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戒掉手机

    作家就是不一样,到处走走看看,记录下美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识万种人。自己亲眼看到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我下了一个决心,准备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每天除了工作必要接打电话回复信息之外,使用手机不超过俩小时。有人把这种行为命名为 “数字排毒”,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把时间用在更想做的事情上,也许能更快乐。已经坚持两天,其实还有些难受的,不过我会尝试着坚持,对我而言,网络带给我的很多是负面的东西,我感觉我因为看手机错过了很多更珍贵的东西。没有手机,我也能活着。这三天的感受:除了工作,看不到任何人发来的消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关心我,我以为下了班后还会有闪烁不断的消息,但只要我沉默个三天,和我通讯的只有快递短信、外卖电话、联系你续费的游泳教练和 Tony 老师。有时候很难感到开心,有时候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要做什么事情。而当断了网络回到很久以前的状态,反而会逼着自己去思考,我到底做什么事情会感到开心。这也许会让自己发现生活的答案,根本就不在别人给你提供的选择里。

      12
      2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免不了的油腻

      《许三观卖血记》《活著》是作者的巅峰,《兄弟》还残存着激情,在之后为稻粱谋,孩子要去美国留学等等,自然让一个愤青成为油腻男,最终成为平庸的官员和频频出镜的评委。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前发表的各种随笔,其中大部分源于名气所带来的杂志刊物约稿。然而,我们深知优秀的作家必须具备理想主义的愤怒与激情,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切瓦格。尽管余华努力为自己辩护,认为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但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余华逐渐失去了对敏感事物的把握,原因是他不自觉地融入了体制。相较之下,索尔仁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同样对苏联体制表达了愤怒,但他们内心充满对人性的悲悯。他们并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的虚伪庸俗,而是坚定地站在俄罗斯民族的土地上,保持着对自己文化的忠诚与敬意。正是这种坚守,使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独树一帜。考验近代中国作家功力的不是写前 30 年的愤怒,而是对后 40 年的刻画记述,可惜作者已经失去了激情。

        4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余华生活记事录,可以了解那个年代在作者身上发的人和事,如果对余华本人不感兴趣,个人觉得没有看的必要。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拱一卒,首先肯定每天十分二十几分钟的阅读真的能体会日积月累的力量。从思想到情感到文学方法,虽然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反复也怎么读不明白,但呈现的现实就在那里,像砧板上摊开的、任人翻来覆去挑选的肉。土地放在经济建设上发展成了城市,体现的是工业价值,放在乡村,种下一颗种子长出来绿的叶,红的花,拥有了一块土地似乎拥有了一种魔法。从不同土地里钻出来的植物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姿态。当然这也是人赋予的意义。最后可能过段时间这本书的内容会像其他的看过的书一样慢慢淡忘直至完全遗忘,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内化到每一个细胞里,形成今天的我和以后的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在巨大的差距中

            世界上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有极端的贫困,也有极端的富裕,甚至在时间上的差距也很大,也许过去很穷,今天很富,未来又将返贫。所以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中,这很重要,这也是书里面以及书的标题告诉我们的事情。文学的功用就是这样,描写千古不变的人性,构建一个纸上的人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体验,某种意义上,文学就是为了让我们来体验这个有着巨大差距的世界而存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被骗了。书中讲了写作,讲了作家,讲了足球,也讲了篮球,还讲了童年和儿子,唯独没有讲差距。就算有,在我看来,也绝不是这本书的重点,毕竟讲差距的只有一个小结,最多占篇幅的 5%。可我却是从某大众媒体的介绍来看这本书的,类似那种标题 “看了余华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焦虑,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出于好奇,也出于对余华的关注,特别想知道,我们是活在什么样的差距里呢?书也读完了,我好像并没有得到答案。我觉得我很盲目,盲目的相信来源不明的推荐。倒不是说这书不好,只是被推荐来的理由和真实不匹配,我不知道那些所谓被治好焦虑的人,有没有真的看过或看完过这本书。或许这根本不重要,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句话。我忍不住想,如果这次因为一句话治好了焦虑,那岂不是下次也容易被另一句话重新带来焦虑。就这样,焦虑随着别人的话在自己心里来来去去,到头来,受苦的还是自己。说到底,没有人可以治好焦虑,除了自己。比如,一字一句的读完一本书,我觉得算是一个靠谱的行动。就在读完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个和《活着》完全不一样的余华。我感受到了他的平静。我还收获了一些写作技巧,关于想象力和洞察力,关于生和死。还有一些作家和他们各自的风格,我觉得这些才有可能抚平焦虑。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 #童年#血腥#行万里路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没有看过余 sir 的书。 正如他形容的,挑战心率太快而不敢上。 这本小传却是退而求的欣喜。 那些撒野的童年,那些无所畏惧的勇气,那些血🩸腥的梦魇,都成为他人生地图的印记。 透过他的眼眸,看到马尔克斯,看到川端康成,看到大仲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差距里的微光

                  余华这本书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生活的表皮。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总觉得能追上什么,现在才明白,追赶本身就是生活。差距确实存在,但更让人难受的是,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差距。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不知不觉就煮熟了。书里那些小人物的挣扎,让我想起早年在厂里打工的日子 —— 每个人都活得像块抹布,却还要拼命擦亮别人的生活。但余华到底还是仁慈的。他在巨大的差距里,给我们留了些微光。那些微不足道的温暖,就像老婆半夜给我留的那碗热汤,喝下去,五脏六腑都舒展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现实中书写现实

                    人们是善于忘记的,尤其对于别人的事。时间一长,模糊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也是乱七八糟地耗着精力,所以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对一些事就不关心了。在这一点上,不关心就是忘了,忘了就是不关心了。然而这个社会的很多漏洞,是需要人们去清晰记住,才能减小再次发生的概率。读这部杂文,很开眼界,至少在我这个对世界文学大家不太清楚的读者看来,是很简洁,很快能了解个大概的选择。既从书中读到一个作者的阅读量,也从书中读到一个作者的价值观,再有从书中读到一些被遗忘了的事,藏在角落里的事。即感叹自己的无知,也感叹别人的睿智,看过别人的分析后,才发现自己像个瞎子,啥也没看出来。当然,读书的重点不是只接受作者的思想,还要从作者的思想中延伸出自己的思想,思考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思想,验证自己的思想,这是读书的乐趣,也是读自己的乐趣。余华在书的末尾强调了他说过很多次的话,我想这话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与用意。面对生活,我们确实不应该只光顾着自己。“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几次说过,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应该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关心素昧平生的人的生活,因为更多地关心别人的生活,才可以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生活。同时我也几次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我生活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里。我还说过艾略特的一行诗句:‘鸟说,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是如此需要文学

                      余华描写他第一次认识好朋友 —— 同为作家的苏童。苏童说,第一次见余华时,就像街上来了个小孩。(就是我们小时候那种玩伴)余华说,他俩第一次见面时,他 29 岁,苏童 26 岁,但他们好像是一起长大的这种惺惺相惜,这种相见恨晚,没有惊天动地,但是那么真实、准确、细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我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在书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这种差距导致了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这种差距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努力缩小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只有几篇是我很喜欢的文章,有几个段落是我很有共鸣的文字,但可能有一半篇幅都是我看不懂为什么要写下来的,但正是这些文章让我更了解作者本人了,想想看,日记本何尝不也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今才稍微读明白了一些余华

                              身处异国读余华在异国的经历他的妙语我连连点头也明白自己写不出更为深刻的经历但关于余华描述的好些社会事实和荒谬的生活事实,我明白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余华,可以读读

                                如题,如果想更多的了解余华,可以读读,这本书里有作者自己对于写作的思考,对于自己写作风格行程及转变等的叙述,也包含作者的一些读书体会,一些 “游记”,但总得来说,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对于全书,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余华自己前期那么多的黑暗面描写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每天沉浸在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想法之中,多多少少总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这里面提到的那本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啥我没搜到?也许,后面会买一本《第七天》来看看,不过我对于《兄弟》的感受也是那样,并不喜欢下部,虽然内容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你喜欢余华,推荐你读!

                                  看散文是很能贴近一个作者的个人内心的,散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大量铺垫的叙事和伏笔,就是这么直接了当地把一个人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有日记,有对他人或作品的评价,有某一时刻的感悟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至真至爱

                                    认真读完这本杂文集,小说之外的作家余华的生活,更本真、更坦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余华老师一起读书看世界

                                      这本书可以看成一本余华老师列的读书清单,也可以看成潦草小狗的成长历程,还可以看成一个思想开阔的中国人看出国游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醒的生活是一种能力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却常常不自知,或者,下意识地选择忽视,不愿睁开眼睛看一看。人间,光与阴影构成的现实,我们身处哪里,多少日夜,多少晨昏,一个人定定地摸不着方向,时光交错,光怪陆离,身不由己,不知所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你闹书荒了,这里面有余华老师倍般推崇的书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推荐了很多作者认为好的书 我给加入到了我的书单,我接下来准备读两本大仲马的作品,看完余华老师的推荐,很是有点迫不及待了…《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据称进入外国经典文学最好是先从大仲马开始,大仲马的这两部巨著不仅仅是阅读经典文学的入门之书,也是一个读者垂暮之年对经典文学阅读时的闭门之书。还有一本纸质版的《德语课》,这本书已经很难买到了,找遍了电子书库和几个电商平台,终于淘到了一本余华老师当时从图书馆借到了孤本,一直留在身边,毕业前必须归还 否则缴纳三倍罚款,于是余华说书丢了… 交钱留书📚余华老师肯定是读过鲁迅的,此书在多处有着鲁迅的笔锋,对当今社会、国人甚至政治,都有很直接的批判… 能上架到市场上,我在心里也是暗自吃了一惊譬如,“一位西方记者打电话进来,询问六十周年对我有什么意义?我告诉他:六十周年对于我的意义,就是比五十九周年多了一年。”“二〇〇九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我们官方做了一个百年中国的展览,可是缺少了 “大跃进”、“文革”……” 这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日记本中记着许多文革中发生畸形变态的事情…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敢这么讲,需要勇气巴金的长寿,让中国文坛有了短暂的勃勃生机,巴金德高望重,管理意识形态方面的官员们谁也不愿意去和巴金公开对抗,故而很多政治敏感、及不符合 “主流社会价值观” 的作品也能涌现出来… 巴金逝世后,再无茅盾文学奖…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