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喜欢的一类书

    就是沿着北京到锡盟正蓝旗,每天一段,夹杂着历史 地理 ,对比古今路线,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同类型旅行书的段落。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意思的行走见闻录

      内容主要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利用夏季闲暇时间,约上三五好友,展开了一次从北京到内蒙古地区元上都的徒步旅行,我开始也以为这种旅行注重仪式感,从北京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背上沉重的行李,风餐露宿一路背上靠双脚徒步,结果不是,挺逗的,实际上是一次重走,重走来形容更加合适。因为他甚至前 2 天还回家住的,比如第一天走到了昌平,坐车回家,第二天坐车到昌平再往居庸关走,晚上再坐车回家,哈哈哈,但是后来由于白天的起点远了,晚上就不能回家住了,但是他的朋友,会开车来跟他汇合,陪他白天走上一天,朋友晚上再开车回北京。这样一段段地,类似于一种复习一样的重走这条遥远的路。元朝的皇帝,每年夏天要从元大都也就是北京迁徙到元上都避暑,然后冬天再从元上都迁徙回元大都,作者就是要复习重走这条御道,同时,把这一路上的见闻,和古今中外的文献进行对照考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回顾史书上的种种,然后记录下来,汇成一本游记。一开始写的时候没放开,什么都往里写,写了几十页还没出北京城,看得我都不耐烦了。到后面渐渐好起来。尤其写一天身体疲累之后,坐在大戏台下面,看着青山连绵、友人欢笑而内心安宁那一段,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0岁以后还能打动你的人都是赤子

        这是一场无法用效率来衡量的行走,却有着比效率更丰富的内涵。罗新老师在书中同时呈现了一名学者的博识与一个普通人的通达。历史的尘烟与迷雾,旅途中的耳目所见、跋涉之苦,几十年的遭逢与回忆,这一场历史与当下交错的行旅,重构了元明清边塞风物、朝廷时局以及蒙汉人民的对抗、合作与互依共存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并不回避历史真相的不确定与开放性。​不过是十五天的徒步笔记,生命体验却异常饱满。以至于历史学知识显得都只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本领,而文字中展现的那种对于自我、自然和世界的细腻感受和宽广胸怀,才是一生的志业,仿佛刚来到这世上不久似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271本

          “每次旅行都是朝圣”,这是旅行作家 Don George 的话,他还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他这样总结:“旅行是收集全球拼图板片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拼图整体;旅行是使世界变得神圣的朝圣行为,无论我们是在哪里、是怎样走上这条路。” 并非某个神圣的目的地决定旅行的朝圣性质,赋予旅行以朝圣性质的是旅行者自己在旅行中的行为和思想。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们内外两种人生持续展开的对话和交互作用。他说:“我举目无亲、言语不通,全凭道路的慈悲。不过我开始信任。结果是,无论到哪儿,我越是把自己开放给他人并且仰赖他人,我就越是得到他们的热诚拥抱与协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走在历史中

            据说,罗新的《漫长的余生》连续三个月霸榜万圣书园的榜单之首了。不过我没有读。我读的是罗新的另一部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当时罗新作品非只一本。会选择这本来读,或多或少是受了之前读《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影响。顺带说,推荐《重走》这本书。同样是依托于一段特定的历史,同样是追寻一段特定的路程,同样会出现今昔交错。元朝历史,似乎格外渺远。似乎,那个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个异质。明明是属于时间历程中的一段,却苍白得似乎只有成吉思汗射大雕、色目人等划分一些空洞的概念。当日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却激发了我一系列的浮想联翩。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中所徒步的,就是当年元帝往返辇路。书中多线交错,编织成文。有昔日辇路与今日所行对比,有诗文记载与今日所见对比,也有徒步联想与徒步回忆的交织。(一)昔日辇路 + 今日所行作者徒步的路线,大致依循元代辇路。年深日久,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加上现代化科技与建设的发展,高铁、水库诸般建设。所以徒步所行不能完全等同元代辇路。这其中有部分道路改易的,有部分道路阻碍不能通行,也有部分道路无法确定准确路线。罗新的重走,和杨潇的重走,稍有差异。杨潇是老老实实地孤独完成行走,背着包,尽量不借助外力,以期最大限度地体会当年西南联大步行团的感受。而罗新的重走,是一丝不苟地徒步走过了可能的辇路里程,但是其中会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等调整一下行程。比如第一天从健德门徒步到皂甲屯,作者又乘出租返回了清华东路,接着走回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乘车到了前一天徒步终止的地方。类似这样的情况是作者重走中的基本操作。作者对辇路进行了寻踪确认,对路途中捺钵、楼台、庙观等进行了探访和介绍。比如有建筑自清时就被称为 “肖后梳妆楼”,作者做了一番分析考证,应该和讹误所致吧,和肖后其实没啥关系。(二)历史记载 + 今日所见作者罗新传统文化与历史功底非常扎实。屡屡援引史书与诗文,复现当日种种风俗物貌。比如言及象辇,对象辇之形制、作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艰难,以及气候之变迁导致的变化等,都做了分析。颇可一观。其中还引用了《马可・波罗行纪》内容:“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楼,四象承之,楼上树立旗帜,其高各处皆见。又援引了张昱《辇下曲》:“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驼幄殿行。” 再比如罗新一路很注意花草鸟雀之变。元时之自然丰茂当然不同于今日,这也可以见出古今之变迁。这里也有着环境关怀、自然关怀在吧。其中关于白翎雀,介绍尤详。其中与铁木真相关的一段故事尤为有趣。这段故事主要涉及到成吉思汗在崛起过程中,和盟友义父王罕和义兄扎木合反目的可能原因。主要是扎木合争宠进了谗言,其中就是以白翎雀为比喻的。作者找到了三个不同版本,经过考订分析,认为最可靠的版本是下面一个:“王汗啊王汗,我是与你在一起的白翎雀,我的安答(指铁木真)是离你而去的告天雀。他已到乃蛮人那里去了,他是要投降乃蛮才故意落后的吧。” 告天雀和白翎雀都是留鸟。但是白翎雀栖息地稳定不变,而告天雀却会随季节寒暖不同而小范围内变换。其他两个版本,一个是笼统称为雀儿,一个是把告天雀译成了鸿雁。译成鸿雁,明显是汉人不懂北地鸟雀,于是借用了汉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三)徒步联想 + 今日所思书中交叉编织的,还有关于徒步的一些认识与介绍。书中穿插了很大一部分国外关于徒步的一些书籍介绍,当然一般都是与作者当时所处情景或感慨相关的。从北京城甫一出发,作者就引用了意大利记者路吉・巴兹尼的书《北京到巴黎》,记录的是 1907 年,5 个车队参与的跨越欧亚大陆的汽车拉力赛。关于北京当年的生活状况,尤其是路况,记述翔实。书中提及到的国外作者的书有下面这些(若有遗漏请谅解):《同查理一起旅行 —— 寻找美国》《北京到巴黎》路吉・巴兹尼《寻路阿富汗》罗瑞・斯图尔特《蒙古旅行》鸟居龙藏《土俗学所见之蒙古》鸟居君子《在上都 —— 一次追寻》威廉・达尔瑞坡《足迹》(又名《我独自穿越沙漠,领悟了安全感和自由》)罗宾・戴维森《林中行纪》比尔・布莱森《中国长城》威廉・盖洛《穿墙而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戈壁:我心里的沙漠》Reinhold Messner 书中还穿插了作者被触动的记忆,包括读书时也包括过去一些工作、旅行、徒步的经历。也包括当下所见、所遇、所感。比如书中写到,路途中遇到头戴花冠的女人。那一瞬我感到一种惊喜。日常生活中有此,是如此让人感动。所以不要觉得生活就是琐碎,其实生活也有美、有爱、有温柔细腻。书中一些趣事逸闻,其实也颇可解颐。比如树葬棺的介绍,比如马尾裙的流行。原来过去的世界发生过那么有趣的事,想来未来的世界还会有很多可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行走中找寻历史

              1  、旅行文学    合上《从上都到大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开始回忆什么时候喜欢上旅行文学的。最早大约是读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一个一脸大胡子的美国人,对禅宗的研究堪比隐世的高僧,用从北京到广州的穿越旅行,追溯了禅宗各代祖师从北到南的足迹。然后是何伟的《寻路中国》,何伟是美国人彼得。海斯勒的中国名字,他很早就来到中国,并将其在涪陵的经历写成了那本著名的《江城》,《寻路中国》是他沿着北长城沿线旅行的见闻和经历。他和比尔。比特一样都有非虚构文学的名校专业背景,文字朴实却极具魅力。再后来是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作者写这本书之前,冒着危险走遍了非洲大陆,对非洲的现状有直观的感受。比郭建龙更像旅行者的是刘子超,这位毕业于北大的才子,在各个大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是他几次深入中亚的旅行以及那本入选多个好书榜单的《失落的卫星》。刘子超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旅行的孤独以及在这种孤独中进入历史深处的意义。杨潇仿效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重走从长沙到昆明 1600 多公里的路程,堪称壮举,他用《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本书记录了其行走的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告诉我们 “行走,也许是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2、走向金莲川  北大教授罗新从元上都(今北京)到大都(今内蒙锡林格勒盟正蓝旗)的徒步距离并不长,只有 450 公里。这段不长不短的路,曾经是元朝皇帝春去秋来往复多次的路,也是连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路。  元代从上都到大都有 4 条路,驿路和辇路分别两条。驿路和辇路的区别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来回要分别走不同的路。罗新选择的是辇路上行,皇帝出行沿路总是会留下各种建筑和古迹,一路行来,罗新不仅考据般地追忆了历史,也描绘了今日种种,就像他自己所言,他的徒步之行是 “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曾经的大都被称为金莲川,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花海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对于一个研究元史的学者,走向金莲川既是完成心愿,也是一次朝圣。  对于元史我是相当不熟,像许多国人一样,对那段历史有点抗拒,不仅仅是异族统治,更多是因为那段历史充斥的暴力和血腥。用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国,分崩离析也格外迅速。如今留下的元代遗存很少,可能和明代的刻意毁坏和抹去有很大关系,加上蒙古人对于丧葬的不同观念,帝王的寝陵已无处可寻。  上都,一个曾经作为帝都的城市,就这样消失得无隐无踪,广漠的草原上只留下一段历史可供追忆。3、在路上  在作者开启走向上都的旅程时,他的朋友正在哈萨克斯坦的沙漠草原中行进。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有名为 “走出伊甸园” 的宏大行走正在进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 Paul Salopek 在 2013 年开启了他重走人类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大陆的壮举。   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有某个人正在某个角落开始自己的行走,因为一段逝去的历史,因为一个需要了却的心愿,或者只是想要独自一人走一段不长不短的路程。  受限于体力和精力,大约我自己很难开启一段这样的徒步旅行,只是每每在读到一本旅行文学时忍不住蠢蠢欲动一下,在心里幻想着那种走在现实的大地又隐入时光隧道的美妙感觉。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自己的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中国境内)” 已经算是正在进行之中,借助交通工具而非徒步的方式,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勉强也算是 “在路上” 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旅游者到旅行者

                对于我这样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来说,尽管我们总在 “研究” 中国,但早已习惯了远离山野,远离街巷,远离建筑工地,远离满身脏污的劳作人群。我们只是在图书馆、在书页和数字里研究所谓的中国和中国社会。有天傍晚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和一个打工者挨站在一起,他身上明显是因为很久没有洗澡没有换衣服而发酵出的强烈味道让我难以呼吸。我和他贴得那么近,我却分明感到我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沟,我甚至期待这界沟变成一堵物理的高墙,好隔住他的味道,好让我看不见他。有那么一瞬,我们彼此注视。我忽然意识到,对于他,我是一个旅游者。对于许许多多层面的现实中国和中国社会来说,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研究者很大程度上只是旅游者,只是观光客。我希望自己也实现从旅游者向旅行者的转变,并且,我更希望这一转变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何以解忧?唯有行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走的何止是躯体,而是一个个丰富的灵魂,妙的是他们不断连接交织并铺满沿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何以解忧?唯有行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去认真感受道路的慈悲

                      整本书是大致浏览完的,像旅游一样,让我打卡定点的反而是书里作者引用的那些国外旅行家的见闻和洞察。作者在书最后说了一个点,叫 “从旅游者(tourist)向旅行者(traveler)的蜕变。” 一个人是旅游都还是旅行者,不仅在于自己的感知和认同,在路上的人也会一眼就分辨得出来。旅游是猎奇,是慌张,是短暂,是高高在上,始终带着一种 “游客的凝视”(《游客的凝视》)。而旅行,是去认真感受道路的慈悲。真正的旅行者,“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
                      ​——​—— 金句摘录 ————🌏只有我的双腿迈开时,我的思想才开始流动。​​—— 梭罗​🌏 ​“每次旅行都是朝圣”。旅行是收集全球拼图板片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拼图整体;旅行是使世界变得神圣的朝圣行为,无论我们是在哪里、是怎样走上这条路。—— 旅行​作家 Don George🌍 ​我举目无亲、言语不通,全凭道路的慈悲。不过我开始信任。结果是,无论到哪儿,我越是把自己开放给他人并且仰赖他人,我就越是得到他们的热诚拥抱与协助。​—— 旅行​作家 Don George🌍 再没有比一起旅行更好的方法,来检验你到底是喜欢还是恨一个人。——​马克・吐温​🌎 ​当你以脚步应付世界时,距离感就彻底改变了。一英里变成很长一段路,两英里值得掂量一番,十英里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而五十英里绝对是思维的极限。你会意识到,世界的巨大在某种意义上只有你和那些徒步者才真正理解。星球的规模成了你的小秘密。—— 比尔・布莱森《林中行纪》​🌎 徒步就是向前倾倒,每一步都是被拯救的陷落、被避免的崩塌、被终止的灾难。这样,行走变成一种出自信仰的行动。——​Paul Salopek🌏 即便我说我如此徒步是为了记忆,其实也不尽然。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发现地球,为了能一直走下去,为了持续走,为了不坐下,我们还必须遗忘。…… 我们站在非洲的边缘。大海正在行走,它没完没了地扑向非洲,又转过身没完没了地向东方涌去,向着也门和帖哈麦海岸,向着喜马拉雅耸入云霄的山谷,向着寒冰,向着日出,向着我不知道的那些人的心。我很高兴。——Paul Salopek🌎 如果有高速公路通向珠穆朗玛峰,那么你不会遇见山峰。要是什么事都准备得好好的,还有向导负责你的安全,你也不会遇见山峰。只有当你完全依靠自己时,你才会遇见山峰。——Reinhold Messner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特别的亮点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重走西南联大》,其实两本书在我眼里是一类,都是通过一段旅行回溯一段历史地理。那这类书好看不好看,其实就跟发生在这段路上的历史是否有趣很有关系了。我自己水平肯定不行,但是总觉得读起来这本书,有种缺少最重要的灵魂的感觉,怪怪的。浅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实在是一本平淡无奇的书,之前看罗新的黑毡感觉就是很平淡,为了漫长的余生等了很久,想先把这本上都看完,只是没想到写得真是没有什么含量,一些元末明初的历史,大量的摘抄,走走停停的路,加上无数次坐汽车,努力坚持看完了,如同罗新说的,走完这个路程的收获是没有什么,那么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也是没有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以解忧,唯有行走和读书

                            最喜欢书中这句话:“我有许多感想,只是如同秋天原野上焚烧干草和枯叶的青烟,只有影影绰绰的味道随风蔓延,却难以转化为可以明确表述的话语。” 这句话可以精确描述我读这本书的感受。1、作者在记述自己徒步过程的同时,引用了其他徒步者、学者的感想或诗句,读的过程忍不住出声朗读,觉得满口留香;2、作者每章开始前的徒步素描太好啦,看着它读更清楚,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对徒步有了新的认识,刷新了认知。意犹未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走”到上都

                              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写元古道。翻开一看,作者竟然是步行到上都,这真的是名副其实的 “行万里路” 了。行走,可以亲眼看到路上的环境,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感受真实的温暖与感情。这是仅凭书本无法体会到的。正如后记所说,研究者不能仅困在象牙塔里,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是大有裨益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徒步是值得每个人去尝试

                                在现代化快节奏社会中,慢显得特别难得,特别可贵。从元大都走到上都,是一种回归,虽然只是表面上的回归,也让人心更敏感,让我们多了一种选择。在这路上,现代化的进程无处不在,坚定而缓缓地向前,就象那灰犀牛一样。从一个人的苟且,走向其他人的苟且,是愉悦的,让人向往的,虽然这路上并不能找心的美景,但这寻找本身就很好很好。人生一场修行,修的就是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出乎意料的好书

                                  以前没有读过罗新教授的作品,没想到文笔如此之好,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行走

                                      作者写的真是啰嗦,车轱辘话反复说,真是烦死了。天上一脚地上一脚,夹杂各个朝代诗词,看完了本书,诗词基本上没记住。徒步还时不时的用汽车,第二天补回落下的路程。唉!看完本书就记住了几个人从北京徒步到内蒙古的正蓝旗,其它啥也没记住。而且还让人有作弊的感觉!作为名校历史老师,真的相信马可波罗来过元朝时的中国?元明清史以及其它的政权史,有哪个记载过马可波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大都到上都》这本书既像是历史随想,也像是一部汗涔涔的旅行笔记。从华北平原到蒙古草原,途经山川与村落,罗新的脚步追溯了他所挚爱的大地上千百年来的历史,和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的人们。阅读本书,遗憾有时会在某个时刻袭来 ——“贾先生送我们到靠近大门处,指着谷地里的村庄说,村里有古庙,去看看吧。因为要赶路,我们并没有进村去,听说村里还有古戏台,大概街道布局也是旧的,可惜我们只能从村口往里一窥,只见到窄而深的巷子”。徒步行走,全程依靠双脚,“赶路” 兼程以如期抵达,似乎理应比沿途所观,更为紧要和迫切。且和乘坐交通工具比起来,行走还是那么的疲惫消磨:“行走的速度越来越慢,每天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越来越晚。即使偶尔早到,也困乏得无力读书,笔记只记得寥寥数行,完全与计划不沾边”;“今天睡意来得特别早,拿起笔记本,只写得几行字,就关灯睡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次旅行都是朝圣”,这是旅行作家 Don George 的话,他还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他这样总结:“旅行是收集全球拼图板片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拼图整体;旅行是使世界变得神圣的朝圣行为,无论我们是在哪里、是怎样走上这条路。” 并非某个神圣的目的地决定旅行的朝圣性质,赋予旅行以朝圣性质的是旅行者自己在旅行中的行为和思想。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们内外两种人生持续展开的对话和交互作用。他说:“我举目无亲、言语不通,全凭道路的慈悲。不过我开始信任。结果是,无论到哪儿,我越是把自己开放给他人并且仰赖他人,我就越是得到他们的热诚拥抱与协助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