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会的产物

    人与人的交流形成社会,人与人的交流也创造了语言,人与人的交流又创造了文字,文字与阅读相伴而生,人脑只是具备了语言交流,文字阅读的基础,一个人要学会说话和阅读,需要后天的努力。没有学过说话的人是不会说话的,没有学过文字的人是不会阅读的。你学什么语言,你就会说什么话,你学什么文字,你就会读什么书。你学的语言越好,你说话的能力就越好,你学的文字越好,你阅读的能力越好。所以一个人的语言和阅读能力也是不断的随着自己学习而提升的。据说终身学习者不容易得老年痴呆,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棒了,要不时研读

      再次重读,非常棒,显著加深了自己对语言底层机制的理解,直接启发了对拓词 APP 的一系列优化,在《语言本能》和《孩子如何学习》之后,对我最有帮助的脑与语言研究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识别符号和文字的能力,是再利用了大脑中用于其他功能的区域,尤其是负责视觉功能的区域。人类的大脑,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能够局部转变用途的精巧装置。同时,这本书通过对人类阅读行为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将我们祖先的大脑中,负责狩猎和采集的功能区,进行了再利用,从而转变为加工新文化的能力。教育对大脑文化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文字设计的大脑,还是被大脑设计的文字?

          推荐指数:(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脑科学感兴趣的朋友;
          - 对阅读的原理感兴趣的朋友。


          作者是世界知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这本书从大脑的工作原理入手,讲解了我们阅读的机制。
          人类能产生如此灿烂的科技和文明,文字的出现功不可没。人类如何拥有了阅读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让人好奇。
          和别的生物,尤其是别的灵长类生物相比,人类并没有那么那么多的不同,难道我们真的是被神用手一指,就产生与众不同的高智能吗?
          反过来说,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不是说明我们和别的生物不一样,是被更高级的存在精巧设计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一度被称为「阅读的悖论」。
          而这本书中,用近几十年来脑科学的前沿知识,来打破「阅读的悖论」。
          人类拥有阅读能力,其实是两方面努力的结果。
          一方面,人类在设计文字时,就是遵循大脑认知的规律。所以不同的文字之间,往往展现出很多相同的规则,也就是说,并不是大脑为了文字而设计,而是文字为了大脑而设计。
          另一方面,随着不断的阅读,人类的大脑也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个特定的区域越来越集中于处理文字信息,阅读也会使连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变大,意味着大脑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在变强。
          几千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文字,使我们的大脑更擅长阅读它们,同时大脑也在变化,去适应更丰富的信息。
          这本书也根据脑科学的一些实验成果,破解了我们对于阅读的一些误解。
          比如,我们在阅读时,眼睛不是扫描仪,它不能咔嚓一下子拍下所看到的东西,眼睛一开始看到文字,只有视网膜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因此,你的眼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扫视,更像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放大镜。
          所以,你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来提供你的阅读速度。但是市面上的所谓「影像阅读法」,那就是无稽之谈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此书的收获 1. 因为眼跳和 “中央凹” 的原因,人类阅读的极限在每分钟四五百个字;2. 正常阅读情况下,语音和语意两个通道都在起作用;3. 人类的文字演变受到大脑功能的限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4. 阅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对大脑局部区域的功能进行了调整才获得的;5. 教育对掌握阅读的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6. 林肯对阅读的评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大脑如何理解文字#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让我们得以阶段性的看清阅读的本质。阅读本身就是一套系统,它由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形成记忆几大模块组成,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继续成长,而它本身又依赖于我们大脑来不断精进。


              我是个把读书当作兴趣的人,尝试过各种快速阅读的技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本书则非常好的帮助我认识到所谓快速阅读的极限,找到对阅读最中正的定位,不过本书中的阅读提升策略大多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稍微让我有点失落。
              一、阅读的模式
              本书从眼睛的特性入手,再到语音在识别中的作用,详细的解释了人类阅读时进行识别的两套路径,一个是视觉化的,对规则词语及文字的识别,另一个是通过语音进行的不规则必须的识别,两条通路在我们看到文字时互相竞争帮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识别内容。
              而由此提出了两个打破传统快速阅读技术的点,一个是在没有外部技术的帮助下,人眼的阅读速度在每分钟 400 到 500 个单词已经是极限了,当然如果利用软件,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呈现的方式来阅读,理论的极限可以达到 1100 个单词左右;另一个则是所谓默读是不在心中发声就能更快的理论相应站不住脚,因为发声本身就是我们识别文字的重要途径,如果哪天不能发声了,除非我们阅读的是类似意大利语这样非常规则化的语言,不然阅读障碍就是我们唯一的归宿。
              二、与脑结构的关系
              本书中提出大量研究支持了 “神经元再利用” 假说,提出我们的大脑在专门的训练后才拥有了专门用于识别文字的区域 “文字盒子”,位于左半球腹侧枕颞区的一部分区域,在经过专门的训练后,这部分先天功能尚不明确的区域会成为识别语言的主要区域,我们的大脑在利用阅读加速信息摄入的同时也正在被阅读改变。
              而由此也引出了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更好的阅读学习模式,那就是从图像到语音最后完成整个阅读能力构建的路径,这恰好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匹配,这也反驳了很多教育方法中推荐让小孩子从小开始读书的建议,因为小孩子就像幼年的人工智能,他需要的是可控的样本输入,这样才能帮他建立起最终能够通读文章的识别模式。
              三、我的感悟
              这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关于阅读解释最为底层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各种阅读技巧类书籍,这本书给不了成年人太多帮助,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很轻松的衡量自己目前的阅读技巧在哪个层次。
              无论任何一个领悟,知道极限就是人类进步的第一动力,当然本书提出的极限是不是真的就到极限了,这个还抱有疑问,就像短跑的速度极限不断被打破,可能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但对于个人而言知道自己的层次往往才是我们找到进步路径最好的指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研究脑科学的专家,详细解读阅读和大脑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书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的,当然,对我而言,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是:我在阅读一本试图教会我理解怎么利用大脑来做好阅读这件事的书时,大多数时候我的脑子恰恰处于宕机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让人之为人 值得为阅读付出努力

                  书名:《脑与阅读》时间:2023 年 7 月 21 日🌹我学到了:作者: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欧洲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世界脑科学领域大师级的人物,已在《自然》《科学》等知名期刊上发表 300 多篇文章。2014 年,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有 “神经科学界诺贝尔奖” 之称的大脑奖(The Brain Prize)。🌈人是如何阅读的?人生来就能够天然学会语言,但是阅读需要后天的长期练习。人类诞生已有几百万年,最早的文字出现在 5000 多年前。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提出 “神经元再利用” 假说,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识别符号和文字的能力,是利用了大脑中用于其他功能的区域,尤其是负责视觉功能的区域。🍀什么影响阅读?第 1,视觉系统。第 2,头脑中的阅读通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眼睛 “中央凹” 聚焦到文字,眼睛对文字进行扫描,进行 “眼跳”,我们看东西的时候,视觉中心点是清楚的,视觉中心点以外是模糊的。获取文字信息后,与头脑中的记忆相关联(心理词典),从而产生理解。🍀心理词典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方式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单词的,心理词典包含这个词形态的词典,语音词典,还有语法词典等等。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所以作家才会有不同的风格,因为他们熟悉擅长用的词不同。🍀因为视野范围有限,所以一次注视的信息最多只有 7~9 个字母。所以每分钟读四五百个词是生理极限。如果把词一个一个的在屏幕上呈现,我们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 1100 个词到 1600 个词。如何对文字信息进行加工,就是阅读通路。回想一下,我们阅读的时候,是先把文字转成语音去理解,还是直接看到文字就理解。专家证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这两种通路都存在。对于熟悉的内容我们是看到就理解,对于不熟悉的内容会不自觉的放慢速度,启动语音通路。🍀“神经元再利用假说” 有什么用?解释了阅读悖论,阅读悖论是指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为什么却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并且说明了我们的文字形态与大脑的构造机制相关。各种文字都有相似之处就是由小的形状进行组合,这种层级化的结构是和大脑皮质中,视觉信息加工的层级结构对应。文字的演化和人脑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金句:写作是一门透过明眸与心灵沟通思想的艺术,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写作妙就妙在它能包罗万象又原汁原味地将真知灼见娓娓道来;也妙在它帮助我们挣脱了时空的重重枷锁,得以与逝者神交,与远方谈心,与未来对话;更妙在它如养料一般直接渗透到其他文化创造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它们的发展。—— 亚伯拉罕・林肯💎阅读既愉悦身心,又增长才干;阅读既带来欣喜,又充满教诲;阅读拥有人们所希望拥有的一切。—— 雅克・阿米约🤔我思故我在:想到我之前练过快速阅读,就是要让中间的视觉区域清晰范围变大。另外就是阅读的速度是有极限的,所以不要被某些快速阅读的方法锁忽悠。对于难的书适合只字不差的读出来。所以用直播共读的形式读的书一定不是小说,而是类似于教科书一样的理论性强的书。比如《思考快与慢》就很适合在直播间里,质子不差的多。除了上面写的那些内容之外,书里其实还用了非常科学的方式去说明了阅读障碍症。还对比了大脑对不同语言的脑区反应(语言盒子区)。并且提出阅读对大脑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在科学上可以检测出的。并且从教育的角度提出,要更加重视对于孩子阅读能力。字母到语音的转换是阅读习得的关键阶段。所有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专注于一个目标,即掌握每个字母或字素与音素一一对应的拼音原则。在书里的其他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对于这本书写作的意图,希望通过脑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让孩子能够轻松愉快的掌握阅读的能力。因为作者觉得阅读写作让人成为人,让人把文化传承下来。️做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人非常适合看这本书。💪抓抓落实:从脑科学的角度证实了阅读对大脑的改变。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好的改变,所以坚定了我坚持阅读的信心。对于难理解的书就是会读不下去,那就选择只字不差的读出声,“读” 下去。为阅读能力提升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经元再利用与全脑神经工作空间

                    本书作者是法国科学院院士,认知科学家。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两个特别重要的观点 — 神经元再利用与全脑神经工作空间。前者解释了人类的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叠加和替代的过程。我们现在拥有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原有能力上叠加上去的,是神经元再利用的结果。后者是在大脑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人类大脑的整合能力、跨区域连接,这也是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差别。我们有更多的额叶皮层,更多、更长的的连接路径。我们发明了符号系统,而这些发明又促进了大脑的改变,让我们可以阅读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专业的脑科学书籍

                      书中实验逻辑严密,启发性强。解释脑的阅读机制科学合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