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当女性允许自己领略“夕阳红”的美
这本书比《炙热的你》更耐读一点,节奏也更明快,不是从头到尾分析女性该如何科学面对更年期,没有有史以来出现的雌性激素对更年期的正负效果,"它" 不是一位温柔专业的医生,更像是一位拉着你的手,娓娓道来的女友。55 岁的作者伊藤比吕美,透过自己更年期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绝经女性的困境,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心理和身体的变化。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得过厌食症,后来离过婚,写过诗集,和现在的夫住在加利福尼亚,有三个女儿。55 岁的比吕美,已经失去了母亲,与因更年期而不断发胖的自己作斗争,每个月都从从南加州横穿回日本熊本,陪伴自己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父亲。年迈的老狗,与不解风情的夫的争执,对于骑马(马术)的执着,穿不进去的牛仔裤 —— 在接受了雌性激素治疗,接触了尊巴以后,迈入中老年人生阶段的比吕美,好像终于在失控的生活中找到了平衡,探索到了 "夕阳红" 女性的魅力与意义。为什么总有男性,质疑雌性激素对更年期女性的效果与意义?没什么有那么多不希望妻子接受雌性激素治疗的丈夫?比吕美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一次朗诵会结束后,一个与比吕美同龄的男子,觉得她 "太有风情了"。仿佛这个 "奔六" 的女性,展现出了不应在这个年龄出现的魅力一般。补充雌性激素只能缓解更年期对女性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身体以及器官衰老还是会像浪潮一样袭来。但被补充的雌激素,就像一座横在女性 "年轻" 与 "衰老" 之间的桥梁。给遭受翻天覆地变化,断崖式衰老的女性身体,一点缓冲和尊严。多一点时间去理顺这个复杂时期的复杂人生课题。闭经期的女性,如何从家庭和人生责任之中跳出来,甚至一下自己内心的需求,找到可以寄托自己精神与昂扬心智的爱好,去在混沌中一点点建造平衡,发现美好,这本书呈现出很好的榜样给大家。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都是赤裸裸的我非常喜欢比吕美女士这种真是的演绎生活的极致感受的文字。照顾生病的父母的那种疲惫不堪,坦荡抱怨,自己的精疲力尽,写的是那么的坦然,真的是长寿的父母,让我们越来越疲惫,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的,完全自己承担,根本承担不了,还是得请护工,请社会上的人来帮忙,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么坦荡,或者可以自由抱怨,照顾生病的父母,你就得全一个人自己照顾,放弃自己的一切,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父母这里,可是对多少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环境实际上很需要这种宽松的,就是多种方式养老模式。我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自认为自己做的还很不错,实际上也是一地鸡毛,就这样吧,谁又不是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是每个女性必经阶段谈性色变、谈月经色变、谈闭经色变、月经 abuse、更年期 abuse….. 这些都是女性一直在经历的不公对待。西方女性这几年在努力打破这些界限,但是对于东亚来说,看起来依然是长路漫漫…. 伊藤比吕美女士作为常年在加州生活的作家,把 "闭经" 这个所有女性无法绕开事实和故事展现在全社会对此装瞎、避而不谈的日本。这是一个很勇敢的选择。对于离闭经还很远的女性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比吕美女士提前了解到我们将会经历什么样的旅程。对于正在经历闭经或者已经闭经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原来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经历啊。希望不管什么年纪的女性,看完这本书之后,不要再对月经有羞耻感!不要再对闭经有羞耻感!因为有月经,人类才能繁衍后代。因为有月经,文明才能继续续存。而闭经,是我们开启不用计算月经周期的超自在人生阶段的信号!过去,关于 "闭经" 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首先、大面积的都是负面的。甚至有说法直接把 "闭经" 跟 "不中用" 挂钩。这些都是父权社会几千年来的洗脑老手段了。中国女性平均寿命 79.43 岁。也就是说闭经后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人生。一个夸张的说法,就算闭经后开始上幼儿园,很多人都能上到研究生博士了。明明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人生的二三十年,为什么要浪费呢?从《闭经记》里就能看到比吕美女士也多少从东亚思想在环境影响下,理解美国老太太,并且越来越热爱生活的过程。这种变化相信也能启发很多人。希望所有女性(不仅仅是看到这本书的女性)都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希望所有女性都能爱自己,爱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进入更年期的女性《你好呀,更年期》里的科普告诉我们,更年期可以说是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副产品。尽管理论知识的增加可以让减少一些没必要的恐慌情绪,可知道和真正经历中间隔着太多的东西。《闭经记》里一位日本女诗人通过随笔的形式告诉读者了进入更年期是怎么样一种体验。作为中国读者,更为直观的体验大概是看见一个普通女性是如何面对更年期的。1. 潮热突袭《冰轮冉升》里提到人们对于更年期女性的刻板印象大概是易怒,然而结合《炙热的你》以及本书来看,女性更容易感受到是潮热突袭。仿佛是在数九寒天升起的一团火,让你和周围人俨然处在不一样的温度之下。激素作祟的结果,却也更容易触发易怒等相关行为。或许可以说,看似单一的激素带来的改变是全面的,更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时候就像绝经一样,只是事后做出的判断和解释。身体上的不适、文化上的差异,作为一个中年女性,作者备受煎熬。当然面对此类情况,也并非是束手无策。荷尔蒙剂参与的激素疗法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应对方式,可惜此举只能延缓并不能让其彻底消失。闭经期在荷尔蒙剂的干预下迎来了假月经,这是五十五岁作者的神奇体验。“对我来说,更年期完全不是病,简直好玩儿得要命。” 作者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 “人到中年,自由加身” 并非空谈。对于月经的不同态度,可能让每个人在面对更年期和绝经的态度有所不同。作者和母亲就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或许是时代和认知等因素综合带来的结果。2. 性之余音 “妇科和产科医院是我年轻时最害怕去的地方。” 这可能会引发不少女性的共鸣,大概都曾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作者的介绍中日美两国的对待方式确实会在体验上带来较为明显的差异。“日本的妇科检查椅,病人和医生之间隔着一道帘子,这边什么都没有。” 美国虽然没有帘子,但却让作者感到更为自然。“就好像我有一个身体,阴道是身体的一部分,一只手探到里面做着检查而已。” 在检查过程中作者获得了不少有关闭经的知识。“闭经之后,女人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开始变得干燥,萎缩,出现褶皱,这种变化是无法阻止的。无论是身体表面还是内部,皮肤还是阴道黏膜,都一样。荷尔蒙补充疗法只能拖延时间,干燥和萎缩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阴道内部会变干皱,早晚有一天阴道口会合上。” 阴道口会合上这一事实震撼的不光是作者,还有作为读者的我。“我一直以为,只要想过性生活,就能一辈子做下去,前提是对方不软。” 照此来看,性从生活中的消失是早晚的事。以前有种带有哲学意味的回答是,这无疑是极大的解放,再也不用受到性的干扰。即便如此,是否能坦然接受恐怕还是因人而异。或许在作者这个阶段享受性的余音绕梁也是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告别。3. 絮语随笔本书中的随笔说好听点叫自由,说不好听就是带有胡言乱语的味道。故而有些读者反馈的絮絮叨叨倒也可以理解,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一个褪去光环的真实女性。作者以她自己的方式展现了闭经和更年期对自身以及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变。面对一个鲜活的个体,我尽管不太欣赏书中的文风,却有些赞赏这些表达背后更为真实的作者。更进一步来说,我倒希望每一个要面临更年期的女性,都可以在此阶段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支持,而不是感受到来自世界的恶意和嫌弃。与《老人漂流社会》以及《无退休社会》的同龄人相比,作者算是幸运的。从经济的角度上衡量,作者还可以保持固定的频率在日美两地奔波陪伴老父亲。这种没有太多言语的交流却可以让老父亲在沉浸自己的世界之时感受到亲情,延缓了衰老对其带来的改变。作为男性,父亲和夫在年龄增长之后更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是像作者一样更为关心家人。因为其做出的一些细微改变,或许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陪伴的渴望。4. 老之将至按照传统的认知来说,作为五十五岁的女性也好,身为一个儿孙绕膝的女性也罢,作者可能已经算是老年人了。可在如今的社会以及未来看,正如书中所言更像是中年人。“我就是赤裸裸的我,不做伪饰。” 可以想象作者算得上是率性而为的女性。在年轻之时如此,老之将至亦是如此。这一点倒是很多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只是这依赖着一定的物质和其他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中的女性让人想起了《重启生命》和《病非如此》,应该属于社会精英女性的故事。这可能是大多数普通女性难以享受的人生。套用当下的话来说,有些人盼着老了可以拿退休金到处潇洒,可更多人还是处于担忧一日三餐的生活中。《无退休社会》里受疫情影响的日本老人是这样,《老后破产》以及《老后两代破产》里的更是如此。《燃烧未尽的晚景》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晚景凄凉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只是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老龄化的老虎》中的韩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可以任何一个面对人口老龄化负增长的社会都难逃此劫。5. 重启人生当下再提重启人生多少有点烂大街的意味,虽然有很多人幻想游戏里那种可以从头开始回到过去的操作,可现实似乎注定了这更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镜中花水中月。结合书中作者的经历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去重新审视人生。不管身处哪个年龄段,也不管现实处境如何,不说向死而生,多少也有点《一个刑警的日子》中那种 “凝望地狱,心向光明” 的味道。或许身后有着随时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暗,可面朝阳光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抵抗这一切。凝视深渊也好,直面人性的幽暗也罢,我们始终需要一些美好的东西去帮助我们去抵抗其带来的侵蚀。在作者的世界里,家人和朋友算是比较重要的支柱,这也是很多普通人生活中常常需要重视的。至于说遇到特殊的情况或者说不幸的原生家庭倒也不必太钻牛角尖,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永远有得选。唱高调、太理论化的表述或许让人对于更年期对于女性的改变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可只有这种比较直言不讳的唠叨更像私房话一样让面临类似处境的女性多一些真实具体的了解。这可能是作为男性普通读者的一种错觉,还需要更多女性的真实反馈。6. 写在最后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似乎很容易就站在上帝视角上对作者指指点点。横加批判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我们有着更为明智的选择,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就可以做到真正设身处地。或许我们所默认的那些条件对方不具备,也许看似合理的选项并不存在,亦或者自作聪明的决策暗藏着巨大的风险。有些时候争论孰是孰非意义不大,试图了解和理解其行动的逻辑以及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更为重要。信息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诸如此类的限制条件才是你我所处的真实世界。这是人工智能或者说更为先进的科技难以覆盖的角落,需要我们借助肉身调动智慧做出抉择然后承担起相应的后果。作为一个有明显缺陷的凡人,作者展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学习和借鉴。或许自身用不上,也至少可以试着去理解有类似处境的女性或者其他群体。阅读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知识上的炫耀,更不是为了突显自身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作者和书籍可能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事以及其背后所带来的各种现实改变。长期以来,对于更年期的污名化带来了不少的侮辱或者更为恶劣的行为,我们可能无法短时间内让其彻底消失,但可以通过坚持正确的做法让其生存空间大大压缩直至销声匿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