称那样喜欢她。毛姆笔下真正可爱的女人就是这一个吧!这里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就是毛姆他写作的特点,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插入一个短评,感觉一个弹幕出现,给这段描写添上另类色彩,看似打乱了节奏,给阅读增加了难度,却也使我感到一种变奏曲般的诧异,需要仔细看看到底是谁在说话,说的这么深得我心呢。这写法真的好玩。比如说第十六节的时候,写与罗西的亲热,突然就写 "写到这儿,我真懊悔自己当初用了第一人称来写这本书。" 看到这不禁笑出声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书也是一种解压方式,只不过容易听了就忘了,也不是一次听完,容易断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欢作乐》🍑

                              虚伪圣殿的污泥祭司:评《寻欢作乐》当整个文坛在德里菲尔德的葬礼上酝酿圣人传记时,毛姆的笔锋如解剖刀刺入腐尸。这部被公认为其最毒辣的小说,实则是为文学圣殿中那些涂脂抹粉的木乃伊举办了一场祛魅仪式 —— 在德里菲尔德庄严的文学遗产下,蠕动着情妇罗茜带着田野气息的鲜活胴体。罗茜的存在本身即是对文人矫饰主义的绞刑架。她如野鹿般在庄园主、诗人、画家的床笫间穿行,动物性的坦荡反衬出爱德华时代伦敦文坛精致瓷器的虚伪裂纹。毛姆在此施展魔法:让妓院香粉与文学沙龙香水混作一团,当批评家端着雪茄讨论 “伟大风格” 时,罗茜汗津津的肉体正成为他们作品的隐秘缪斯。叙述者阿尔罗伊的伪善最为诛心。四十年后执笔回忆录的老作家,表面忏悔当年对恩师的背叛,实则将德里菲尔德推上更高的神坛以贩卖虔诚。他痛斥文坛鬣狗争食导师遗骸,却未察觉自己蘸着圣徒之血签售书籍的手指正在颤抖。这种精妙的双重反讽,令全书弥漫着道德甲醛的刺鼻气息。罗茜在晨曦中裸身穿过草地的意象,最终凝成文学史最耀眼的闪电。当毛姆借她之口说出那句惊世骇俗的 “他们觉得你该感到羞耻?我只会感到快活”,整个维多利亚式道德建筑轰然倒塌。这具被卫道士唾骂的肉身,竟比镶金书页上镌刻的箴言更接近真理 —— 圣洁从不在忏悔室滋生,而源自生命原始的欢腾力量。在这座名为《寻欢作乐》的文学法庭,毛姆用污泥重塑了金身。合卷时但闻罗茜银铃般的笑声穿透纸背:被钉在文学史耻辱柱上的荡妇,终将审判所有用鹅毛笔自渎的圣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觉得以下这段话作为对罗西的总结还是很形象的,但这种博爱似乎跟我们主流价值观,或者道德要求并不一致。"你知道罗西不是那种会在他人心中激起爱情的女人,她引起的只是一种亲情。对她心怀妒忌是很可笑的。她就好像林中空地上的一个池塘,既清澈又深邃,跳到里面去会觉得很畅快,即使一个流浪汉、一个吉卜赛人和一个猎场看守人在你之前曾跳进去浸泡,这一池清水也仍然会同样地清凉,同样地晶莹澄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了第三本毛姆的小说

                                  很难不把主人公代入生活  这部的插曲和回忆构成了小说主要内容  有些内容看不下去 ,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罗西的坦诚和不羁  现实一定有这样的女人 可惜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这种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却都幻想有这么一个情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荡妇?还是天使?

                                    大抵所有,人的异于俗常的行为,放在宏观概念的角度去叙述时,总让人有或 “高尚” 或 “卑鄙” 的评价。而人,终归是有情感的,情绪化的动物,所有行为的具现化表现,总有其深层次的内部缘由。于是,当那些行为,被用放大镜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时,当你知悉了其初衷,了解了其那一刻 “该当如此,那些 “高尚” 或 “卑鄙”,便很容易打折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伤感的人生

                                      这本书看了三个小时,前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吃了顿午饭,当时我还不知所云,世故圆滑的作家,作者本人,从来没有正面表达回应过的爱德华,作者爱过的罗西,围着爱德华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就是这些人的琐碎的故事吗?最后一个小时,作者居然在爱德华庸俗的遗孀和罗尔面前盛赞罗西是我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是最后罗西会出场,随着她出场,只说了几句话,我一下子就原谅了她。最后感到除了作者以外,只有罗西是自由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虽是作家和作家妻子的故事,但是其中的人性是一样的,谁也不会因为是个著名人物就离开人性,就离开日常,离开习惯和喜怒哀乐,人仅仅是人,不同的角色扮演而已。就像书中说的,对于短暂居住在浩瀚宇宙中这一颗不起眼星球上的人类而言,所经历的痛苦和奋斗不过是一个笑话。所以,也许就像罗西一样,为自己真真切切地活着,才是真实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欢作乐

                                          “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