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知识分子不能只是“知道”分子

    作者何怀宏(54)哲学博士,北大哲学系教授,全书上卷类似《人类简史》开端,又加了些中国文明起源加上古希腊文明介绍,下卷是近代西方文明,这本书属于文章编辑,以后应该交给 GPT 去完成。全书完全是个人读书随想,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资料汇编,好像什么都说一些,又什么都没说明白。历史讲一些,社会学讲一些,卢梭讲讲,再讲讲萨缪尔森,索维尔的 “常态经济学”。    我们已经进入了 AI 时代,只要 GPT 训练过,整个互联网就是每个人的硬盘和个人大脑,掉书袋已经没用了,任何百科词条式的文字都没有营养,需要给出洞见,文明是什么?如果是全部知识的积累,是技术性的还是文化性的,都没有答案,唯一优点的易读,刷的很快。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受控的多元化

      这本书的体量不小,涉及的知识范围宽广。作者何怀宏老师从价值观念入手,串联起古典和现代文明,在确保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对一些近现代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书中对古代文明的介绍相对简略,而把重心放在了现代价值体系的变迁上,对我来说也是更多地填补了关于后者的知识空白。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就是作者对见识的重要性,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这角度真的是鲜少在其他书中看到。以前我一直以为刘邦是农民或者小的官僚出身,而何怀宏老师直指刘邦原来是个游侠,多年的游历增加了他的阅历,所以当秦末动荡,沛县出现大变之际,众人会推他为首,这是因为大家知道他是知道外面的世界的,且知道游戏规则如何运转。类似现在突然成立一个跨国公司,股东们会优先考虑让有多年留学经验的接手,就算此人天份再差,毕竟也是看过那套流程的。再来看明朝的历史,发现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 “游人”,他是到处 “自由自在” 的游走,累积了很多见闻与见识,终于这些经验帮到了他夺得了天下。而朱元璋也是个门清的人,在得了天下了之后,为了防止他人学走他的经验,就设计了相当严酷的禁足政策,基本让所有老百姓的活动范围缩小为村,彻底的散沙化 静止化,人也就被定位在原子状态,无结社能力,无串联可能,基本破除了底层人滚动成大雪球的可能性。读本书能明白 “游士时代” 兴盛于诸国纷争之际,只有在这种时代,游士可以相对自由的横移与漫游,诸国都明白单单依靠本国的培养体系未必能培养出适合本国的人才,毕竟一国之力还是太单一,而敞开国门,招贤纳士,从单一走向多元,才能扩宽施政方针的选择面。“士无定主” 这才是中国文人该有的心态,这样的游士才是自由的,书上说是 “解放的”。游士虽然会面对缺乏固定收入的问题,但也能卸掉一国一家一姓的约束,他们就能破除缠绕在中国文人二千多年的求宿心态。据作者研究,司马迁记录的五十六个战国人物,竟然有四十四人属于广义上的 “游士”,最终让我们一些熟知的战国中的军事外交大戏的主角都是 “游士”。看来我还是得将儿子女儿扔出国门去,过一下盐水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性

        文明的两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文明的发展历程,给人总体的感觉就是人作为个体或者说整体都存在满满的矛盾性,保守还是激进,平等还是特权,都深植于社会,也深植于人心,深植于潜意识。少数人追求其原始的根本,但是最终也很难得到一个唯一的答案,这个关于人性唯一性的问题本身应该就是没有答案的。也许这才是活在当下这句话的意义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命运是我最近十年来思考和写作的一个主题,但目前这本书也只是集中于文明两端的探讨,当然我以为也是最有意义的两端,即文明的开端和现代一端。本书无意建构理论体系,只是叙述一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反省一下人类的处境和人们已经提出的思想观念。为此,读了许多书,但还是 “不求甚解”;写了不少字,也依然 “卑之无甚高论”。只是问题像一盏灯,引着我走,不思不安,不吐不快。我相信我的问题是真实的,思考的基本方向和初步结论大概也不会错得离谱。我也尝试说一些可能不很中听的新话,即便不怎么新颖,也希望它们至少不违背常识、常理和常情。我衷心感谢在这不短的岁月里,许多人,包括亲人、朋友、同行和编辑的支持,也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梁漱溟看来,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有三种:一是奋力改造外界,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二是调和或调整自己的意欲与外界平衡;三是干脆取消自己的意欲。西方文化是采取第一种态度;中国文化是采取第二种态度;印度文化则是采取第三种态度。西方文化是努力向前的路径,中国文化是调和折中的路径,印度文化则是反身向后的路径。当然,梁漱溟也指出,西方文化在中世纪也曾走过第三条禁欲的路径,近代又回到了第一条路径。但这三条路并不是同一条路,而是方向完全不同,中国和印度如果各自按原先的路继续走下去,也永远不会走到第一条路径。三大系文化是由对人生的三大根本态度演成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文明是一个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的两端,历史的长河,河中的你我,乘着文明的小船

                文明的两端,历史的长河,河中的你我,乘着文明的小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到底是哪两端?

                  怀着极大的兴趣来读本书,没想到最后有点扫兴而归!也许是本人生来愚钝,坚持读到最后,也没有感觉到书名中的两端指的到底是哪两端?是物质与精神,是古典与现代,是农业与工业,是哲学与科学,抑或是东方与西方?都有,但是也都没有讲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矛盾!总体感觉是在罗列,在科普,但是分析的不够深入,没有自己系统的观点和论断!可以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工具书使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明的两端

                    以观察者和反省者的视角,通过历史的推演,借用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现代的末端,阐述了人类进步的步伐与方向。通过不断反思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来说明作者对进步思想的反思与批判。对自我而言,了解到了更系统化、流程化的历史演变,通过作者的主线,从开天辟地到近代科技飞速发展,理解物质基础与政治文明基础,更好的去试着理解当今各种政策与现状。引用书中引言:"黑格尔: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维高一个层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虽然难说高尚,却是合理的。对一种体面生活的追求也不失为正当,而对基本的生存物质资料的要求则更加正当。因此,中国人这种比较实用和物化的价值观也许并不很伟大,但有其合情合理和正当性,尤其是当它成为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体面生活的时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的两端

                          作者的切入点很有想法,立足于当下看人类文明的发端与近端。这又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选题,终归还是完成了挑战,读完本书的读者有的会陷入沉思,有的会拍案叫绝,有的会一脸懵,有的会… 取决于他 / 她对本书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几个章节是通过对某(些)大家前辈思想的阐述,来讨论近端文明的某些观点,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引用了很多经典观点阐述自己对问题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列的事件让人信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的两端

                                人们的行动、政策的后面往往是一套价值观。这里要讨论的 “愿景”(vision)也可以说是一种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价值观。“愿景”,或者说 “理想”,引导我们的行为。而前面所说的是否重视常识和事实,也正是来自两种不同的愿景。在探讨愿景方面,索维尔主要著有三本书:《愿景的冲突》《圣化的愿景》《探讨宇宙正义》。索维尔认为,愿景可能是道德、政治、经济、宗教或社会的愿景。愿景冲突不同于利益冲突。当利益受到威胁时,直接受影响的各方通常清楚地了解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个人将有何得失,冲突的各方可以由此谈判和妥协。然而,当存在愿景冲突时,那些受特定愿景影响最大的人会准备以任何代价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不同愿景的人们有时就像是两个星球上的人。当愿景不可调和地发生冲突时,整个社会可能会四分五裂。利益冲突主导着短时段,而愿景的冲突主导了历史。人们常常会变得根据愿景来理解自己的 “利益”。索维尔将愿景主要区分为两种,一种是 “无约束的愿景”(unconstrained visions)或 “圣化愿景”,另一种是 “有约束的愿景”(constrained visions)。提出前一种愿景的,有卢梭、潘恩、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葛德文、孔多塞、加尔布雷斯等;提出后一种愿景的,有霍布斯、亚当・斯密、联邦党人、柏克、马尔萨斯、哈耶克等。当然也会有一些处在中间的人。前者相信人性可以完善,甚至本来完善,关键在改变制度,只要进行社会改造,就可以有完善的新人或重回完善,为此,他们主张斗争、推翻、激进、全盘打破;而后者相信人性的改善有一个基本的限度,主张妥协、渐进、谈判和调和。在索维尔看来,作为价值观的愿景类似于引导我们的地图。愿景必不可少,却潜伏着危险,因此它们必须经受证据的拷问。我们不仅要看一个愿景的理论框架是不是精心构筑、前后一致,还得看它是否得到确凿的事实的支撑。愿景诚然是相当主观化的东西,但需要通过事实来检验它在客观上是否有效。近代以来的社会愿景都指向平等。但 “有约束的愿景” 所期望的平等是过程的平等,用柏克的话说就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但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而 “无约束的愿景” 则最终要指向结果的平等,如孔多塞认为,“真正的平等” 要求通过社会政策来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为此,就需要考虑是否对特定社会群体给予一种补偿性的偏爱。知识分子和愿景有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参与塑造愿景,往往是愿景的开启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历史和地理梳理了一遍,挺有意思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