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存在主义经典

    “存在主义” 课程推荐,“得到” 听书有不错的解读,翻译的作品还是隔一层,篇幅不长的作品,情节也不复杂 ,我认为可读,但没读出伟大来,属于百年前对概念的颠覆和开创,作者以主角的个人独白加意识流,叙述对于人类终极问题,自由和身份认同(生命意义)的困惑和思考,有如《变形记》的荒诞《套中人》的无奈,主人公躲在地下室妄想 “自由”,但无时无刻又在意别人的眼光,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但又想摆脱世俗定义的各种规矩,生活在矛盾中。存在主义认为别人定义的生命意义是荒谬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自由是要由自己界定(活出自我,我的生命我做主),可如果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人生又有何意义?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提出的 “虚无”,如何面对 “虚无” 的深渊?解决之道是爱的付出,用爱别人证明自我的存在。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这本小说写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展现了他的思想转变:从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到反对空想社会主义。第二,地下室人面对一个理性和科学主导的世界,感到了深深的虚无,因为那个世界剥夺了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意义。第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提到了两种应对虚无的办法,一种是明线中,地下室人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自由;另一种是暗线中,丽莎用爱的方式给人生带来意义。第四,《地下室手记》不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而且对当代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实话实说没看懂

        第一章地下室勉强看懂了 第二章湿雪纷飞看不懂 但是读完后记 又觉得也许不是没看懂…… 总之絮絮叨叨颠三倒四的叙事方式 读起来很不耐烦 (不如罪与罚)豆瓣给出 9.2 的高分 我觉得挺困惑的 就好像多年前读唐吉歌德一样的感觉最近宅在家里看了一部西班牙的恐怖片 不是惊悚片 是彻头彻尾的恐怖片 看过之后会影响食欲的那种 大概剧情是 男主为摆脱烟瘾自愿来到监狱 心地善良的他 最终被可怕的监狱同化…… 陪伴男主度过悲惨岁月的居然是一本书 --《唐吉歌德》(每个进监狱的人都可以选择一样东西随身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2.2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前不久刚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怎么喜欢这本书,但是这本《地下室手记》我是喜欢不得了。因为我觉得书里面的主人公和我在很多的地方想法几乎一模一样。当然,我没有这么疯狂付诸于行动。可能有些特立独行会和别人说过类似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我还是保持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步骤。我时常会把一些事理推演到虚无的地步,或者我觉得说 “虚无” 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说没有意义吗?不如说是一种「空」的形态。


          但是,现在我自己很少再纠结到这些大概是没有答案的事情上面了。因为我现在又有了别的以为,我觉得一个人追求询问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我们只有依靠理性回答了,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回答,似乎这一切我们活在现实中更像是飘在空中的样子,就是那部古希腊戏剧 “云” 一样。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其实回答不了这些。因为理性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如果把我们的思考能力视作是大自然或者上帝的礼物,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一种解释。思考力的确是一份礼物,但是礼物也并不一定总是带来惊喜,不合适的礼物很可能也只是一种伤害。我现在觉得如果我们把一些思考力过度放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上我觉得这反倒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滥用的结果。
          我后来又读了读听书里面的解读,他说能够破处这种无意义的方法书里面提供了两个,我都不认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僭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愧是百年经典著作,陀爷用一个人的三个故事阐述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并深刻探讨身份认同和身份焦虑的种种困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下室手记》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中期的代表作,1864 年出版,全书由一个没有名字的 “地下室人” 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自己在 “地上” 和 “地下” 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生活,揭示了现代人的虚无境况,并反对当时在俄国流行的理性利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本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品,也是最早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之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地下室手记》是 “地下室人” 一系列絮絮叨叨、颠三倒四的独白和回忆,揭示了他极其矛盾的生存状态:他自视极高,却同时病态自卑;他追求真实,却同时欺诈成性;他对社会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同时道德堕落;他无依无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同时酷爱一味打压攻击别人来彰显自己的自尊…… 这一切矛盾背后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他既承认 “地上世界” 的 “科学” 与 “理性”,同时又坚守着 “地下世界” 非理性的 “情感” 和 “自由”。第一,这本小说写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展现了他的思想转变:从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到反对空想社会主义。第二,地下室人面对一个理性和科学主导的世界,感到了深深的虚无,因为那个世界剥夺了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意义。第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提到了两种应对虚无的办法,一种是明线中,地下室人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自由;另一种是暗线中,丽莎用爱的方式给人生带来意义。第四,《地下室手记》不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而且对当代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阅读《地下室手记》的感触,是它不同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地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展内在于自己的各种可能性,通过不断超越当下的限制,把内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这就是 “本真的生活”。《地下室手记》让我们去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去追求本真的生活?地下室人那种近乎变态的追求自由的方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如何保证自我 “本真的生活” 与道德相容?如何在自我之中容纳他人?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丽莎,而不是地下室人,所表达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通过爱,我们可以给人生带来意义,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每一次读完老陀大作,都要陷入沉思良久。这篇短短 11 万字的小长篇,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第一部分 “地下室” 是主人翁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 “湿雪纷飞” 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他与一位军官、几位同学、一名妓女的故事。故事很癫狂,准确说主人翁很癫狂。比较正常的我有点受不了这样极度自卑与张狂的状态。可也是这样有张力的艺术表现,才把十九世纪俄国被西方思想冲击背景下,人们的空前迷茫、信仰缺失、越来越难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身份的焦虑与认同等这些当代普遍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一个善于思考、自我剖析,又自卑到极点,愚蠢又孤傲的与外界隔离的人,找不到身份归属,总是非本意的去说一些话做一些事,只因身份焦虑和为寻找身份认同。“地下室人” 这个人物的塑造,如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我只是唯一,而他们是全体。” 被这句话触动。可能在现今社会,依然也是很多人隐蔽的内心,所以这本书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是生而为人一生的课题。# 读书笔记 #一年 60 本书 #假期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存在主義大作

                  感覺是《狂人日記》+《阿 Q 正傳》濫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都有焦虑,社会性的焦虑有时远远大于对身体缺陷的焦虑。

                    人都有焦虑,社会性的焦虑有时远远大于对身体缺陷的焦虑。人是群居性动物,离群索居会让每一个有意识的人感到失落、焦虑、烦躁、不安,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现象,也是意识的一种存在状态,陀氏的《地下室人》正是揭示这一现象最直观的方式,无怪乎是存在主义的鼻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身份焦虑和身份认同,《手记》本体是第二章,拧巴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下室手机

                        是经典,但读起来比较抽象,过几年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就是我

                          这本这是我年初时看的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学类的书非常感兴趣。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心理学是文学。之后我对心理学祛魅了,不再觉得玄妙,它渗透在每个故事中。很佩服陀翁是如何做到捕捉人性的阴暗面的,或者说是每个人都有,但是他极其精准地描述出来。他描写的主人公类似的心理我也会有,既然那么多人有共鸣,说明这是普适心理,只是很少有人那么大方的说出来。以前看过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几部作品,也是非常会拿捏人内心的极致仇恨,把对家人的仇恨放大,抨击父母。我看在网络上有很多她的追随者,不清楚她是真的相信她所鼓吹的,还是为了筛选目标客户。只是我相信没有人是圣人,都只是普通人罢了。不论如何选择都是一生,我们都倒在去往未来的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见焦虑…

                            等读到译后记的时候,我大概有点明白,这个 "地下室人" 之所以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是因为他本身的性格与我们自己的经历差的比较远。当然,这是书籍吸引我们的地方,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社会和人类的多样性,遇到相似的境遇,会觉得有共鸣,而遇到迥然不同的人物,影响竟然是不可知的惊喜。看 "地下室人" 丰富的内心戏,我会诧异这样的挣扎竟然早在 200 年前就被老陀洞悉,随后更震撼的是,当这种犹豫彷徨被摊开来被看到,我的焦虑竟然不治自愈了。明就仁波切说他在学习冥想的时候,父亲教他的方法就是不要试图摆脱恐慌,如果你能感觉到恐慌,你已经在恐慌之外了,恐慌不再坚如磐石,而是变成了碎片,这就是知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得到了这种力量。与逃避相比,面对问题,承认它的存在,就仅仅是看到它,就获得了通往解决之路的秘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头脑亲醒却万分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下室手记

                                整个极具对话色彩的内心独白,让一个由混乱怪诞的城市生活所制造的孤独怪物的内心世界,就这样颠三倒四、矛盾反复地在读者面前抽搐着、痉挛着。“我” 似乎永远搞不明白自己是善是恶,有什么目的和希望,爱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他犹犹豫豫却又亢奋饶舌所说出来的一切,几乎每句话都是对前句话的反驳与嘲笑。而每句话中所包含着的突兀的、无法解释的狂喜和极端的、同样亦无法解释的绝望,则使人听来既感到恼怒又感到兴奋,既感到刺激又感到困惑:“我”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里一定得有英雄,而在这里却故意集结了非英雄的一切特征,而最主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催生极不愉快的印象,因为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脱离生活。有时候脱离生活甚至达到如此程度,以致竟对真正的 “活生生的生活” 产生了某种厌恶,甚至提及都无法忍受。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方 ——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人与世界关系的陌生化、人与他者关系的损毁,最终带来的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危机。” 我们或许也常常逃入地下室踱步、思忖、放空、充电,但还是会渴望并切实回归到 “活生生的生活” 中去。这当然也是极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毕仙僧

                                  我来过这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妈呀,这不是隐性自恋人格(障碍)?味太冲,承认我读不下去🌚 好奇作者的写作心态。或许我哪天有耐心能把它看完,然后重新评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或许你也是一个地下室人

                                      周末清晨静静地阅读完陀爷这本囊括其作品精华的书,深刻地塑造了一个颠三倒四、喋喋不休的 “地下室人”,是可以和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比肩的著名文学形象。《地下室手记》是 “地下室人” 一系列絮絮叨叨、颠三倒四的独白和回忆,揭示了他极其矛盾的生存状态:他自视极高,却同时病态自卑;他追求真实,却同时欺诈成性;他对社会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同时道德堕落;他无依无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同时酷爱一叶打压别人来彰显自己的自尊…… 全书具体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内心的独白,第二部分是他过去的一段回忆。我感受到的是现代人也有的这种关于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困境,难怪这个作品被誉为 “存在主义的伟大序曲”。精华摘抄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脱离生活…… 以致于有时候竟对真正的‘活生生的生活’产生了某种厌恶,当别人向我们提到它的时候,我们就会无法忍受。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的确就在于,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我们总是渴望他人对我们怀有积极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渴望任何来自他人爱戴的表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身份认同

                                          文章以主人翁疯疯癫癫的内心独白和奇奇怪怪的行为活动为主要内容。看完感觉此人一个病态的人,一个飘忽不定的人。然而,主人公一直在追求一种身份的认同,他是谁,他与那个社会怎么融合,他怎么在那个社会表现个性。最后我仔细一想,我们何尝不是同样的是这么一个状态呢,我们不断追求被认可,被尊敬,期待别人的赞美,喜欢在自认为比自己差的那里高谈阔论。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