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净化心灵

    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那是小节),而是爱护自己的心(这才是大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人与感悟

      一字一画,简单却又深刻。如何才能慈悲为人?很难很难。慈悲需要智慧,而智慧有需要修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慈悲为怀的画册篇

        《护生画集》这一套几乎要跨越半个世纪的旷世巨著,从寺庙走向书店,从佛教信徒走向群众。弘一法师丰子恺先生和其他人的付出有了具体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心生怜悯之心

          作者的父亲是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弟子。为了提倡保护生物,先后画了六本《护生画集》,一共 450 幅。从 1929 年开始出版,一直出版到 1979 年,整整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护生画集》没有那么重视,出版发行的范围也只限于开明书店和佛教性质的机构。但是在上海有一家名为 “丰子恺艺林” 的店,基本上都是卖丰子恺有关的东西。店里的顾客会把《护生画集》买回去给孩子们讲解,要他们爱护生物,不要杀生。作者的父亲创作第一、二集《护生画集》中的画,是在弘一法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其中给《护生画集》配文字的,共有 4 位:弘一大师为第一、二集配字,叶恭绰先生为第三集配字,朱幼兰先生为第四、六集配字,虞愚先生为第五集配字。这套书里,融入了师恩和友谊,也融入了父亲一生所倡导的 “和平、仁爱、悲悯”。父亲一直强调一点:“护生” 是为了 “护心” 。 这话是国学家马一浮先生说的,马先生说:“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 —— 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故曰‘护生者,护心也’ ”。所以 “护生” 是为了 “护心”—— 这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的目的。看完全书,心生怜悯之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笔慈悲,半世长情 ——《护生画集》中的生命诗学​

            当 1929 年丰子恺将 50 幅素笔勾勒的画作寄往泉州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套为恩师弘一法师贺寿的画集,会成为贯穿 46 年光阴的生命承诺。从弘一法师提笔写下 “护生者,护心也” 的题跋开始,《护生画集》六卷 450 幅作品,便以水墨为舟,载着慈悲心与艺术魂,在时代洪流中开辟出一条照见众生的航道。这部由丰子恺作画、多位文化巨匠参与的艺术经典,既是师徒两代人以画笔修行的见证,更是用东方美学重构生命伦理的宣言。​一、长情为纸:跨越生死的创作契约​《护生画集》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则关于承诺的寓言。弘一法师 50 岁时与丰子恺约定,每十年增绘一集,画数与年龄同长,直至百岁完成百幅终卷。这看似简单的数字游戏,实则是将生命长度转化为艺术刻度的庄严仪式 ——1939 年战乱中,丰子恺在宜山陋室完成 60 幅续集,画卷里流亡者与流浪犬的相视无言,暗合着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悲悯;1949 年厦门避居时,他以三个月绘就 70 幅第三集,连缀起广洽法师救鸡、自家葬鹅的日常片段,让菩萨行化作柴米油盐的温度。最令人动容的是 1973 年,重病中的丰子恺顶着时代压力赶制第六集 100 幅,彼时他已 75 岁,却仍用颤抖的笔触描绘孩童为蝴蝶造坟、老人与耕牛对坐的场景,仿佛要用画笔与死神赛跑,兑现对恩师 “百岁之约” 的承诺。​这种跨越生死的创作韧性,在画集的文字脉络中亦有回响。初集由弘一法师亲笔题诗,“杨枝净水,一滴清凉” 的禅意与丰子恺简笔勾勒的放生场景相映成趣;三集之后叶恭绰、朱幼兰等文人接力书写,古文典故与白话诗行交织,如 “饥鸟啄余粒,儿童勿惊扰” 的浅白题词,让深奥的护生理念化作妇孺皆懂的生活智慧。当我们在画集中看到弘一法师晚年清瘦的笔迹与丰子恺暮年苍劲的线条并置时,不难发现:这部画集早已超越普通艺术创作,成为用时间熬制的精神丹药,专治现代人日渐干涸的恻隐之心。​二、素墨为舟:极简笔触里的生命哲学​翻开《护生画集》,最震撼的莫过于其 “以简驭繁” 的艺术魔力。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有黑白线条的交响 —— 风雨夜蹲坐门墩的黄狗,只用寥寥数笔勾勒轮廓,却通过尾巴微翘的弧度传递出等待的温情;豆灯下陪老妪纺纱的白鹅,以脖颈的曲线与灯影的斜角构成静谧画面,题词 “此夜纱车声,当有白鹅听” 让动物成为生活的知音。这种 “留白大于着色” 的美学策略,暗合佛教 “众生平等” 的精义 —— 当画家省去对物种外形的细致描摹,猫狗、虫鱼、草木在宣纸上获得了同等的生命重量。​更精妙的是丰子恺对 “护生” 主题的现代转译。他避开宗教说教,将慈悲心注入日常细节:第四集《雀巢可俯而窥》中,孩童踮脚观察巢中雏鸟的动态,配文 “人间烟火近,天意许相安”,用市井生活诠释 “不干扰” 的护生真谛;第五集《牧童归去不须牵》里,老牛与牧童并肩走在夕照中,缰绳松弛地垂落,题词 “放去收来得自然” 道破 “无为而护” 的哲学智慧。这些画面让人想起弘一法师的教诲:“护生是为了护心”—— 不是简单禁止杀戮,而是通过对生灵的观照,拔除人心深处的残忍根性,让慈悲成为本能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形式上,画集更藏着跨时空的文化对话。马一浮的古雅序言、徐悲鸿的弘一画像、夏丏尊的白话按语,与丰子恺的漫画形成多维互文。当我们看到普明禅师《牧牛图颂》中的 “人牛两忘” 被转化为现代水墨,宋代放生仪轨里的 “杨枝净水” 化作《护生画集》初集的经典意象时,会发现这部作品实则是用艺术重构了一条从古代到现代的慈悲传承链。​三、慈悲为帆:超越时代的生命启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重读《护生画集》,会惊觉其惊人的现代性。当画中那个为死去蝴蝶筑坟的孩童(第一集《蝴蝶之墓》),与当代环保主义者的行为遥相呼应时,我们才明白:丰子恺笔下的 “护生” 从来不止于保护动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普遍捍卫。书中描绘的 “不食蜂蜜、不穿羽绒” 的生活选择,在近百年后成为可持续生活的倡导;而 “治病不用蜈蚣、蝎子入药” 的理念,恰与现代医学对动物保护的考量不谋而合。这种超前的生命伦理,让《护生画集》超越了佛教典籍的范畴,成为生态美学的先驱之作。​更深层的启示在于 “护心” 的实践智慧。画集第五集用六幅《牧牛图》演绎修心过程:从 “石上山童睡正浓” 的人牛相忘,到 “牛也空兮人也闲” 的物我两忘,实则是借牧牛喻调心,告诉读者慈悲心需如驯牛般日复一日修炼。这种 “渐修” 的智慧,对动辄陷入焦虑的现代人尤为珍贵 —— 当我们在画中看到丰子恺为自家养的白鹅修建坟冢时,会懂得慈悲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境界,而是从善待身边生灵开始的日常修行。​结语:在水墨里照见众生​1980 年,当《护生画集》六卷全部出版时,距离弘一法师圆寂已过去 43 年,丰子恺也离世 5 载。但那些留在宣纸上的线条与文字,却始终保持着温热的触感 —— 风雨中为蚂蚁搭 “避雨棚” 的顽童,雪夜里给流浪猫留门的老妇,这些画面像一面面明镜,让观者在会心一笑间照见自己心中沉睡的慈悲。或许正如丰子恺所言:“护生者,护心也。” 这部用半世长情写就的画集,最终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让心灵始终保持着水墨般的柔软与通透。当我们合上书页,再看窗外的飞鸟、路边的野草时,眼中或许会多一分《护生画集》赋予的温柔注视 —— 那是艺术最珍贵的馈赠,也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慈悲为怀

              画面简略生动,细看时竟至泪下。众生皆苦啊!护众生、护己心。只是诸多众生 “护主”、“殉主” 的题材不甚好,似乎爱众生而护之不是出于己心的不忍而是为了对方的回报,有交易之心在。也许,启发愚民要的就是报恩之快、报应之爽?食物链上的因果循环,救得一时救不得命运。若为众生考虑,现代人养宠物,真是最大的自私和不慈悲 —— 试着把你一个人扔到一个非你族类的环境里生活,哪怕没有生命的恐惧,你有属于一个完整人类生命的乐趣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护生画集》

                《護生畫集》豐子愷弘一法師五十歲時(一九二九年)與我同住上海居士林,合作護生畫初集,共五十幅。我作畫,法師寫詩。法師六十歲時(一九三九年)住福建泉州,我避寇居廣西宜山。我作護生畫續集,共六十幅,由宜山寄到泉州去請法師書寫。法師從泉州來信雲:“朽人七十歲時,請仁者作護生畫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歲時,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歲時,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歲時,作第六集,共百幅。護生畫功德於此圓滿。” 那時寇勢凶惡,我流亡逃命,生死難卜,受法師這偉大的囑咐,惶恐異常。心念即在承平之世,而法師住世百年,畫第六集時我應當是八十二歲。我豈敢希望這樣的長壽呢?我復信說:“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後來我又從宜山逃到貴州遵義,再逃到四川重慶。而法師於六十四歲在泉州示寂。後三年,日寇投降,我回杭州。又後三年,即今年春,我游閩南,赴泉州謁弘一法師示寂處,泉州諸大德熱烈歡迎,要我坐在他生西的床上拍一張照相。有一位居士在他生西的床上拍一張照相。有一位居士拿出一封信來給我看,是當年我寄弘一法師,而法師送給這位居士的。“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赫然我親筆也。今年正是法師七十歲之年。我離泉州到廈門,就在當地借一間屋,閉門三個月,畫成護生畫第三集共七十幅。四月初,親持畫稿,到香港去請葉恭綽先生寫詩。這是開明書店章錫琛先生的提議。他說弘一法師逝世後,寫護生詩的惟葉老先生為最適宜。我去信請求,葉老先生復我一個快諾。我到香港住二星期,他已把七十頁護生詩文完全寫好。我挾了原稿飛回上海,正值上海解放之際。我就把這書畫原稿交與大法輪書局蘇慧純居士去付印。—— 以上是護生畫三集製成的因緣與經過。以下,關於這集中的詩,我要說幾句話:這裡的詩文,一部分選自古人作品,一部分是我作的。第一第二兩集,詩文的作與寫都由弘一法師負責,我只畫圖。(第二集中雖有許多是我作的,但都經法師修改過。)這第三集的詩文,我本欲請葉恭綽先生作且寫。但葉老先生回我信說,年邁體弱(他今年六十九歲),用不得腦,但願抄寫,不能作詩。未便強請,只得由我來作。我不善作詩,又無人修改,定有許多不合之處。這點愚誠,要請讀者原諒。復次:這集子里的畫,有人說是 “自相矛盾” 的。勸人勿殺食動物,勸人吃素菜。同時又勸人勿壓死青草,勿剪冬青,勿折花枝,勿彎曲小松。這豈非 “自相矛盾”,對植物也要護生,那麼,菜也不可割,豆也不可採,米麥都不可吃,人只得吃泥土沙石了!泥土砂石中也許有小動植物,人只得餓死了!—— 曾經有人這樣質問我。我的解答如下:護生者,護心也。(初集馬一浮先生序文中語,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這是護生的主要目的。故曰 “護生者,護心也。” 詳言之:護生是護自己的心,並不是護動植物。再詳言之,殘殺動植物這種舉動,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而把這殘忍心移用於同類的人。故護生實在是為人生,不是為動植物,普勸世間讀此書者,切勿拘泥字面。倘拘泥字面,而欲保護一切動植物,那麼,你開水不得喝,飯也不得吃。因為用放大鏡看,一滴水中有無數微生蟲和細菌。你燒開水燒飯時都把它們煮殺了!開水和飯都是葷的!故我們對於動物的護生,即使吃長齋,也是不徹底,也只是 “眼勿見為淨”,或者 “掩耳盜鈴” 而已。然而這種 “掩耳盜鈴”,並不是傷害我們的慈悲心,即並不違背 “護生” 的主要目的,故正是正當的 “護生”。至於對植物呢,非不得已,非必要,亦不可傷害。因為非不得已、非必要而無端傷害植物(例如散步園中,看見花草隨手摘取以為好玩之類),亦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此心擴充起來,亦可以移用於動物,乃至同類的人。割稻,採豆,拔蘿蔔,掘菜,原來也是殘忍的行為。天地創造這些生物的本意;決不是為了給人割食。人為了要生活而割食它們,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不是無端的。這就似乎不覺得殘忍。只要不覺得殘忍,不傷慈悲,我們護生的主要目的便已達到了,故我在這畫集中勸人素食,同時又勸人勿傷害植物,並不衝突,並不矛盾。英國文學家蕭伯納是提倡素食的。有一位朋友質問他:“假如我不得已而必須吃動物,怎麼辦呢?” 蕭翁回答他說:“那麼,你殺得快,不要使動物多受苦痛。” 這話引起了英國素食主義者們的不滿,大家攻擊蕭伯納的失言。我倒覺得很可原諒。因為我看重人。我的提倡護生,不是為了看重動物的性命,而是為了著重人的性命。假如動物毫無苦痛而死,人吃它的三淨肉,其實並不是殘忍,並不妨害慈悲。不過 “殺得快” 三字,教人難於信受奉行耳。由此看來,蕭伯納的護生思想,比我的護生思想更不拘泥,更為廣泛。蕭伯納對於人,比我更加看重。“眾生平等,皆具佛性”,在嚴肅的佛法理論說來,我們這種偏重人的思想,是不精深的,是淺薄的,這點我明白知道。但我認為佛教的不發達,不振作,是為了教義太嚴肅,太精深,使末劫眾生難於接受之故。應該多開方便之門,多多通融,由淺入深,則宏法的效果一定可以廣大起來。由我的護生觀,講到我的佛教觀。是否正確,不敢自信。尚望海內外大德有以見教。一九四九年六月於上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

                  很早的时候就买了纸质版。当然,电子版阅读更方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爱丰子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敬经典

                      一直想买套纸质版,终于发现看画还是电子版更好。对先生的画集充满敬意。护生护生,众生平等。先生以悲悯之心观世界,笔底线条至简,内心情感至诚,是大爱。450 篇,不仅是对恩师的承诺,更是对世人的劝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还能心济苍生,实在是大师风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完毕 [合十][合十][合十] 这本画集的第一集创作于 1929 年,最后一集完成于 1975 年,前后 46 年,全篇贯穿和平,仁爱,悲悯 之理念,劝人向善,勿伤物名,护生护心。书中的画都是大师丰子恺所作,前两集的诗及文字都是弘一法师手书,后面四集的文字分别是叶恭绰,朱幼兰(朱先生写了两集)和虞愚三位书法大师所写,诗文有的是引用,很多的为丰子恺先生所作。画集总合 诗 文 书法 画 和 佛理于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松动一点杀业心

                          无知的杀业有很多,虽然不愚信佛,但是看完了丰老弘老的传神传世之作,还是松动了一点原有的习惯,家里发现的小虫子之类的都放生了。书里画作很好看,诗句也很美,印象最深的是: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留残饭,怜蛾不点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劝人向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护众生就是护自心

                              慈悲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善哉、善哉、善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枕边书

                                  枕边书。枕边书。枕边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