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舍:柔和,且豁达的人

    《老舍自传》老舍是在青岛开始他的职业作家生涯,我们家最喜欢去过暑假的地方也是青岛,去过至少 3 次了吧。我很喜欢看别人笔下描写的自己曾经印象深刻的家乡以外的地方。一来,会看到很多熟悉的画面,记忆被唤起总是让人感到莫名的兴奋。二来,会看到自己没有能发现的美好,就想着,哦,原来那里吸引我的,还有这些彩蛋。今天的作者是老舍。选读这本书,一来,想着读一些传记文学,在别人的生活中发现解决自己问题的密匙。特别是看他曾经在我现在的岁数,在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年在北京飞纽约的飞机上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就被他开篇的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 一下子触碰到了。二来,孩子很喜欢老舍。我们每次去青岛一定会去老舍故居,上次还专门跑去济南寻找那里的老舍故居。在一条小巷的深处,离开的时候孩子买了本老舍的散文集,仿写了整个暑假。这个春节假期,我买了贾行家说老舍的课程送给孩子,很高兴。这部老舍自传,更像是一部编年体的人物志,一个人的一生与近代中国的风雨变迁。老舍出生在戊戌年的腊月二十三日酉时。他说,“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 活到七八月之间老实的老舍已经领略透了生命的滋味,已经晓得忍耐与敷衍。他说,“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老舍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他说,“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老舍客居在有山有水的济南。他说,“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 老舍不舍得离开安静的青岛。在青岛,“我开始专以写作为业,一天到晚心中老想着写作这一回事,所以虽然每天落在纸上的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 老舍是一个柔和的人。他写道,“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 抗日战争,他写道,“中国人仿佛不会紧张。这也许就是日本人侵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日本人不懂得中国人的 “从容不迫” 的道理。” 李冰治水,他写道,“治水的决窍只有一个字 ——“软”。” 老舍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写道,“我得到一个游山玩水的诀窍:“风景好的地方,虽然古迹,也值得来,风景不好的地方,纵有古迹,大可以不去。”” 关于写作,他写道,“我是来养心,不是来拼命。即使天天要干活,也必须有个一定的限制,一天只写,比如说,一千字;不敢贪多。这样,写完了这一千字或五百字,便心无一事,只等日落就寝。”          过于生病,他写道,“顶好,不抵抗,逆来顺受,使它无可如何。多咱它含羞而退,你便胜利了。就是这样,我总是慢慢的把病魔敷衍走;大半已是春天了。” 关于孩子,他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书中有一部分讲到了老舍作品翻译的问题。此间的种种纠结与曲折让我突然觉得,可能所有的翻译者都会在不经意间对作者的作品用译者自己的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的喜好再进行二次创作。就好像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经常会是林少华、施小炜两位翻译的,但译作的风格很明显就打上了译者的印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验,抉择与进度条

      任正非说人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老舍,一个自带显微镜的行走的文学大佬,只要跟着优美的文字就能看到那动荡的岁月里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抉择,人每天就是活在鸡毛蒜皮的选择当中,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当下的选择会为以后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看名人的自传好比相信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是惊人的押韵。走窄门,洞悉自己的进度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值得反复读。再配以贾行家老师的巜贾行家说老舍》,更能充分透彻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为人。满满的时代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三天时间断断续续读着这本书,早晨一鼓作气把剩下的一半读了。读完立刻写读后感,每次我准备过会儿写读后感或者明天再说,结果基本一样,没有下文了。写读后感并不是觉得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或者值得写下来。只是想把此刻想法输出,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而不像前两年盘算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但是真让我介绍,好像话都在嘴边,可是说不出来。而我的读后感一般也都很简短,自娱为主。老舍的一辈子生于贫苦,九岁有富人赞助才能去上学读书认字,五四时是小学校长。五四因为离学生不够近,没写出相关的东西来,但是催生了他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因此有了 27 岁去英国教书。读第一次到英国的经历,很佩服他。那时候北平有老母近七十,自己截然一身,没有钱,不会什么英文,到达后鸡同鸭讲也顺利过关,后面遇到熟人,更适应了。几年后准备回国前,所有钱都用来游历欧洲大陆了。只剩下够买南洋船票的钱。竟也大胆的直接去了新加坡,然后在那儿继续教书,写作。存了钱,再辗转回国。这一段经历,让我不得不佩服老舍的胆识和豁达。而且在后面抗战流亡八年中,屡屡出现。比如不愿意做汉奸,就拎着皮箱去了重庆,就带着 50 元。想着只要有笔能写作,我就饿不死。更多的时候,我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他对写作的热爱。早上听科比演讲的文章 goodbye basketball 时,找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大抵把热爱当成事业的人,都有着这样一种热忱和自信。他这一生想被湍流的水冲着,多数是身不由己,水让他往哪儿去,他就往哪儿去。有时候河水没那么湍急了,他得以喘息一会儿。比如在被国民党逼的不得不去美国,在这几年里也去了几个城市,书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都在这个时候翻译完成。后来回国,过了十年更正思想,接触工农,精进写作,发表作品,养花有猫的日子。这大概是他生命中最轻松,物质上最富足的十年了。最后几页便是受文革迫害,看到 再见 两字,很能理解他为何自尽。一个老人,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身体几十年不好,老年时更是走动困难。文革对他的迫害不论是尊严,还是身体都到了一个超出阈值的程度。理解他的选择,只是难免会想,如果他能坚持这几年,坚持到文革结束该有多好,像杨绛钱钟书那样。可惜处于那个时候,谁能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结束呢。茨维格自杀的时候深以为世界没救了,纳粹要统治一切了。二者都是文学大家,都做了一样的选择。以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幽默与反讽

            《老舍自传》读完了。心里没有一点又读完一本书的喜悦和高兴,反面心里有些沉重。我不知道这本书的编排是不是老舍先生的原意,因为书的封面上写着徐德明选编。但我明白,徐先生深深地理解老舍先生。书总共八章,前六章讲他各个时期的经历及写作过程,新社会以后,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检讨。第七章是滚滚横渡水,写的是他一生中最不堪的事件:文革。仅仅写了不到 100 字。他写不下去,他不愿意写新社会的丑陋和罪恶,他不愿他满怀心喜的新社会变成这样。第八章,更绝,只有二个字:再见。他在写作时不愿意用讽刺,因为幽默中包含宽容的成份,而讽刺则是把对方赶到墙角。他用冷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用幽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文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传要自己写么……

              一个完全没有思想的人,能在粪堆上找到粮食;一个真有思想的人根本不将就这堆粪。只有半瓶子醋的人想维持这堆粪而去劝告苍蝇:“这儿不卫生!” 我吃了亏,因为任着外来的刺激去支配我的 “心”,而一时忘了我还有块 “脑子”。我居然去劝告苍蝇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国作家

                歌颂人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题目,应该叫游记更合适

                  读完了,老舍先生自传居然没提及妻子,孩子的姓名,不知道家人刻意删减掉了,还是老舍原本就这么写的。全书很少聊到家人,绝大部分篇幅老舍在各地写文字,他对自己的文字工作基本上如数家珍。读到他独自一人离开青岛,妻子和两个孩子都留在山东大学,青岛很快要被日本占领了,我有点被破防。母亲的死讯也是几个月之后才在来信中得知,我的认知下,接受不了这些事情。书中的老舍确实是个笔杆,但是冷漠了家里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舍先生勤奋的文学创作

                    描写济南的秋,词语太细腻太美了。老舍先生是勤奋的作家,有幽默感、善于交朋友。在战争年代艰辛辗转祖国各地,动荡不安中也没有停止创作。最后的 “再见” 很酸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