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三代妇女解放路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家庭趋于小型化,特别是土改和大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北方地区,家族的概念逐渐消失,反而是福建、两广沿海地区,当年是前线,工业少,下南洋的又多,因此保留了最多也是最完整的中国传统家族业态,从秦汉、魏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末期、明清和近代南下干部,每次改朝换代躲避战乱,人流都躲向沿海,因此潮汕和闽南保留了很多中国最原始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几千年来每一代人的坚守,让全世界的华人都可以来这里寻根。本书记述的是上世纪末潮汕大家族(4 男三女)过年团圆记,以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家族纠葛,剖开了中国式亲情最真实的肌理。这部回忆体小说让读者透过 “准儿媳” 的局外人视角,窥见潮汕大家族中血缘、利益与情感的激烈碰撞,网络上视频介绍本书都是以电影《喜宴》的片段为背景, 由此可知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和国家之间的大迁徙,带来传统家庭的深刻变迁。本书作者祖籍成都,但成长生活在上海,这两地都是妇女地位比较高的,书中写的故事暗线是三代女人希望远走高飞,期间很多的挣扎和各种斗争,从五四新青年的反封建开始,百年来中国传统遭遇剧变,从个人特别是妇女的解放,传统礼教的崩塌,家族的解体,工业化和现代化解放了个人,书中上世纪物质贫瘠年代对于财物造成的各种纠纷和家长里短,现在看很是心酸,作者的 70 后年龄和上海和北京的漂泊经历,对传统家庭的 “虚伪” 和 “算计” 都有锋利的刻画,而随着社会的丰裕,当代人精神上开始无处安放,近年潮汕地区保留的民间传统再次火爆,英歌舞都上了春晚,如同本书封面里那个开始摔碎,但最终用铜锔修复的大磁盘,再多的裂痕都会被时间弥合,伤痕终将成为承载记忆的纹路,“再决绝的逃离也终有归途”。我的家庭也是沿海大家族,在新加坡很多潮汕籍同事朋友,对潮汕的风俗算是熟悉,潮汕的菜肴天下第一,不接受反驳。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早早离家漂泊,年纪越大越体会家的意义,说两个例子:①书中有点调侃潮汕老一辈的金牙,其实镶金牙不完全是为了炫富,是沿海人为防乱世身上要带些救命的财物,这几年富裕了沿海嫁女的大量金饰广为人知,都是积谷防饥和战乱逃难遗留的经验,我外婆就讲外公 “皖南事变” 逃脱就靠身上的一点金饰。②最近领导访问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女儿接受采访时,一口一声 “祖国”,我深有感触,马来西亚的华人是最爱祖国并保留最多的中华传统,说最标准的中文,虽然大部分都已经是二三代土生华人了,可有祖国这个家给他们安全感很重要。世界上女性参与工作比例最高的就是中国,这要感谢教员提出的 “妇女能顶半边天”,同工同酬半边天,平等但不错位,并不是西方 LGBT 的走火入魔,同样现代家庭适应现代化,亲戚之间重新厘清了边界,不再干涉,但可以相互慰藉,血缘让我们三观不合,也可以相处,中国传统的家庭血脉文化终将是我们的归途。2025 年 #144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团圆记杨云苏的文字,人间烟火气满满。潮汕人的风土人情,随潮汕话滚滚而来。她是随未婚夫回男友家的,初来乍到的待遇优厚,专门用心布置房间,大家族的荣耀,一切都渲染着未来的幸福团圆。可正是这样的大家族里,女性们的觉醒撕开了一个沉寂多年的规矩口子 —— 姑奶奶是敢直接逃离刚结婚的夫婿远渡重洋的大胆女性,而妈妈也不愿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束缚自己而逃离。看似规规矩矩的大舅妈和二舅妈,内心的压抑和束缚只敢偷偷在客厅无人时默默流泪,直到被 “我” 发现。两个 “叛逆” 的女性,和两个规规矩矩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思 —— 女性难道不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吗?这一趟去潮汕,到底收获颇丰的是那些身外物,还是对于女性处境的反思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书评《团圆记》杨云苏著临近春节,看一个关于过春节的故事。杨云苏出品,阅读体验一如既往的很好,轻松愉快地很快读完了,仿佛跟着去潮汕走了一回亲戚。多子女家庭往往多矛盾,即使看起来其乐融融的那些家庭亦多暗流涌动。我这两三年其实一直有一些亲缘关系方面的困扰,看完本书,那些困扰似乎能稍放下些。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再加上时代巨变移风易俗,恩怨情仇与亲缘交缠在一起,更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但现在的我觉得对于智力足够的成年人来说,其实这团乱麻是能理清的,丁是丁,卯是卯,恩要计,过也计,账是能算明白的,只不过虽然账目能算明白,却不代表矛盾一定能解决,因为在一对矛盾里不可能总能双赢、总得有一方更亏,这就是所谓世间安得双全法吧,所以,搞明白自己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去践行就好,求仁得仁,又何怨。最后,引用本书一段话,这段话作者当然不是字面意思,但于我而言是另一个提醒:不要把精力完全陷入常规琐事:“后来我问妈妈为啥老陈家这些事,总听见阿公怎么说怎么做,阿公什么反应阿公什么想法,阿嬷呢阿嬷上哪去了?妈妈仔细回忆一下苦笑笑,“在煮饭吧,要么就是 —— 九蒸九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通过一个 “外人” 细致入微的观察,透过细腻的笔法,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借助春节这个最具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把潮汕一个大家族几十年亲情关系的动荡和变迁呈现在你我面前,血浓于水的宗亲关系,对于传统秩序的延续和维护,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内父母对多子女的平衡和选择,个体在时代面前的顺从和抗争,时不时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书中的每个人好像我们身边都会遇到,或许是每个中国式家庭的 “性格”,也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真实的一个感受。【既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也有虚伪、不堪、软弱等那些不可言说的灰暗时刻。虽然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可平复,但每个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与家族和解。或许读后会有强烈共鸣的部分,亲戚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曾相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推荐。挺适合春节期间看的一本小说,一个上海准儿媳跟着一家人去潮汕老家过年的经历,团团圆圆掩盖不住此起彼伏的家庭矛盾,经常会有 “这个角色怎么这么不堪” 然后马上又对这个角色非常同情这样的反转,再加上作者文风幽默,有些比喻如神来之笔,对生活细微处的洞察犹如火眼金睛,写尽生活的无奈和亲情的温暖。最喜欢姑奶奶这个角色,感觉她的行为处事超越了那个时代,年轻时借寻找出走的丈夫为由离家,独自闯荡上海,有一份终身的事业,晚年回到家乡,但并不与周围亲戚来往,于是子代觉得她不好相处,见面都要提前预约,而且基本上被拒绝,但是与孙辈的交流时,亲切大方,简单利落。小说中姑奶奶一出场就觉得不简单,以此开始,高潮迭起,一口气读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