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读书要动笔
华杉老师和我同好,喜欢读书,本书是老师 13 年读了 515 本书,对这些书的评注。我认为读书除了消遣外,最主要是为了解惑,每个人的困惑不同,看的书也自然不同,本书内容可以当成一份书单,作者主要关注战略和人生方法论,对《王阳明全集》《尼采》《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培根的《新工具》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皮尔斯:论符号》,赵毅衡的《符号学:原理与推理》,熊彼得的《经济发展论》摘抄和评注的比较多,心得比较多,主持人马东曾说过书单如内衣,不可示人,更不要说读书评注了,但现在社会每个人都在自我表现,其实没有人好奇别人(追星都是自我投射)。每部书都是一个世界,观察角度不同,问题不同,就会感悟不同。推荐作者写的序 “我的读书方法论” 关于读书和时间管理深感认同。节省时间最好的是读经典,因为已经让时间进行了筛选。至于作者说读书要读完就有点强迫症了,但读书一定要动笔,不是简单的划线和摘抄,这些记忆都可以交给 Ai,我们需要思考内化,得出自己的见解才是智慧的增长。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把读到的真道理,下日日不断的水磨工夫,练成身上长出来的真本事。学习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持续专注的行动,将知识内化为身体本能,从而真正改变自己、成就实事。(真知 + 死磕 + 时间 = 长在身上的本事)。读到、做到、成习惯!1. 读书不是为了徒事讲说,而是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去。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而非空谈炫耀。别光嘴上会说书!学习是为了自己长本事,不是为了跟别人显摆你懂多少。有人看了 10 本时间管理的书,说起理论头头是道,朋友圈天天打卡,但自己工作依然天天加班、手忙脚乱。本事没学到,口号喊得响。2.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最大发明。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真知必能体现于行动,行动本身就是认知的深化。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王阳明最牛的地方就是说懂了就要真干。 你知道早起读书好,但闹钟响了 10 遍还赖床,第二天跟人说 “道理我都懂”。这不是真懂,这是自我欺骗。3. 志向是一切的基础。有志向,你才有目的,才能专注。清晰的人生目标是学习与行动的原动力和方向标,能过滤干扰,凝聚心力。想做成一件事?先想明白你到底想要啥!有目标你才懂得使劲,心才不会乱飞。有人年初许愿 “要多读书”,年底一本没看。但如果目标具体点:每天睡前看 15 页《XXX》,完成率蹭蹭涨。目标模糊等于没目标。4. 重要的书一定要反复读,只读一遍,等于没读。深度重于广度,经典著作需多次研读、体悟、实践才能汲取精髓。好书别只翻一遍!多啃几遍才能吃出味来,囫囵吞枣等于白看。《孙子兵法》薄薄一本,有人看一遍就束之高阁;有人反复读,结合工作实践思考,每次都有新收获,真本事长在身上。5. 时间的使用,就是排兵布阵,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聚焦目标,排除干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事务上攻坚克难。时间精力就这么多,别瞎忙活!认准一件事儿,集中火力把它干成!手电筒光线散开只能照亮一小片(瞎忙),调成激光束才能点燃一张纸(聚焦突破)。时间不聚光,能量就散黄。6. 少举事,减少兴趣爱好,才能把你的时间从源头上聚集起来,才能学有所成。专注是成就的前提,懂得舍弃不必要的任务与兴趣,才能在重要领域沉淀深耕。少管点闲事,少玩点花活儿!省下功夫专注一件事,才能学出名堂。 你的精力是一桶水,今天浇点花(八卦),明天泼点街(闲事),桶很快空了。全浇在一棵果树(专长)上,才能结果子。7. 读书的关键不仅在于读什么书,更在于不读什么书。选择的价值往往高于数量,明确学习范围,拒绝无效信息,是智慧阅读的关键。不是啥书都值得看!选好书比读得多更重要,垃圾书看了浪费生命。吃饭不能光图量多(乱读书),得挑营养高的有机食材(经典好书)。乱吃垃圾食品(劣质书)越多,身体(头脑)反而越差。8. 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自己。我们做什么,就知道什么,我们就是什么。习惯塑造本质,持续的行动和日复一日的实践决定了你是谁,而非一时的想法。你是啥人不是你说了算,看你怎么干!天天干啥活儿,就成了啥样的人。石头天天被水滴(重复行动),才会穿出个洞(改变本质)。人像块泥巴,你天天捏什么动作,就塑成什么形状。9. 学习是以模仿为基础,而不是以见识和理性为基础。掌握任何技能或知识的起点是模仿大师与标准(如教材、经典),而非空谈理论或标新立异。学新东西别装聪明!老老实实跟着高手学(比如好教材),比瞎琢磨强多了。学数学不先掌握教材公式原理,总想自己搞套 “独门解法”,结果考试一塌糊涂。模仿老师思路、吃透课本例题,是打基础最快的方法。10. 没有手艺,创意等于 0。好的想法(创意)必须依托扎实的技能(手艺)才能落地生花,离开执行力的创意毫无价值。空想不值钱!点子再好,你不会做(没手艺),等于零!给你一张米其林三星菜谱图片(创意点子),但你自己连煎鸡蛋都糊锅(没手艺),能做出一桌大餐吗?再好的设计图(点子),没工程师(手艺)也建不起楼。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原来——那些书都是乱读一气!》看看自己的账号,你读过多少本书?你是不是也很 "沉迷学习"?你是不是也是饱读诗书?是不是也是涉猎广泛?是不是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不是还在把自己的学习力当作一个足以笑傲江湖的能力?是不是还把 "颠覆认知"、"阶层跃迁" 当作成长的印记?—— 然而,你引以骄傲的学习、读书,也许,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这不是什么耸人听闻 —— 当我读完《华杉读书笔记》,我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原来,以前那些书,都是乱读的,都是囫囵吞枣,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不是吗?你就看看华杉的成就吧 —— 都在读书,可是,他将这些书编织到了自己的生命里,事业里,生活里,知行合一!华杉的读书,让人懂得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的真正意义所在,可见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言不虚!那我们来看看华杉是怎么读书的 ——1、为什么读书?首先要搞明白学习的本质。华杉说:"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它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琢磨,放到具体事上研习,才能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从而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所以你看,读书、学习,它的本质是 "知行合一"。学到、做到,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所以,读书,不是什么书流行看什么书,也不是抓到哪本是哪本,而要从自己的需求上着眼。但是,"学习就是耕耘,不能问收获。人生即学习,学习本身是人生的目的,学习不是为了长本事挣钱,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智慧,免于愚蠢。有这个态度,就不会焦虑,可以读书了。"2、读什么书?很多人看书喜欢找名人或是 "牛人" 推荐的书单来看,也有人喜欢看现在流行的书。华杉说,"不要羡慕别人的学问,不要找人拉书单,要找到自己的心性,一点一点地精通自己的所学。"" 读书的关键不仅在于读什么书,更在于不读什么书。""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之人生,投入无涯之学海,不是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学海一定要有涯,这个涯,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志向,我们的目标。" 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 ——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你想在这个方向上提升什么?改善什么?哪些书能够帮到你?这,才是读书的方向。当然,光有方向也是不够的,我认为,选择读书也要跟写书一样,要有一个框架,跟着框架去选书、读书。比如要学习 "如何沟通",那么不仅要选择 "沟通的理论",还要找 "沟通的方法",包括 "说服力" 等等一系列的书籍。3、什么时间读书?华杉说,"根本没花什么时间,就是每天早起而已。"" 读书要有日日不断之功。做任何学问,关键在于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读书也是一样,不要今天有时间多读,明天没时间不读,一定要每天读。""除了读书,也体现在写作上。我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五点到七点是写作时间,七点吃早餐,七点半出门去公司上班。早起必然早睡,我晚上不出门,九点半就睡觉。"" 时间一定要大块大块地用,充足地用,不要零零碎碎地用。""时间的使用,就是排兵布阵,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大块大块地用时间,做到极致,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唯精唯一。" 你看,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就是这么管理时间、这么读书的:固定的时间;确定的时间;整块的时间。这不是说碎片的时间不能用,关键是,要看怎么用。但是,不要把碎片时间当成了主体,这就本末倒置了。4、怎么读书?"读书有两个原则,一是你一定真读书,把它读完;二是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每隔几年重读一遍。" 每本书一定要把它读完,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叫作 “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过去 13 年我读了 515 本书,平均一年 40 本。" 这才是一个读书人正常的读书量。我不知道,那些一年读二三百本书的人是怎样读的。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我想也应该是一种阅读需要。我也这么尝试过。结果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一个 "读书人",在这千千万万本书中遇见《华杉读书笔记》,与我,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也是爱读书的人,这本书值得一读。尤其是前言后语。中间的读书笔记,你就按华杉老师的建议,别把它们都当成了 "必读书单",只找那些对你有用的,跟你的 "志向"、"目标" 相关的来读。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以前,还有,就是现在。读书,是一辈子的功课,自然,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立志,掌握方法,持之以恒!华杉的读书笔记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他强调读书学习要立志,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范围。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避免盲目阅读。其次,华杉提倡持之以恒、日日不断的阅读习惯。他认为,只有坚持长期、稳定的阅读,才能真正取得学习成果。这种持续性的努力对于培养读者的学习习惯和提高阅读水平至关重要。再者,华杉在选择阅读材料上十分挑剔,他主张选择经典的书籍进行阅读。这种对经典的尊重和选择,有助于读者接触到高质量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华杉在解读经典书籍时,善于运用逻辑和论证,将复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他的解读方式既接地气又相当到位,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精华。最后,华杉还注重时间管理在读书学习中的应用。他提倡合理规划时间,避免无效劳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对时间管理的重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实现高效学习。综上所述,华杉的读书笔记在立志、持之以恒、选择经典、深入解读和时间管理等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亮点,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4年第八本有部分章节震惊到了我。1. 不举事。举事必然繁琐,必然招恨,必然耽搁时光。无一而成,岂不白活?2. 从白话解读的孔子言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言之凿凿,依然如醍醐灌顶之言。看来,一个痴迷读书的人,是需要常常提醒自己的。闷头看书,低头思考,抬头看路,还是很必要的。3. 学知识,做学问,不要有胜心。也是第一次在这里知晓。有道理。可是,道理那么多,怎么去做,选择的时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定力。4. 在学习的路上,哪有定力呢?因为嘴大名大的家伙就在灯塔上嚎叫!做到定力,实在太难。但是可以产生讨厌心。如果厌恶他,就可以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了。这个小方法,是我讨厌那个人之后保持长久沉默的心得。5. 不必背诵之。这个好!把我自己想解脱却无法解脱的压力给卸下来了。背诵一些课目是童子功。早就不是童子了,就不强求自己漫长的下半生了。6.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谨记。7. 你读的书目,就是在预写你的人生。读书精进,快哉人生。日日读,日日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记笔记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我读第一遍竟然记了 88 条笔记。1. 第一感觉是我好浅薄,我还在为自己去年读完 30 本书而暗自得意,作者在这本读书笔记里已经展现读了几百本书了,不乏大部头。2. 于是我决定今年要读 60-80 本书,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一年读 40 本书,这是他 13 年下来的读书笔记,读书不是一日之功,还是一件长久坚持下来的事。3. 我发现自己最近逐渐喜欢读原著了,以前我更喜欢听书,在听完 2000 多本书后,我产生了强烈的看原著的动力,就是手机看有点伤眼睛,用专用的阅读器看感觉很麻烦,读书还是得给自己一点仪式感,欲速则不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啊读最早读书是不是要写笔记我纠结了很久,原因在于输入和输出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是输入了输出不了,另一个是输出了也没什么可看的,好似硕大的身体没有灵魂。以前总认为写东西是学校里的事,毕业十多年还以学校为借口来绑架自己实在是不应该。鼓起勇气那一刻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回头仔细看看还是写的很蹩脚,好在前进中有很多暖心的鼓励,冯唐总说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不着急害怕我没有怎么做到,不要脸却是深得真传。前几天参加罗胖文明之旅的线下分享会,讨论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要不要听别人的建议” 当时我发言说我经常听别人的建议,而且善于把别人的建议转为自己的,在座的很多人都笑了,我知道在笑什么,笑一个没主心骨的人。当然我自己认为这不可笑,我的实际观点是建议可以多听但是不一定要学,原因很简单建议这玩意儿别人有可能是问急了随口胡诌的,可是别人做法可以拿来学,而且要学的彻底。《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这本书中第一章就讲了一个效仿巴菲特的人,这个人就是帕伯莱,一个完全靠模仿出来的成功投资家,他带着无法抑制的喜悦,有意识且系统的挖掘巴菲特的投资智慧,从别人做法的深度学习中获益。这也给我了许多灵感。当我看到华杉老师 13 年读了 515 本书,就有点震惊,当然不是因为数量,而是他写了那么多笔记,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思想,不一定和作者的观点相同,总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也说明一个问题:他读懂了。一个能把书读懂的人我决心学习他的做法,把读书也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没主心骨就没吧,回想起来除了设计我好像也没其他爱好,而且现在设计这个爱好已然变成了讨饭吃的工作还是换一个比较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尊重传统,追根溯源的知识之旅。华杉老师的《读书笔记》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深入浅出的解读到精辟独到的观点,华杉老师展现了其深厚的知识造诣和对传统的尊重。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智者,穿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那些被时间遗忘但又值得被重新发现的智慧。华杉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充满了对传统知识的敬畏之情。他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力求追根溯源。这种精神,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他不仅仅是在为读者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基,理解那些被时间磨砺但仍熠熠生辉的古老智慧。书中的逻辑严谨、系统综合的特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华杉老师不仅关注问题的本身,更关心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统的追寻,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书笔记,更是一本严谨的知识著作。华杉老师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精彩。他的文字流畅而生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知识,更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他的语言既简洁又深刻,既富有诗意又不失严谨。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本书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让人欲罢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华杉老师在书中不仅仅关注传统知识,更是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读书笔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华杉老师以其深厚的知识造诣和对传统的尊重,为我们呈现了一次精彩绝伦的知识之旅。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知识的价值,更让我们明白了尊重传统、追根溯源的重要性。对于任何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