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诗为骨,十个角度透解苏轼的一生。

    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以诗文为定位,将苏轼的身世、政见、时代背景交融一体,并考察这些人事、物事如何投射到诗文。既融了苏轼生平,又解了苏轼的诗文,异常精彩。这十讲各有主题,基本按照苏轼生平展开,读者也可以将其看做了解和研究苏轼的十个维度。美学家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将苏轼的艺术主张概括为重要的美学原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而一曲《定风波》,真是人间的绝唱。苏轼既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拥有了明净透彻的内心,而不为外界的境遇变换而扰乱心志。苏轼是一位大智之人,即使面对现实中的狂风暴雨仍欣然畅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面对逆境时的旷达超然、洒脱飘逸的性情为生命之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也贏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同时对我们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一、如何面对挫折。苏轼一生几经沉浮,历尽磨难。但他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种苦难,竭尽所能地加以化解,并作为一种养分滋润生命。他不仅成为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坚强和乐观的代表,而且也成为其后所有遭遇各种人生磨难者坚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楷模!二、如何诗意栖居。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时刻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他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很简朴的,乃至有点艰苦的物质生活中间发现幸福感,发现美感,发现诗意,从而诗意地栖居。三、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即使面对政敌,苏轼也以忠厚之心待之,并与他们推心置腹。看透人性,宽恕人性。所以朋友遍布天下。四、如何进行社会关爱。苏轼的一生虽然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但是也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

      22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十讲》

      本书的写作方式跟一般文学家传记有所不同,主要探讨苏轼的哲学、史学、政治、文学等诸方面的思想,按照苏轼生平,联系时事,拈出十个专题加以讲析,每一讲都包含一组完整的作品,在讲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再引申至其他方面,便于阅读与理解。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如鸿 清亮如月 此生悲凉 却又难忘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 “史诗”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愿意反思的人,特别是一个公知,能够书写出华丽辞藻,美好句子的诗人。这世上有无数的精彩绝伦的生命瞬间,我想苏轼,就是其中最闪耀的那一颗星星。🍀苏轼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鸿” 与 “月”🦅“鸿” 的孤单人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匆匆旅行,所以人生在整体上也像 “鸿” 一样飞过这个世界。万物空灵,你我都是孤鸿,就像渺小的个体,不由自主地飘荡在巨大的空间之中,飘飘然不留痕迹。羽化登仙,飘零无依。🌙“月” 的清亮可用来形容悟道而澄澈的心境,无论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对于人月亮团圆的期许,还是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知明年将去何处的悲凉,“月” 在他的笔下投入到有灵魂一般,映照了诗人的深切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的一生注定坎坷,注定孤独,也注定不凡。我们今日一同品读,也如诗情化境,与诗人应和,感受到孤独、悲凉,却又有希望。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苏轼活得辛苦,我看此书很累

          苏轼的辛苦,同学们看此书便知,我的累主要是对苏轼本人、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苏轼的诗,事,史的所知甚少,所谓甚少,是观看此书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原本历历在目的东坡,却渐行渐远…… 远到另外的一个维度了,终于马马虎虎 “看” 完此书,算是解脱,我要开始第六遍《三体》了🌟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观点高于感受

            过于专业的叙述方式,不是很亲民,学生表示没有很熟悉的感受,所以有些看不进去。对于苏轼,如果按照文章憎命达的标准来判断,显然要比李白更幸运。有家学源缘,有志同道合的亲兄弟,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名师益友众多,曾经在群英荟萃中取胜获得了榜眼出身,还得到至少一位老板认可,在官场上也有些功绩。而这些李白都没有。李白从内心孤独中获得的加持应该更多,但文学成就却不比苏轼高。所以,苏轼才是千古第一才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治浪潮中的东坡先生

              关于这本书,罗胖老师在中秋直播的时候已经有非常精彩的解说了,但还想斗胆在珠玉之后垫块儿砖、续个貂。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觉是作者是很客观的、以考究精神来介绍苏轼,即便在争议颇多的王安石变法上都没有表露出明显的个人倾向,这是个人传记很难得的地方。还有一点是,作者没有过多的介绍东坡先生诗词文等显著的方面,而是将由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新旧党争、元祐党争、“绍述” 之议这些导致东坡先生起落辗转、流落四维的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每一讲都有特别的观点,想要了解东坡先生的到友,这本书强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真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就是这样的真勇士!他遭遇重复的排挤和贬谪,没有沉沦,一直积极的在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他内心坚定,豁达开朗,与自己所在区域的人和物产生了无数美妙的连接,创造出无数给人力量的诗词作品。可以说每个顽强不屈的中国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一位可爱的苏轼

                  罗老师说:“其中苏轼在我们很多人生命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人间。有烟火气,所以,所有人都可以在苏东坡的生命中找到代入感。”       可我看完这本书,第一印象让我想到了 “许绍雄” 老师演的苏轼。那位可爱,洒脱、浑厚有一点憨的苏轼。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先生。从这本书里读出对苏轼的敬仰、怜惜、才华横溢的绝赞。看苏轼的作品如小溪潺潺,身心舒服。同时还有一份羡慕,如何才能写出苏轼万分之一的文章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使用这本书?做专题研究的写作者

                    📖 书名:苏轼十讲🎁如何使用这本书?做专题研究的写作者🌟 《苏轼评传》的写作方式跟一般文学家传记有所不同,简单记叙生平以外,主要探讨传主的哲学、史学、政治、文学等诸方面的思想,其诗词文作品大都被拆成了零碎的片段,引为论述的依据。🌟 我一般先在课堂上讲述新得,听取一些意见后,再写成论文,拿去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专家意见再加以修改,然后发表于各类书刊。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导师

                      生于仁宗朝,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见证了清明政治的境界,不幸的是亲历了士大夫阵营的撕裂。这场撕裂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之祸。双方各自的大佬,司马光虽与王安石的具体主张不同,但原则至上的思路也如出一辙,如此相同的思路和不同的主张,却生生把北宋的士大夫社会撕裂成两半。双方几乎没有一个不想把国家搞好,而那些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的人绝大多数是不计个人祸福的高尚的人。这也是最让人扼腕之事。再说回文学。提及苏轼,大都会想到那些豪放派的词。我想说说《定风波》。这真是人间的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比之当年的晴、雨两佳,这次更为明净透彻。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如此才可以 “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摆脱一切的牵绊,去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否则任何纤芥细故都能挠乱心志,遍作计较,被环环相扣、重重无尽的世俗因果所捕获,心灵随波逐流,往而不复,必将遭受沉没,不可救药。明白此理的东坡居士,就这样走在他的人生路上,这一天他穿过了风雨,迎来了斜阳,但在他的心中,其实无所谓风雨和斜阳,这才叫 “吟啸徐行”。朱刚教授对苏轼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苏轼以他的行为和作品塑造的这个自我形象,就是千年以来主宰中国社会的精英 —— 士大夫形象,而他的 “豪放词”,自然便是士大夫的自我表达。就这样,苏轼把词完全地变成了士大夫的文学。《苏轼十讲》的体例很是特别,其实它并不是苏轼的传记,也不是苏东坡的文学史。所以,它并不按照苏轼的年表来组织内容,也不按照苏东坡的文学境界变化来进行讨论。事实上,它是朱刚教授上课用的讲义,相当于是用十堂课来讨论苏轼的十个侧面。在这个课堂讲义的基础上,又重新做了补足和考证,于是就有了这本《苏轼十讲》。所以你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叙述的部分很浅显易懂,而且行文流畅,甚至可以直接拿起来读。但是到了论证和引述的部分,又有点像是学术论文的样子,行文非常严谨细致。穿行在现代的叙事语言中,我们才更能体会出苏轼诗词之美,之雅,感受他的悲喜人生。这是语词的舞蹈,是心灵随着活泼欢快的节奏而律动,唱出的是生命澄澈的欢歌。一次一次悲喜交迭的遭逢,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终于呈现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生命到达澄澈之境时涌自心底的欢喜,弥漫在朗月繁星之下,无边大海之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与禅,情与空

                        谈到苏轼,我们会想到他是唐宋八大家,他的多才多艺,在中小学的课本里一定可以找到他的文章、诗词,而即便是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他留给我们的遗产,东坡肉。但看完这本书,我的收获是,重新又认识了一遍苏轼。我们往往通过脍炙人口的作品来了解一个人,而从未深入真实的史料,去亲自探索过,而这本书如同一位向导,可以带领我们略窥一二。和苏轼同时代的人可谓星光璀璨,那是对于文人相当宽容的宋代,有说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王安石,有编撰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有被奉为程朱理学先师的程颐。这些人在政治上与他亦敌亦友,然而只有苏轼的大名流传最广。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不是偶然,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苏轼思想的核心,即近人情。因为近人情,才能体恤民情,为民做主,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这正是我们如今提倡的同理心。也正因为能够近人情,所以苏轼有着非一般的感受力,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可以撩拨我们内心中的脆弱敏感之处,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鸣。苏轼年少成名,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官场得意时做到只差宰相一步,而失意时最远被贬谪到海南岛,已经无可再贬,而这样的人生起伏还不止一次。在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中,特别需要考验一个人的人生观,而苏轼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非成败转头空,万事万物永远在变与不变之间变换,逝者如斯夫,宇宙星辰我们谓之永恒,而它的每一个粒子却又都在变化。在人生的风浪中,却不妨碍他竹杖芒鞋,吟啸徐行,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在变化中要能够看到不变和永恒,使他能够说出 “此意正佳”。苏轼用他的才华、性情、达观,演绎了最绚丽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学的经典语码。他是文坛盟主,是诗人,是臣子,是老师,是儿子,是大哥,是丈夫,他用他的人生化成他的诗与禅,证情又证空,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中国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据有余,而情致略显不足

                          一直非常喜欢苏轼其人,涉猎爱好甚广,经历也十分丰富。朱刚老师的这本书,不仅从考据角度分析了他的策论、治理和事业,从文学角度赏析了诗词、小文和信仰,还从传记的角度分享了他与家人朋友的互动,可谓是非常周全了。从个人喜好上来看,最喜欢书中的前四讲,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诗词之余,也传达了苏轼的际遇和心情。尤其是第一章 "鸿" 意向的分析,从初入仕场恨不得一展身手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贬居黄州孤单愤懑的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再到海南岛获赦北归遇到老友,激动又感慨,写下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笔走龙蛇,当真颇为惊艳。并且,也很佩服作者的思路翻飞却有神聚,用了很多典故,读起来有开拓眼界之效。比如写到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的被贬生涯,引用到边窜 "元祐党人" 的史实,又忽然话锋一转,讨论起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 "贬谪文化",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坐拥史学家、三苏,以及数位政治家等精英人物的岭南是多么热闹,令人浮想联翩。然而,没有给这本书满分的原因,大概是标题里说的 "考据有余,而情致略显不足"。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普通读者,书中有些考据太密又难立刻理解,也影响阅读时的体验。比方说,在聊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定风波》之时,引出词题和词序的区别。作者写到 "词题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等;词序如《定风波》前面的这一段,更长的还有《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等篇的序"…… 嗯,不仅语言风格并不柔软,光看这一系列题目就有点头疼。说个题外话,这本书不错,但关于苏东坡的一生和人格魅力,倒是更推荐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以时间轴为骨,容易理解政策环境的变化和东坡的际遇;内容上,角度也很丰富,很有故事感;情致上,半文言半白话的优美节奏,配上信手拈来的诗句(而非题目!)做衬,读着口齿生香,实在美哉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91

                            或许,我们应该集资让王潮歌导演弄一个叫做《只有苏轼》的戏剧幻城…… 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距离苏轼这个完美中国人模板又近了一些。然而,过分的了解偶像的人生,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太有破碎感了,偶像的形象破碎了,虽然不影响我继续崇拜他,但总是觉得他太悲剧了。如果换做是我,我真是受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让我定位自己是读书人,也能是幸福人

                              这本书写得很流畅,支持我顺手刷完!我看到作者笔下在介绍的作品,看到苏东坡的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成就他非凡人格,进驻在我们的心房。每次读读苏轼,总能让我去想自己是不是读书人?带着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读书,也就是貪心地去想去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严格说来不是读书人。读书人是指,在非物质,也就是精神领域比别人花更多心思,得到更多的快乐。意思是说,要做一个能以读书为人活着的人设,就是要能从读书的过程受到书本对生命基本的孕育。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书中就说了:"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一种型态的活着。然而读书,不一定是打开书本,去读白纸黑字上的文字;广义来说,只要是有效信息的价值,有注意到、去理解与消化,就是在做阅读了。类似世界级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活在世界上,就是在四处 "阅" 历,"读" 出明志、具备独立人格。有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才能说是读书人!像是颜回、陶渊明、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有独立的阅读能力,精神能进入不同时空,以超脱现实生活的羁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苏东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均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言。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容易被事情牵绊,多是被物质贪念搞成寝食难安。哎,没必要如此贪婪;每当感到无助或疲惫感,就告诉自己去静心阅读这个世界,端起一杯茶、晒晒午后的阳光。多多把苏东坡对生活起承转合的细腻,化为自己人生旅程中的一场修行的渴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概一年前没读完的好书看完了

                                从此又多了一个精神仰慕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若对青山谈世事

                                  《苏轼十讲》是以朱刚老师的课堂讲义为底本,值得反复学习,不是读,是学习。它不仅是一本讲苏轼的书,也是一本观照人生之书。【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观天观地,看月看星,听风听雨,读书读人,其终极的追求究竟是什么?】【人生的真实、本来之面目,原如皓天中的明月,永恒存在,并且能为人人所理解,因为那原是一切人类的共同底蕴。】东坡先生才是超级偶像,真心绝绝子!他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如果说 “鸿” 的旅途就是整个人生,“雪泥鸿爪” 是巨大的人生空间中留下的渺小痕迹,都属偶然。那么 “春来何处不归鸿” 就是人生之歌,是人世间一切值得深入体会的诗意,值得珍惜的平凡点滴。如果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说的是处处有。那么 “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说的是处处无。并无风雨,一笔勾销。如果说 “千里共婵娟” 是绕指柔。那么 “乘桴且恁浮于海”,就是金刚力。只有超越,绝无屈服。(这本书 2 刷,第一遍精读,二刷温习划线笔记。)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苏轼的进阶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你了解的越多,越想了解更多的人。 当你在诗词咏诵的时候,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磅礴之势震撼,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细腻倾诉打动,你想深入诗词,字斟句酌,努力理解诗词的全部含义,而此时你不得不去细细梳理苏轼的人生境遇,看着看着,你会突然感悟,如果诗词是苏轼留给后人的小礼,那么他的人生际遇就是对我们的慷慨馈赠,他用六十多年的人生岁月,生动诠释理想人格的极致境界,让我们从不可能中看到可能,少年成名、乌台诗案、生死一刹、为民请愿、政治沉浮,一个人的人生仿佛是一场戏剧,要穿透时光的羁绊,在每一个时代闪现光芒,给世人思考和感悟。 当你读过诗词,看过传记,这本书会很自然的进入你的视野,它不按时间顺序缓缓道出,而是将苏轼的一生横刀切开,以十个不同的主题,用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深度解剖,展现诗词文章的底色,揭开传奇人生的真容,让读者对苏轼的追逐更近一步,更深一层!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

                                      去年在广州方所书店看到这本书,因为是讲苏轼,也觉得封面朴素又有中国风山水风的感觉,很自然地拿起来读。关于苏轼的书,从大学到现在我实在读了不少,但是论质量,这本至少可以排进前三。这些年来,我拜访过黄州赤壁,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海口苏公祠。对苏东坡有着特别的一种喜好和偏爱,这种喜欢和偏爱,更体现在对苏东坡的诗词文赋的偏爱。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 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 “新知”,更给予我们 “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苏轼一生 “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 “苏轼新传” 粲然可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在江南黄叶村,一蓑烟雨任平生。

                                          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省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苏轼的(这里指的当然不仅仅是文学观念,而主要是就世界观、人生观而言),称他为中国人 “灵魂的工程师” 绝不过分。就此而言,历史上罕有人堪与相比。因此,苏轼的思想对于国人生命灵性的启沃,盖不在孟轲、庄周之下,而恐远在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巨匠之上。他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实际影响,见于后人的著述文字者还属其次,更重要的是著见于文人学士的心灵。宋以后中国文化人的心灵中,无不有一个苏东坡的形象在 —— 这是历史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积淀,是人心中的历史。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于苏轼人生的灰暗时刻。面对风雨坎坷、流言嘈杂与现实困境,他的逸怀浩气,超凡洒脱,支撑过多少人走出了人生低谷!他告诉我们,面对喧闹世界,要安顿身心徐徐前行;面对坎坷山路,要轻装上阵快意平生;面对易变世事,要聚散随缘达观自在。管他雨骤风狂,任他花凋叶落,我自闲庭信步,任尔东西!手持竹杖,脚踏草鞋,风凉酒醒踏归途,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一壶浊酒尽余欢!这种随缘尽性,达观豁达。哪怕处在人生的 “萧瑟处”,仍能静心感受晚风拂柳、山外青山。一曲《定风波》这真是人间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 “不屈服” 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而仍能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力。只有心神平定宁静,不受搅乱,才是真正战胜逆境。黄州时期的苏轼在逆境中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人间绝唱。“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在他看来,“声色” 乃是造物(自然)对具备感知力的人类的恩赐,像用不完的宝藏那样,源源不断地供我们无偿享用,这种享用并非现实意义上的占有,与功利无关,完全属于审美的领域。可见,他习惯于在审美表象的意义上使用 “声”“色” 二字,这当然已经包含了一种超越性。换句话说,他确实是 “声色关中欲透身”,因为享用这样的 “声色”,意味着不计世间得失祸福而真诚拥抱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在黄州时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这样的 “主人” 无疑也是审美主体。总而言之,他所追求的乃是一种审美的超越。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