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未来的精英

    世界就是一个万花筒,有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人群。太多书写底层社会的内容,精英世界少有人介绍,这里就是万花筒里的某个通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收获

      希望有机会在上纽大拜访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困在系统里的人

        中国的精英学生如何为全球地位竞争做准备?作者在北京的两所精英高中进行了田野调查。她发现学生通过考试分数和轻松程度区分出四个层级:学神、学霸、学渣和学弱,本书书名由此而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的是《傲慢的精英》里 "优绩至上主义" 给人们带来的焦虑、《优秀的绵羊》里美国名校学生丧失的思辨精神、《小镇做题家》里为阶层跃迁而付出的情感代价、《我的二本学生》里普通人命运中的时代烙印、《印度,去十次都不够》里放弃优渥工作去印度旅行的高材生、《男人这东西》里男孩在学业压力下被压抑的性冲动。系统为人们赋予 "机会平等",把所有人都卷入一场争夺 "啄食次序" 的竞争当中。我们都是困在系统里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英的秘密武器是钱和分数,学神是精英中的精英

          采访的三个学校,家庭背景都很不一般,基本没有工薪阶层家庭。这说明什么?钱才是精英地位再生产的绝密武器。钱至少可以解决 50% 的问题。如果说钱是衡量社会地位的硬通货,那么在学校这个硬通货便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高就地位高,受人尊重,享有特权;成绩差就地位低。本书非常详细地呈现了学校里面的社会形态,交织关系。把每个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拉回青春岁月中。本以为可以可以学到一些关于规划和培养的独门绝技,书中介绍并不多。这些孩子的历程还是很有启发。书中有四个人物印象尤其深刻:建民没有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高考分数也落榜前两个志愿,申请香港大学也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去了一个不太好的大学。不得不说,非常可惜。家长准备应急方案非常重要,如果妈妈及时给予帮助,至少应该比现在的结果好很多。在大多数同学都去清华北大世界名校的情形下,建民的结果显得很狼狈,甚至受到家里亲戚的指指点点。诗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多见的研究报告

            虽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至少可以看出,10 年前北京的精英家庭二代是怎么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关于鸡娃的书

              作者在这本书中采访了两所北京精英学校的学生,虽然书中学校和学生的名字用的是化名,不是真实的名字,不过也可以猜到,这两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四中和北京十一学校。与我们这些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不同,这些学生的出身于精英家庭,也就意味着他们最一开始就拥有几乎无限的资源,金钱对于他们来说一直都不是个问题。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他们当中相当比例的学生都能考上清北,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能够进入美国藤校读书,可以说是相当的厉害,对于像我这样的学渣绝对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主要根据学习成绩和学习的轻松程度分为了四个等级,分别为:学神、学霸、学渣、学弱。成绩好且轻松的称为学神,成绩好但不轻松的称为学霸,成绩不好且比较轻松的称为学渣,成绩不好且不轻松的称为学弱。这四类人的地位如下:学神地位最高,在食物链顶端;学霸地位次之但比学渣地位高;学渣地位不如前两者,但比学弱地位高,学弱地位最低。个人感觉这样的一个排序有些不合理,即使这些人被贴上了所谓学弱的标签,可能也就意味着他们考不上清北,进不了美国藤校而已,将这些人贴上这样的标签其实是打击到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不成为学弱,只能在其他人面前装作不努力的样子,是自己不能成为学弱,而是成为学渣,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悲伤的故事。现有的教育制度在鼓励了一些学生的同时,也打击到了另外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世界上确实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但我并不想看到因为高考,一些人从此放弃了学习,这样的话就太悲哀了。对于老师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来说,对学神和学霸在一些情况下对他们网开一面,其实也是这些成年人想要督促学生学习,想要为他们好。这些成年人并不承认所谓四个等级的划分,在他们看来,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过,从学生们的角度来看,明显学神学霸们的地位要高人一头,对于这些高中生来说,成绩就是一切,成绩就代表了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而且这种行为模式一直持续到这些人成年。在这些精英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会将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在工作单位中的地位高低进行挂钩,并且像对待学校老师一样去对待自己的上级。这些曾经的学神和学霸们现在也大都定居在欧美或者日本,有的甚至已经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他们最终也都获得了不错的工作,尽管他们的个人开销也不小。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感到了一种有些空虚的感觉,为了学习,为了考好学校,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当然还有老师,每个人最终都精疲力尽,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累自己?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受罪的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阶级分层与固化,是很难以个人予以抗衡的。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社会阶级的分层与固化,是很难以个人予以抗衡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外看自己

                  姜以琳 12-19 年做这个研究,而我,那个时候,就在离她研究的一所学校一两公里的另一个类似的地方,看着跟她笔下同样的学生与家长,也算参与式田野?看她再讲熟悉的事,有一种抽离自己看自己生活环境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田野调查。直到看到最后一个章节,我才发现啊,作者是一位几乎没有到过北京的台湾的研究人员,那就更显得钦佩。说实话,整个章节的设定让我有一些摸不着头脑,好像在反反复复的讲论同一个议题,或许出现在第 1 章,或许出现在第 5 章。 而刚刚觉得很有收获的结论,似乎呢又会立马被一些相反或者相遇的事实的呈现所打破,所以习惯了通过一段事实或者一段精彩的描述对于一个社会问题获得某种上帝视角的解释的啊,这种形式主义的我会有一点点不太适应。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依然很有价值,他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他在更大的社会层面所扮演的角色教育公平,在怎样的前置背景下去谈,其结果和手法会非常不同。但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家庭以及家庭教育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因素,甚至在精英教育这个议题上来讲,它有可能就是决定因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孩子成长,家长也要成长。教育类书籍是拿来参考的,家长必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