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4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百字书评 — 绝顶·光明 】

    六神磊磊,其文有武,铿锵之声,不绝于耳,如若读者也懂些功夫,当能体会到他的掌力横韧,气海充盈,任督通畅,周天不绝,热情可烧 CPU,谈吐劲透液晶屏,字句喷薄如连珠,弹药充足 biu biu biu 盛唐已绝顶,六神复光明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唐诗辅助资料(下)

      读完第一本,阅读本书也是同样的目的,是为了点燃我们内心深处对《唐诗》的兴趣之火,去读原著。唐诗是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浓缩了整个民族特点的信息语码。遥想千年前的先辈们,他们生活在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时代,然而,他们的情感、三观以及生活的点滴,却通过唐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跨越时空的界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漫步在那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山川河流依旧奔腾流淌,气候依然变幻万千,民族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若隐若现。此时,我们便会惊觉,那些流传千古的唐诗,竟如同一位位无声的史官,忠实而细腻地记述着这片大地的一切。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壮丽的山河之间,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此情此景,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王之涣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或者,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你独自一人徘徊在庭院之中,心中涌起丝丝思乡之情。这时,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够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和时空里,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最微妙的情感波动,用恰到好处的词句将其抒发得淋漓尽致。哪怕千言万语在心头涌动,也只需一句唐诗,便能将那纷繁复杂的情感凝聚其中,让懂你的人瞬间心领神会。这种默契与共鸣,正是源于我们同属一个民族,共享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在这个喧嚣纷扰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与古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然而,当我们沉浸在唐诗的世界里时,却能奇妙地跨越千年的时光鸿沟,与祖先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时代,与他们一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领略人生的酸甜苦辣。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着让小孩子在记忆力最佳的时候背诵唐诗宋词的传统。那时候的孩子们或许还无法理解这些诗词的深刻含义,但这些语码被小心翼翼地铭记在幼小的心灵深处。这些诗篇承载着民族的灵魂,在某一刻会被唤醒,倘若有一天,我们的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只要这些诗篇还在人们的记忆中生生不息,那么我们的民族就依然拥有重生的力量。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让我们怀揣着对唐诗的敬畏与热爱,走进原著的世界,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诗意与情怀,去探寻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密码。2025 年 #132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幅盛唐诗歌的精美画卷

        很高兴能在得到里读到六神磊磊的最新作品《唐诗光明顶》,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看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盛唐诗人带着他们的故事缓缓而来,“听着” 他们留下的一首首唐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精美画卷。就像攀登黄山达到光明顶一样,这些唐朝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盛唐诗歌的巅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王之涣、张九龄…… 他们都在那里,都在 “光明顶” 上。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几乎有着无穷无尽的人生支点。我们的每一个情绪、每一个状态,都能在诗里面找到共鸣,找到出口,找到解决方案。读诗远远不止是品读词句,而是为人生的境遇找一个支撑。你总能发现,居然有人跟你有过一样的境遇,而他是用这样的心态面对的。本书以诗带史,书写了盛唐诗人的个人命运和情感勾连,在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中,窥见唐诗黄金时期的盛况。视角独特,语言诙谐幽默,让人手不释卷,陶醉其中,我反复看了三遍,意犹未尽。本书值得二刷,五星好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唐盛世 诗话万千

            🌿 唐诗的故事精彩纷呈。如果说这些诗人,活在今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会因为才华横溢,却又桀骜不驯而一生漂泊吗?命运多舛的杜甫,会不会带着他自己一路上的挣扎,以及他对妻子看似平凡且深沉的感情,过出不一样的人生?如果不是玉真公主,王维的故事又会怎样开启的?🌿 所有的精彩都随着六神磊磊的文字展开。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盛唐时期的时光,读起来很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的锦缎

              文学的锦缎被作者细细剪裁、装饰,只为大家更好的欣赏、把玩。值得一读,满口芬芳,满心欢喜。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在历史上分量很重的时代落幕了,盛唐时期的群星闪耀,点亮了诗歌璀璨的星空,成为划时代的绝唱。繁华落尽,留给后人的一地鸡毛,但丝毫遮掩不了唐诗繁荣的光辉,抹杀不了那个时代赋予诗人们的生命绝唱。作者清新脱俗的文笔描绘和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更是与 "光明顶" 上的唐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本书细细品读,收获满满,堪称佳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全书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北固山下的一艘小船写起,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病故的小船收笔,时间跨度几乎涵盖整个盛唐。书中不仅串联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王之涣、张九龄等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及其作品,还深度赏析了数十首唐诗名篇。作者六神磊磊的解读视角犀利且独到,他擅长以诗读史,通过诗词将唐朝的历史串联起来,将各个诗人之间关联起来。这种解读方式让读者在欣赏唐诗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例如,书中对张九龄的解读,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努力,还揭示了他作为 “小镇做题家” 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态度。六神磊磊的笔触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情款款,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唐诗的魅力。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同时,书中的注释精当,恰证明作者并非戏谑为文,而是结合了最新学术成果进行深度解读。作者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幽默的笔触,带领我们切身感受诗人的个人命运与情感勾连,一起进入诗歌解读的 “最高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忙碌之余,读读诗,换换心情,挺不错。

                    2024—312      通勤路上的一股清流,虽然工作忙碌但不影响读诗的心情。想起某天中午值班的时候,脑海里奔出来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时把我自己惊住了,自己想想原来是读诗的缘故。      现在读起之前背诵的那些诗,总有种熟悉感。幸好之前背过才不至于太陌生,原来对一些诗人的朝代很模糊,现在最起码有了一定的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张九龄…… 生活在一个转折的时代里,如何面对人生的高光和暗谷?他们的回答辉映了千年。壮盛、明亮的历史时刻,大唐最有魅力的诗人纷纷登场 —— 冲出岭南、征服长安的小镇青年张九龄;拥有了一个少年最好的开场,从高峰跌落也能活出诗情画意的王维;浑金璞玉又时而情商欠费的李白;失意半生、终青云直上撑起大唐一片天空的高适;徘徊在盛唐诗人圈边缘,却逆袭成为时代最强代言的杜甫…… 他们或昂扬、或闲适、或奔放、或傲诞,在盛世的诗酒风流中兑现着天赋,写下最好的年华。而高峰之所以为高峰,就是当遭遇从极盛的顶峰掉头向下的失落时刻,他们的诗歌依然能照见幽微、擦亮夜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摄像机下的大唐群星

                        六神磊磊老师站在上帝视角为每一位重磅诗人安排了一台全程记录摄像机,被他们的诗才横溢所折服,不负时代。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两个好奇:1. 那时候的诗人是如何传阅记录这些诗篇的(除了后人的整理)2.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有限,诗人们的足迹👣遍布山河,是怎么做到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光明

                          出身岭南的一介平民终于走向了仕途,只不过因为在皇帝沉迷享乐时极力劝谏而遭遇贬黜。他的名字,叫张九龄。他的经历,反应了时代中的个人选择:是谨遵上意拍足马屁,还是不顾一切直言上书。可以说,这道题决定了后世的影响力。如高适,当官后写出来的诗歌有意奉上,甚至为当时惨败的战事粉饰太平,这样的人是官场的宠儿,却无法给后世的我们留下太多的印象,至少不如两位曾经的好兄弟。李白本是商人之子,按理应该处于社会底层。奈何才高八斗,可以作为特级人才出现在皇帝面前。力士脱靴、贵妃磨墨是我们对于这位天才的固有印象,他在权贵面前好似一个低能儿,竟用 “肤如凝脂” 形容五十老臣。然而,他的 “反差萌” 在于,一旦回归山间地头,语言一下子变得平和起来,再不起眼的农民于他而言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他眼中,即使曾经辉煌,自己也与平民百姓并无二致,人格上始终平等。年轻的杜甫见到李白,一开始只是觉得他有才,但多次写诗交谈后,他发现李白是一个可以青史留名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与他是同一类人。面对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他无法做到阿谀谄媚,一定要以笔为武器,将这惨淡的景象一五一十全部呈现。尽管自己一生漂泊,黎民百姓的旦夕祸福始终是他的牵挂。可以说,杜甫成为了他的大哥,进而超过了大哥,为自己赚足了身后名。当然,这种思想只是我们后人的附会,真实的二人当然不会想到一千年以后。不过,这次见面开启了诗歌的光明,更代表了盛唐最后的光明。在那个天才遍地走的时代,个人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应该和谁对话?如果是皇亲国戚,那只用写漂亮话讨他们开心就行了,之后还能平步青云。只不过,你最后只有可能是历史的一粒沙,“泯然众人矣”。反正,真正关注天下苍生,他们的苦难也是自己苦痛的一部分,用心去书写、尽力去感受,一个不屈的战士便刻在了后人心中。但是代价是,你得承受大半生的孤独、多数人的排挤,特立独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是一时还是永生,人才们,请做出你的选择。不过幸好,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有选择功在千秋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存在,不仅是诗坛的荣幸,更是那个时代向后世发出的光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代人李贽曾为此感叹:蜀人则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 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可叹李白、杜甫,生前承受寂寞的孤独,身后又要承受喧闹的孤独。这恰恰应了哲学家三木清的一句话:“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杜甫生前,则早已用简练得多的方式预言了这一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唐诗光明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去看看原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稍显简单了点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前常寂寞,死后难清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暮色中的大唐江山仍回荡着唇枪舌剑的余响,那些缠绕在青莲与少陵诗卷上的毁誉藤蔓,终究在时光长河里化作浮沫。当洛阳纸贵的浪潮漫过九州,世人恍若目睹两条星河自幽暗处升腾,万千萤火般的诵读声汇作银河,将蒿草丛中寂寥的坟茔托举而起。有人看见白发樵夫放下柴担,对着残碑三叩首;有布衣书生变卖家当,只为在荒冢前植一株青松。这场无声的迁徙裹挟着整个王朝的敬意,如同长江之水绕过千山万壑,终将两位诗人的灵柩送往云霄之上的光明顶。韩昌黎挥毫泼墨时,长安城正飘着鹅毛大雪。"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十个字落在宣纸上,竟似金乌振翅燎原,焚尽了千年不绝的文人相轻。可谁曾想,五十年前那个江舟里的病骨,仍在《南征》的尾联写下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孤星寒月见证的,是一颗巨星陨落时无人接住的凄凉。直到半个甲子后的某个春夜,当士子们的书囊里开始并置《李太白集》与《杜工部集》,历史的天平才在寂静中轰然倾斜。而今中原大地上演着奇异的风景。陇西的孤峰说藏着青莲故乡的晨露,绵州的竹海宣称浸润过少陵诗稿的墨痕。耒阳江畔的渔火照亮杜郎停棺的传说,巩县洛水的波纹里浮沉着工部草堂的倒影。最堪玩味的倒是那卷《李杜唱和集》残页,在战火中辗转半世,竟同时被七处书院奉为镇院之宝 —— 这或许便是诗人最后的狡黠,让后世的争抢夺扯都成了他们永恒对话的注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翻开《唐诗光明顶》,就像踏入了盛唐的诗坛盛景。六神磊磊用诙谐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将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空灵禅意…… 一一展现在眼前。 书中既有对诗作的精妙解读,又穿插诗人的生平故事与时代背景,诗史互鉴,让那些古老诗句变得鲜活立体。读这本书,仿佛与诗人们并肩同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体悟唐诗的万千气象,收获颇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起来酣畅淋漓,好像在跟诗人一起回味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很失望

                                        结构散乱,内容浮夸,东拼西凑,校订马虎,比之所出的第一本书,显得毫无诚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李杜千古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