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6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免不了的油腻

    《许三观卖血记》《活著》是作者的巅峰,《兄弟》还残存着激情,在之后为稻粱谋,孩子要去美国留学等等,自然让一个愤青成为油腻男,最终成为平庸的官员和频频出镜的评委。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前发表的各种随笔,其中大部分源于名气所带来的杂志刊物约稿。然而,我们深知优秀的作家必须具备理想主义的愤怒与激情,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切瓦格。尽管余华努力为自己辩护,认为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但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余华逐渐失去了对敏感事物的把握,原因是他不自觉地融入了体制。相较之下,索尔仁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同样对苏联体制表达了愤怒,但他们内心充满对人性的悲悯。他们并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的虚伪庸俗,而是坚定地站在俄罗斯民族的土地上,保持着对自己文化的忠诚与敬意。正是这种坚守,使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独树一帜。考验近代中国作家功力的不是写前 30 年的愤怒,而是对后 40 年的刻画记述,可惜作者已经失去了激情。

      4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余华生活记事录,可以了解那个年代在作者身上发的人和事,如果对余华本人不感兴趣,个人觉得没有看的必要。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拱一卒,首先肯定每天十分二十几分钟的阅读真的能体会日积月累的力量。从思想到情感到文学方法,虽然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反复也怎么读不明白,但呈现的现实就在那里,像砧板上摊开的、任人翻来覆去挑选的肉。土地放在经济建设上发展成了城市,体现的是工业价值,放在乡村,种下一颗种子长出来绿的叶,红的花,拥有了一块土地似乎拥有了一种魔法。从不同土地里钻出来的植物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姿态。当然这也是人赋予的意义。最后可能过段时间这本书的内容会像其他的看过的书一样慢慢淡忘直至完全遗忘,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内化到每一个细胞里,形成今天的我和以后的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 #童年#血腥#行万里路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没有看过余 sir 的书。 正如他形容的,挑战心率太快而不敢上。 这本小传却是退而求的欣喜。 那些撒野的童年,那些无所畏惧的勇气,那些血🩸腥的梦魇,都成为他人生地图的印记。 透过他的眼眸,看到马尔克斯,看到川端康成,看到大仲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被骗了。书中讲了写作,讲了作家,讲了足球,也讲了篮球,还讲了童年和儿子,唯独没有讲差距。就算有,在我看来,也绝不是这本书的重点,毕竟讲差距的只有一个小结,最多占篇幅的 5%。可我却是从某大众媒体的介绍来看这本书的,类似那种标题 “看了余华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焦虑,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出于好奇,也出于对余华的关注,特别想知道,我们是活在什么样的差距里呢?书也读完了,我好像并没有得到答案。我觉得我很盲目,盲目的相信来源不明的推荐。倒不是说这书不好,只是被推荐来的理由和真实不匹配,我不知道那些所谓被治好焦虑的人,有没有真的看过或看完过这本书。或许这根本不重要,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句话。我忍不住想,如果这次因为一句话治好了焦虑,那岂不是下次也容易被另一句话重新带来焦虑。就这样,焦虑随着别人的话在自己心里来来去去,到头来,受苦的还是自己。说到底,没有人可以治好焦虑,除了自己。比如,一字一句的读完一本书,我觉得算是一个靠谱的行动。就在读完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个和《活着》完全不一样的余华。我感受到了他的平静。我还收获了一些写作技巧,关于想象力和洞察力,关于生和死。还有一些作家和他们各自的风格,我觉得这些才有可能抚平焦虑。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现实中书写现实

              人们是善于忘记的,尤其对于别人的事。时间一长,模糊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也是乱七八糟地耗着精力,所以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对一些事就不关心了。在这一点上,不关心就是忘了,忘了就是不关心了。然而这个社会的很多漏洞,是需要人们去清晰记住,才能减小再次发生的概率。读这部杂文,很开眼界,至少在我这个对世界文学大家不太清楚的读者看来,是很简洁,很快能了解个大概的选择。既从书中读到一个作者的阅读量,也从书中读到一个作者的价值观,再有从书中读到一些被遗忘了的事,藏在角落里的事。即感叹自己的无知,也感叹别人的睿智,看过别人的分析后,才发现自己像个瞎子,啥也没看出来。当然,读书的重点不是只接受作者的思想,还要从作者的思想中延伸出自己的思想,思考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思想,验证自己的思想,这是读书的乐趣,也是读自己的乐趣。余华在书的末尾强调了他说过很多次的话,我想这话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与用意。面对生活,我们确实不应该只光顾着自己。“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几次说过,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应该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关心素昧平生的人的生活,因为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才可以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生活。同时我也几次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我生活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里。我还说过艾略特的一行诗句:‘鸟说,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我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在书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这种差距导致了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这种差距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努力缩小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是如此需要文学

                    余华描写他第一次认识好朋友 —— 同为作家的苏童。苏童说,第一次见余华时,就像街上来了个小孩。(就是我们小时候那种玩伴)余华说,他俩第一次见面时,他 29 岁,苏童 26 岁,但他们好像是一起长大的这种惺惺相惜,这种相见恨晚,没有惊天动地,但是那么真实、准确、细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余华,可以读读

                      如题,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余华,可以读读,这本书里有作者自己对于写作的思考,对于自己写作风格行程及转变等的叙述,也包含作者的一些读书体会,一些 “游记”,但总得来说,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对于全书,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余华自己前期那么多的黑暗面描写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每天沉浸在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想法之中,多多少少总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这里面提到的那本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啥我没搜到?也许,后面会买一本《第七天》来看看,不过我对于《兄弟》的感受也是那样,并不喜欢下部,虽然内容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今才稍微读明白了一些余华

                        身处异国读余华在异国的经历他的妙语我连连点头也明白自己写不出更为深刻的经历但关于余华描述的好些社会事实和荒谬的生活事实,我明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至真至爱

                          认真读完这本杂文集,小说之外的作家余华的生活,更本真、更坦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你喜欢余华,推荐你读!

                            看散文是很能贴近一个作者的个人内心的,散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大量铺垫的叙事和伏笔,就是这么直接了当地把一个人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有日记,有对他人或作品的评价,有某一时刻的感悟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余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俏皮而深刻的余华

                                📚本书就像是余华的日记。余华的幽默中带着讽刺,带着像和老朋友开玩笑一样的气质。・伟大的阅读应该是后发制人,那就是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内心迅速地丰富饱满起来。・🍃我们的毕生追求不都是快乐与幸福吗?可是我们有人欲,人欲是一个深渊,你在凝望它,它也在凝望你。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空虚。这看似无解。・余华在书里说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了。” 大都市的饮食男女挥霍无度,而边远山区的青年们却凑不齐学费。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但是我想起了《天道》中左小青的一句话 “如果作为一颗石头是我的价值,那我就做好一颗石头;做一颗钻石是我的价值,我就做一颗钻石。不是我觉到悟到的,都不是我的。”・可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想做钻石,不愿做石头。钻石是稀缺的,即使不稀缺了,资本也会让它稀缺。不是吗?小石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的风格

                                  看这本书,就很容易一下子陷进去,从文字之间串起一种感觉。我觉得是非常生活化又写实的一种感觉,会让人思考,或者说怀着一种谦卑的心情去看这个世界,了解差异,了解它们为何存在。大概也就是文里说的 “空白之心”,而非参杂过多自己的臆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题。

                                    “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只有几篇是我很喜欢的文章,有几个段落是我很有共鸣的文字,但可能有一半篇幅都是我看不懂为什么要写下来的,但正是这些文章让我更了解作者本人了,想想看,日记本何尝不也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醒的生活是一种能力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却常常不自知,或者,下意识地选择忽视,不愿睁开眼睛看一看。人间,光与阴影构成的现实,我们身处哪里,多少日夜,多少晨昏,一个人定定地摸不着方向,时光交错,光怪陆离,身不由己,不知所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