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华美的生活 藏污纳垢 幸福的爱情 彼此妥协
1⃣️ 出名要趁早这是张爱玲最重要的话,她也确实做到了,才二十三、四岁,她就已经写了几部超级精彩的小说,时至今日,都让人反复阅读,不断探索。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让人看到华美生活中那无法忽略的虱子。男女的爱情,在她的笔下,写的如此的真实和算计,所有的人,都只为着内心的目的,在不断的试探对方。真正的、那种纯粹的、奋不顾身的爱情,可能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并不存在,每个人都为自己做打算。3⃣️ 张爱玲一贯的主题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即使你极力地控制,以自制力为荣,但,最后你还是自己欺骗自己,人的理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要什么。4⃣️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作品,每一次读,都觉得真的是太真实了。感情就是如此,千疮百孔,外面看起来再美好,也总有许多的委屈和不甘在里面。5⃣️ 许子东老师真是文本细读的高手在张爱玲作品中,那些闪烁其词的语言,那些若隐若现的线索,都被他抓住了,紧紧的抓在手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得不到母亲爱,又对父亲的爱很渴望的,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形象。6⃣️ 张爱玲今生可能都在寻找爱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总是那样的残忍,在《第一炉香》中,前脚相爱的恋人,后脚就看到他与别人调情。真是把内心撕裂了,放在眼前。让人觉得唏嘘她的作品中,那些细小的东西总是特别打动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段时间读了两本关于张爱玲的,一是这本,另一本是《张爱玲传》。不知道是年少 “无事故”,还是现在 “太事故”。对于这个从前无法理解的神秘女人,多了很多的理解和认同。记得那时看《金锁记》和《半生缘》,我压抑得喘不过气,那个愤怒无力可致。一个美好的年华,一个龌蹉的人性。一个无可奈何,一个扭曲拧巴。当时的曹七巧在我心里就是一个恶心的变态女人。没有同情,没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现在看张爱玲,她极致理性、自私、孤独、清高。这些都不再是贬义词。历经生活的我也慢慢变成如此。所以多了理解,多了懂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入门张爱玲因为吴军老师的推荐,我终于抛弃几十年对张爱玲的偏见,开始读她的作品。可是一开始读金锁记,读第一炉香,觉得还是有些压抑。于是各种寻找有关她的书籍。许子东教授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算是开了一个头,但是只有短短一个章节。书中有提到本书,得到上一搜还没有上架,点了上架预约通知。前几天,突然通知我上架了,国庆节期间一口气看完,边看边回想每一篇文章的细节,一路恍然大悟。对张爱玲的那些偏见也全部一扫而空,只剩下赞叹和敬畏,还有一些心疼(主要是后期生活的艰辛)。看到一多半才知道本书其实是喜马拉雅音频课整理而来,也去听了音频,可是还是更喜欢看文字,看文字感觉和张爱玲更接近。此书可以入门级的了解张爱玲的一生,家庭,婚姻,代表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文学地位。也详细分析了张的写作手法、风格、代表作的结构,并和五四文学进行了对比(要更好地了解五四文学又要回头去读《现代文学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曾经如此形容张爱玲。在那个时期的一众才女之中,写爱情、男女战争一绝的,便是她。当然,她笔下的各种金句似乎比爱情故事更广为人知:“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 单靠金句估计也凑得出一本书来,当真出这么一本书来,腰封上估计会印上 “金句女王” 力作之类的宣传口号。她也是个令中国现代文学史头疼的存在,“鲁郭茅巴老曹” 排队排得好好的,现在突然挤进一个张爱玲,不知该如何安放。我一度不太喜欢她,在那个充斥着家国情怀的时代里,情情爱爱似乎格局小了些,我更偏爱萧红那种路数的。但最近偶然读到了许子东对于张爱玲的解读,竟对她这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生出些许好感。三十来岁重读她的文字,才懂原来宏大叙事是一种写法,日常琐碎也是一种写法。张爱玲的写法是用身边的小事对抗世界的大事,因为画图远近大小的比例,所以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虽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与我们更相关的,还是朴素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民国时期把善写脍炙人口的才子佳人的作家归为一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 鸳鸯蝴蝶派。但有些作家很介意自己被贴上这个标签,比如张恨水。“鸳鸯蝴蝶” 似乎代表着世俗的、小市民的、不高级的品味,站在严肃文学面前,有些局促,甚至抬不起头来。张爱玲却丝毫不介意,甚至有意无意表达自己正是以小市民的视角,来写小市民的白日梦。这种真,恰恰是她的可爱之处。品味这东西在她眼里,只有喜好之分,没有高下立判,像是她在《谈音乐》里表达了从趣味上自己与通俗文化、流行歌曲、地方戏的天然亲近。而有些过分强调所谓高雅的群体,则更像她在《封锁》里描写的女主人公吴翠远,“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我在许多年之后,承认对她的欣赏,也算是一种对于自己世俗化品味的和解,至少是一半的和解,爱情故事持保留意见,但文笔是真心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过分灵动美好,我跟好友感慨羡慕她的文笔,她写 “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通常大家都是用交响乐去形容运动,但她的习惯是反过来写,这种学都学不来。许老师的说法更专业:“逆向营造意象,以身边室内可闻、可触的实体,来逆向形容大的、抽象的、虚的东西。” 于是在她笔下,葛薇龙在乔琪注视下的手臂不是手臂,是热腾腾的、泼出去的牛奶,管也管不住;佟振保旖旎的遐想不是遐想,是热的芯子,微温的水,龙头里挂下一扭一扭的水。这样的妙笔生花在实践着,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要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何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交织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才孕育得出她这样的才情。我对于张爱玲的欣赏,更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真,或者说,她让我开始思考,选择做 “好人” 还是 “真人” 的问题。她的真是敢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且毫不避讳的承认。除了敢于承认自己对于通俗流行的热爱,承认自己就是市井小民之外,她回忆自己 8 岁与母亲分别时的嚎啕大哭,说那似乎并不是出于真情实感,只是觉得这种情形下需要眼泪,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她接受了自己不是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 “孝顺孩子”。我很喜欢的小短篇《封锁》里边,她还有更多关于 “好” 与 “真” 的探讨。我们所说的 “好” 更多时候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好,而是屈服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努力赢得别人口中的好。我和小伙伴们很多时候在群里相互安慰,就是因为我们是妥协怪、善良怪、共情怪,过分替别人着想,所以时常无法拒绝别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对于 “好人” 标签带来的负累,我们深有感触也被深深困扰,明明内心已经炸开,表面上还要保持微笑。大约是长久以来的教育不停迫使我们,要做个大家都喜欢的好人。于是在年纪更小的时候,我常常局促不安,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会让我在意很久。于是 “真” 成了我们无比向往的活法。很明显,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与自己和解是个多方面的大工程,其中也包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追求真的勇敢。“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许老师这段文艺的文字我想稍稍改动一下:谁都像我们一样,虽然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但也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接受并坚持自己的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再度的痴迷喜欢张爱玲,倒不是因为她的小说。最先接触到的是她的那张照片,单手掐腰,仰脸,不盯着镜头,不是说多美,而是一种味道,一种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味道。虽然说 “女人是同行”,但是我喜欢那种味道,骨子里的桀骜不驯,骨子里面的自信和眼中的目无一切的感觉。后来就是她的经典语句,“成名一定要早 “通向女人心灵的途径经过阴道”“朱砂痣和白月光”“低到尘埃中的花朵”“得不到男人的喜爱,也会得不到女人的尊重”(不是原文)等等,那个时候就会感觉,真好呀!她怎么能够用这样的词语,这样的语句,这样的描述来写尽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有女性的心理呢?后来慢慢知道了她的故事,知道她说出这样的话语时,不过 20 多岁,真是惊叹~怎么会有如此有才气的女子呢?再后来是不同版本的电视改编篇目,再后来才是她的小说… 看了她的小说,再看她的传记,感觉很心疼她,也是一个可怜之人,也是一个普通女人,也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社恐,她的自恋,她的清高,她的自信,甚至于她的自卑,她的敏感,她的焦虑… 她怎么会不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弟弟,赖雅呢?但是就是有这么一种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不仅仅是爱情,而且也包括亲情。因为在她的童年看不到健康的亲密关系该如何相处,她也许知道父母之间的相处是不好的,但是怎么样才是好?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恋?怎么和亲密的人相处?这些她都不知道?如果她那么薄情,就不会 “飞蛾扑火” 般的和胡兰成相恋,不管不顾,丝毫不在意自己当时的名气和胡兰成接近她的目的和滥情的本质。她以为遇到了一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的知音,其实最后发现是个骗局,全是自己的意念,亦如《金锁记》里面的七巧安慰自己的话语,他骗她,她从来都是知道的,通透如她,后来怎么不知道胡兰成的渣男本质呢?但是千里寻夫,拿钱支助,这样的 “舔狗” 的事情她都干了,什么面子,什么钱财,什么政治立场,她通通不在意了,因为本身这些就不是她在意的,不是她看中的,这就是爱情呀?她怎么会是一个薄情之人呢?包括后来的赖雅,她本身就是一个才气之人,她的爱情才是不在意世俗的那些的~何况她一直都是一个不在意物质的女人,真是心疼这么一个通透之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张爱玲的爱情战争“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大概是张爱玲传播最广的名言,其实很多人只是对前半句 “出名要趁早” 熟悉,后半句估计和我一样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许子东老师通过讲述张爱玲的生平、感情世界以及所处的时代来帮助我们更好去理解一个更为立体的知名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感情纠葛成为了作品之外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1. 看透人生一直以来虽然对张爱玲有所耳闻,但了解也仅限于根据她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以及江湖上各种传闻,借助本书的介绍让我对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前没有看过她的作品,之后估计也不会看,不过在许子东老师的介绍下确实对这个奇女子感兴趣了一些。她身上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年纪轻轻就已经看透人生。早慧的她对男女感情可谓是洞若观火,即便如此在看透后依然可以沉浸其中。经许老师的介绍,我身子怀疑她小小的身子里装着上辈子的人生智慧,大概是过奈何桥没有喝孟婆汤。“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开头看到这句一下子就将我的心抓住。来自于《我的天才梦》里的名句通过 “袍”“华美”“蚤子” 的结合让人体会到其作品中的悲凉和人性的缺陷。彼此的相互渗透在《第一炉香》中充分体现。同样是张爱玲,对于她的粉丝来说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可大有区别,甚至有人不承认其晚期那些作品。结合她的具体处境来说,倒是可以理解,或许也说明人们更喜欢她笔下那种将华丽和苍凉结合起来的写作风格。2. 细读上瘾 “细读张爱玲” 是本书的标题,和 “吸毒张爱玲” 听起来很相近。许老师也承认阅读她的作品确实很上瘾。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了解其中的缘由。除了许老师的个人偏好,作品自身就非常值得回味。“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碜。” 在张爱玲的文字面前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正如书中所说 “再仔细的文本阅读,也会显得粗枝大叶。” 文学上的鉴赏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书中多有剖析,暂不赘述,有兴趣可以翻阅本书或者张爱玲的原著。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女性主义的角度,事实上各家各派都曾基于此进行过细读。单是听完许老师的讲述就会明白这中间的缘由。坦白来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好,故事也罢,不仅在当时很超前,放在如今依然也不过时。对于不少女性来说,完全可以视之为女性成长手册,或者是对抗父权制的一大利器。《倾城之恋》不光是她的代表作,更是将男女之间的各种交锋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好的一点是想要读懂其中深意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就需要借助像许老师在本书中做出的解读。3. 以实写虚张爱玲在艺术手法上有两大特点:以实写虚,逆向象征、有意混淆客观叙述和作者视角。后者想要展来讲一言难尽,相比之下前者更为直观,也值得咂摸。许多让读者眼前一亮且完全想不到的句子,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张爱玲对于以实写虚的独特运用。这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难以模仿的地方。以对象写风景、心情,除了其让人羡慕的出身之外对于都市文化的独特理解也功不可没。以实写虚的功力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背景下诞生,更需要在喧闹嘈杂的都市中欣赏。她笔下的上海是那么的让人着迷,和现实中的上海自然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时期魏斐德笔下的 “上海三部曲” 也是大为不同。或许是她将客观现实和主观视角的完美融合。没有许老师在书中抽丝剥茧的解读,说实话我肯定很难读出来其中的味道,即便是耐着性子读下去估计也只会说一声好。这就是我喜欢许老师以及本书的最大理由,看热闹的外行想让内行人指点一下其中的门道。4. 爱情战争许老师综合张爱玲的一生著作后说,她写得好的可能就是自己熟悉的世界,是那个高贵出身所在的世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她是在 “啃老本”,反复讲着同一个故事。爱情战争,是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有风花雪月,也有各种算计。既有表面上的含情脉脉,也有背地里的残酷现实。身出其中可能会迷失自我,可借助作品会更为冷静客观。对于那些憧憬美好爱情的读者,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盆冷水。你很难想象一个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姑娘可以将男女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如此一针见血,或许是天赋异禀,或许是阅历过人,亦或是其他。结合张爱玲的个人生活来看,爱情战争可不止是嘴上说说,父母之间发生的不光影响了她,也为书中人物填补了空白。有些时候,你甚至可以看到她个人对于爱情的看法。简单来说,对于男女之间那点事了如指掌,可真遇到了往往会将功利的算计退到幕后。或许可以说在她眼中爱情是非功利的,一世清醒也是为了一时的糊涂。要是联系作者那富有争议的感情生活,非世俗、非功利的浪漫爱情依然是让看透了男女的张爱玲为之着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张爱玲一生对于爱情神话皆是如此。5. 时代列车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许老师在书中引用张爱玲在《烬余录》的话来结尾,也是最让我深受触动的一段话。作为孤独的个体,张爱玲是喜欢孤独的,将其呈现在文学作品里更别有一番滋味。用世俗功利的眼光看待张爱玲和她笔下的人物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但显然很难理解到其中深意。时代列车呼啸而过,昔人已逝,可留下的作品却仍旧熠熠生辉。尽管当下距离张爱玲所在的年代有些距离,可拿她的书来又是那么的亲切迷人。经过许子东老师的详细解读后,哪怕和我一样对张爱玲不感冒的读者恐怕也会产生翻阅原著的冲动。我们该怎么阅读张爱玲?这是摆在很多读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的看法是将其放在所处的历史场景下去理解,但也不要局限于此。面对批评和非议之时,更应如此。不要急着用道德的条条框框去加以限制,更不能只顾着用个人和时代的标准进行衡量。文学作品和作者虽扎根于现实,但明细有所不同,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6. 写在最后如何去阅读不感兴趣的书,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桥梁架起,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后,以往的偏见和执念也逐渐被消除。在文学的世界冒险,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可惜人们总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像我这样自以为开放包容的人,面对作品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甚至常常是固执己见的。读书是讲缘分的,好书更是如此。没有了许子东老师这个重要的桥梁,连改编影视剧都没有耐心看完的我估计是不会想着去了解张爱玲和其他的作品。现实世界里的冒险通常要承担不少的风险,书籍里的就安全多了。可即便如此,我们是否足够开放包容依然是个大问题,更别提还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好的经典是需要仔细咂摸的,张爱玲的书无疑就是一个代表。表面上容易看见的不必细说,可背后能理解多少则取决于我们自身。扪心自问,功力尚浅的我连入门都费劲,更没有许子东老师这样深厚的功力。好在并非是无药可救,哪怕是我这样的懒人,也可以借助本书这样的佳作在少死脑细胞的同时欣赏到经典里的美景。面对如此饕餮盛宴,只能说感恩本书作者和这个时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