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付大变局、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后失败了。蒋廷黻认为,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走的路线并不错,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彻底。洋务运动的领袖们,接受的是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他们更大的束缚和阻碍则是来自时代的,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推进他们的改革自强事业。就像外交家郭嵩焘虽然思想开明,可是却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对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蒋廷黻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依靠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改革的措施打击面太广。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对近代化的,是开倒车。孙中山领导的以 “三民主义” 和《建国方略》为指导的革命运动,蒋廷黻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方案。但是因为孙中山因为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和革命军来推动,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也失败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本书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分量却极重,是这个领域的 “开山之作”。书中核心观点是,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追求富强的进步过程。这些事件的本质都是在中国遇到生存危机时,所进行的各种探索。作者认为,“近代化” 是帮助中国走出危机的最优先级方案,外交必须全力配合。今天去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全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比如外交上的韬光养晦,积极加入世贸等,都是配合这个中心。上世纪 70、80 年代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也与蒋廷黻提出的方案暗合。蒋廷黻的近代化方案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与其他方案的失败不同,这个方案错在了超前。我们重读这本书,是要了解这种超前的智慧是如何诞生的。在当时危机重重、解决办法也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如何做选择,如何看到决策的优先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分封、行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叶起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之反思《中国近代史》约在我们认为的近代史开端 - 鸦片战争百年之后写成,在写成之后百年再看此书,仍觉得很有借鉴之处,收获很大。近代史是每个中国人必学的课程,但从那段历史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或许大多人的感受除了屈辱的百年,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了。在对历史的反思,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要看具体的事,而不能简单概括一句或几句了事。关键的历史时期,一定会有关键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我们也要带着 “时代之眼” 回到历史现场,要看到历史所处的大环境,理解当时人当时事的限制。蒋先生的这本书就是反思百年的近代史对与错,从其人其事看我们的外交和军事。很多分析结论与我们历史书所学的有大不同,既带有对中国的温情,又带有对一些关键事件的惋惜。学习历史总是要看看能对当下有所帮助,至少是看到历史的优和劣,来寻求当下的对与错。怎样做更好,这是我们该从历史中学习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