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回望

    清末的这段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这话当然是站在今天的这个时间节点而说的。彼时,无人知民治主义和民族主义,知道的仅是 “吾皇” 和 “天朝”,我们在自己营造的系统中自愚自乐。以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习俗,衡量契约文化之下的市场经济,以刀耕火种下的器具,对垒机械时代的洋枪大炮,身体伤与精神伤是难免的,受伤之后的图强才逐渐真正开始。器械的学习、文化的学习与制度的学习,逐次变为全面展开,新的一页才真正展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付大变局、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后失败了。蒋廷黻认为,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走的路线并不错,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彻底。洋务运动的领袖们,接受的是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他们更大的束缚和阻碍则是来自时代的,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推进他们的改革自强事业。就像外交家郭嵩焘虽然思想开明,可是却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对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蒋廷黻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依靠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改革的措施打击面太广。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对近代化的,是开倒车。孙中山领导的以 “三民主义” 和《建国方略》为指导的革命运动,蒋廷黻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方案。但是因为孙中山因为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和革命军来推动,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也失败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代史启蒙入门第一册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此书中看到许多的错误,可以看到良好愿望因无制约而导致的恶果,比如民族主义…… 但,这却是跳脱历史教科书单一视角的极好近代史入门书,也能让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够脱离所在环境与制度的制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新意和独有的观点

          “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 人类学家 李济教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分量却极重,是这个领域的 “开山之作”。书中核心观点是,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追求富强的进步过程。这些事件的本质都是在中国遇到生存危机时,所进行的各种探索。作者认为,“近代化” 是帮助中国走出危机的最优先级方案,外交必须全力配合。今天去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全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比如外交上的韬光养晦,积极加入世贸等,都是配合这个中心。上世纪 70、80 年代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也与蒋廷黻提出的方案暗合。蒋廷黻的近代化方案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与其他方案的失败不同,这个方案错在了超前。我们重读这本书,是要了解这种超前的智慧是如何诞生的。在当时危机重重、解决办法也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如何做选择,如何看到决策的优先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分封、行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叶起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俄罗斯的分析很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之反思

                  《中国近代史》约在我们认为的近代史开端 - 鸦片战争百年之后写成,在写成之后百年再看此书,仍觉得很有借鉴之处,收获很大。近代史是每个中国人必学的课程,但从那段历史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或许大多人的感受除了屈辱的百年,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了。在对历史的反思,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要看具体的事,而不能简单概括一句或几句了事。关键的历史时期,一定会有关键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我们也要带着 “时代之眼” 回到历史现场,要看到历史所处的大环境,理解当时人当时事的限制。蒋先生的这本书就是反思百年的近代史对与错,从其人其事看我们的外交和军事。很多分析结论与我们历史书所学的有大不同,既带有对中国的温情,又带有对一些关键事件的惋惜。学习历史总是要看看能对当下有所帮助,至少是看到历史的优和劣,来寻求当下的对与错。怎样做更好,这是我们该从历史中学习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代史能看清现在,也能看清未来

                    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力挽狂澜也需要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派系林立的关系。身居高位,也有触及不到兼顾不全的局限。于我们普通人过日子一样,时间,精力和能力都不可能是无限的,也做不到面面俱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屈辱有屈辱的道理

                      中国近代史,是非常屈辱的一段。但是也是看到这个世界变化的一段。看到了科技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本质核心,还是围绕经济,西方资本有意愿,获得更多的财富。西方一直保留 清朝,也是企图将其当做傀儡。不过以孙先生为首的一群爱国义士,终究还是不能认可自己国家被别人管控。所以才有民国,以至于后面的抗日战争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山之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