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若是早两个月出版,就是五星好书

    ChatGPT 在今年上半年的突然大热,让一大堆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 等类型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说实在的,不是这本书写的不够好,而是因为它出现的慢。还有他在书中后半部所提的,关于 ChatGPT 怎么使用的一些技巧,又因为我最近在学快刀青衣的《给职场人的 AI 写作课》,两者相比,这本书又倒霉的被比了下来,所以我无法给出高分。不过本书还是有一些地方有创新的,例如通过科普情景剧的方式,以拟人化的表述方法,透过几个虚拟角色的对话,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模型原理是什么,为我们揭开 ChatGPT 智能外衣下的内核。以及所谓的窗口 (对话机器人)、人机交互界面 (键盘、麦克风)、GPT-4 大模型、必应搜索组件…… 等 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另外书中提到了关于新奇性搜索(Novel Search)算法,我觉得没有解释得很透。这部分推荐去看《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毕竟这算法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所发明的。根据书中的描述,这种算法会随机生成一组解决方案,通过评估新奇性并保留新奇性比较高的方案,从而像生物演化一样发生一定的变异。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或者将问题彻底解决。白话一点的说法,就是不求最好 (最接近),只求最贵 (最无厘头)。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工智能通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 ChatGPT 大模型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变化,并对大模型在知识工作、商业企业、创意娱乐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该书首先通过拟人化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 ChatGPT 大模型背后的原理,对这一赋能大模型变革技术与产业的基础能力进行深度剖析 1;其次,以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和逻辑作为参照,描绘出大模型将如何驱动社会进入智能革命和脑机协作时代,并为个人和企业应对此次变革提出建议;最后,对国内外大模型产业的构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暗藏泡沫隐患的风险点位做出预警。ChatGPT 大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快速发展,大模型具有更好的通用性、精度和效率,可以通过预训练或其他方式在大型数据集上进行学习,再通过微调高效地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任务。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将引发新一轮的智力革命和产业重构,构建全新的脑机协作关系,但与机会如影随形的泡沫也会随之涌现。因此,需要警惕泡沫风险,同时积极应对大模型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条理清晰,好书

        值得思考,值得实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更多是偏重技术分析和行业应用前景的内容,主要是扩宽一下视野为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面向科技行业的GPT科普读物

            【8 级,197k】如果我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肯定不会去啃《人工智能算法》那三本大部头了。不得不说,自从 Google 大脑发布 transformer 模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速了,加上 NV 发布的 A100 和 H100 的助力,AI 正在加速到来。仅仅 1 年多的时间,GPTLLaMa 等模型快速迭代,已经深入了数以亿计的早期用户的生活了。但就是因为这样恐怖的迭代速度,让我们有些束手无措,摸不清它的发展方向,也不知道人类应该在新时代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本 2023 年 4 月份才发布的书,很多的数据甚至是 2023 年 2、3 月份来自 OpenAI 的最新数据,时效性堪比月刊。而且这还不是一本 3w、5w 字的新闻稿,而是一本 20w 字的半专业读物,当中的插图、比喻等不仅严谨,而且质量非常高,作者也完全不忌讳提到哪些内容来自于 AI 生成的。可见生成式 AI 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传统行业的工作流了。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技术篇、变革篇、应用篇、产业篇。其中最有意思的其实是技术篇,它用情景剧的方式将 ChatGPT 的基础原理描绘的幽默、生动、浅显易懂。大语言模型如 ChatGPT LLaMa,本质上还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自注意力框架,利用超高算力和超大模型而不断发展的模型。简单来说,它只是一个基于前文推算下一个字应该是什么的概率模型,本身并不神秘。然而就像 KK 的《失控》提到的,当参数规模突破百亿瓶颈,量变确实引发了难以解释的质变。比如参数规模突破 71 亿的时候 AI 开始能判断内容的毒性;突破 130 亿开始拥有三位数加减法的能力;突破 620 亿开始拥有多步推理能力;1750 亿(GPT4)开始拥有自我评估和高位数加减法的能力。当然现在 GPT4 模型的单数还不够大,它为了能够应对人类的损失厌恶,甚至会编造一些内容,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模型进一步增大而解决。而当进入到 GPT5、6,模型规模达到万亿至百万亿的水平的时候,多模态模型已经可以轻易处理图片视频甚至传感器数据的时候,人和 AI 的边界将愈发模糊,《奇点临近》里描述的双指数增长也确有实现的可能。而后面的变革篇,讲到了曾经发生在人类生活中的几次革命,比如蒸汽革命、纺织革命等,以此来安慰读者,面临这种短时间内巨大的变革,人总能找到方法适应新的环境。比如作者提出了 AI 辅助人类(类似于 L2 级自动驾驶)的副驾模式,以及与人类协作(类似 L4 级自动驾驶)的代驾模式,并提出了如何能与大语言模型更好地协作的方式。紧接着的应用篇和产业篇,作者提出了几个现在就可以产业化的应用方式,甚至还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实例,比如法律咨询、市场分析、辅助医疗、文案编辑、产品设计、会议助理等等。而到时间跨度上,将来基于大模型的自动驾驶、AI 辅助工厂、AI 机器人等也确实给人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紧跟时事却不失趣味的科普读物,强烈推荐所有理工科生阅读!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模型时代》

              作为在大学本科学习的那点儿知识,后来工作了近 40 年的经历里,来读完这本书时,非常吃力,也非常兴奋!吃力的是,自己的知识面远远不够,读起来比较费劲,非常兴奋呢是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以 “电” 为载体的行业,不仅仅迭代快,发展速度快,我们直管的感受是更快,刚参加工作时,才开始购买电子管的黑白电视,到现在到处都是大屏幕的电视;第一次用美国产的大哥大!然后开始手机、智能手机、到现在的折叠手机。从一部大法汽车,到现在能进行智能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每天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工作与生活中各环节,各种运用场景,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国家的 “上天入地” 工程、古文物和建筑的修复和修缮工程,都与当下人类掌握的科技密不可分!而着几年,人工智能、数字化、大模型,一直萦绕在老百姓的耳边和身边!人们在用大模型打造自己定义的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在构建一个按照人的思维和想象的虚拟镜像世界!也就是把社会的决策体系、生态体系,通过模式构建起来!这是一个全人类的工程;这次有幸到济南博物馆,在感受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同时,也到济南美术馆和山东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没想到,在展览馆里,人潮涌动、各个年龄层都有,人们在对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如此感兴趣,如此高的热度,是我始料未及对的!分享一下前言: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以 “人智时代” 为主题,探讨新技术对当下艺术实践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智生产力飞速发展,正以所未有、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冲击力度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重塑文明与技术的关系。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难以断言,但我们在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敏锐的关注人类智性与创造力的发展。从艺术史的发展演变来看,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无论技术层面有过什么样的变革或革命,艺术在本质上始终是一种智性的创造。
                    在近代历史上,伴随着现代性的发生、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一直反思技术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性,一直在探讨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今天,在 “人工智能” 迅速裹挟整个社会集体的时候,关于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又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复杂程度史无前例,辨析起来愈加困难,而艺术的界定及其实践也同时被改变着,以往关于艺术的诸多认识与理论话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重构,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也愈加重合和消融。
                    新科学技术、新设计理念、新生活态度,使得艺术实践进入到观念与立场扁平化的新景观世界。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为我们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为人类的各个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的同时,也让社会道德和伦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是无论新科技如何发展,“人” 始终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主体,而回到 “人智” 的社会价值诉求上,乃是人类践行自身独立性与存在意义的终极目标。本届双年展以人质的当代可能性来开启我们思考当下与未来的状况,进而展现人类具有人文价值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 “人” 在诸多领域的独特表现。
                    “人智” 一词不同于 “人工智能”,更不是 “人工智能” 的缩写,因为 “人工智能” 的 “人工” 是取代 “人” 的含义,以技术来削减 “人” 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英文用 “artificial” 它的语义是 “人造的、人为的”,因此 “人工智能” 一词是以技术的先进性来代替人力,而我们重新赋予 “人智” 本义,意在强调和反思人的价值,而不是技术、机器对人的主宰或者对人的异化。“智” 代表智慧和智性,不仅包括人的智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也指向人具有不可被技术超越的独立思想和艺术的创造性。“人智” 尤为强调人的价值的唯一性和崇高性,他重提人的意义大于物的诉求。
                    技术的迭代引领新的时代,几乎每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极大拓展人的认知边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带来社会结构性的变动,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予以关注的,特别是具有敏锐度和创造性的艺术家群体,本次展览中我们将通过艺术家们创造性的实践,将人的智性与技术性算力结合,呈现出既有人文关怀又富有科技感的作品。这种深度的融合不仅要呈现创作者对技术、对未来的思考,也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科技快速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
                    正如法国作家福拜楼所说:“科学和技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只有当技术延展到人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够变成一种富有创新和革命能力的新质生产力,它才可能改变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样,当我们展望华夏文化时,我们有了时空的纵深的维度,它必定是通过新的智慧、新的智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本届双年展将更加关注社会性,聚焦时代性聚变对当下社会形态与新现象的影响和表现,以此展开多维度的探索,呈现思想与视觉关联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同构性,关注人与社会协和发展的状态及计划。——“人” 和 “人工智能 " 可以共存,但要人工智能创新来超越人类,还值得探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对人工智能有兴趣,或者想在这方面有所了解,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本书不仅探讨了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变化,同时还对大模型在知识工作、企业业务、创意娱乐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本书还有一点比较新颖的是通过场景设定,人物模拟,以聊天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 ChatGPT 大模型背后的原理,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很全面,作者知识渊博

                  读后很受益,对技术,应用和行业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感觉有部分内容,特别是应用场景部分,像是 AI 生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ChatGPT实用指南

                    很好的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运作机制,同时提供了很多利用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示例,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来使用。要把 GPT 当成人一样交流。初始阶段使用 3R 任务授权法:Role:角色设定,“你是… 你要… 目的是…”Result:期望的结果,需要是具体的、可衡量的、相关联的指标 Recipe:帮助大模型进行任务拆解或给出示例之后可以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刨根追底,进一步询问 GPT 的答案 “真否?全否?有理否?可行有效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技术篇可以用来初步理解大模型,后面的写的一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模型是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神经学、语言学、哲学、人工智能学融合基础上的一次突变,并导致了一种 “涌现”(emergence)。大模型也因此称得上是一场革命。在模型尚未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前,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性能也不会比随机好;但当大模型突破某个临界点之后,性能发生越来越明显的改善,形成爆发性的涌现能力(参见图 Ⅱ)。据谷歌、斯坦福和 DeepMind 联合发表的《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许多新的能力在中小模型上线性放大规模都得不到线性的增长,模型规模必须呈指数级增长并超过某个临界点,新技能才会突飞猛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语言模型普及

                          适合外行读,浅显易懂,跟着操作实例易上手写 prompt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ai 相关的书籍没看太多,此书可以作为入门和了解该方向的书籍。不适合专业人员看,做为该方向初级小白,收获比较多,新书大家需要早点看,要么此类知识会贬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模型的由来,基本技术原理和未来应用场景

                              本书算得上的是简单易懂,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大模型常用的名词,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大模型的技术知识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类的书籍其实很难写到通俗易懂。在 chatgpt 逐渐兴起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引发关注。这本书前半部分的技术原理介绍,非常精彩。把生成式预训练,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的很清楚。后半部分对于产业的影响,感觉深度还能够再加强一点点。感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与失控,是未来产业机遇的关键,也是应引起我们警觉的地方。毕竟,当人工智能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情来的时候,未知的风险也不可估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可以为等飞机的人想办法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是否能有一种新的办法,让他们再也不必等飞机?…… 系统级的创新需要颠覆性,随之而来的是赢者和输家之间的权力分配变化。—— 阿贾伊・阿格拉瓦尔(Ajay Agrawal),多伦多大学战略管理学教授前文介绍工业革命的技术使能效应时,我们看到了技术变革是如何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从而增加人类就业的。而从创新理论角度,技术变革可能带来两种创新:渐进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参见图 3.1)。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