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简单历史流水账

    奇墨历史的《有温度的中国史》以 “纪传体” 为骨架,却在血肉中填满了人性的细节。书中不堆砌宏大的历史进程,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在权力、战争、命运中挣扎的个体。从权倾朝野的慈禧到困顿求生的曾国藩,从铁面无私的包拯到隐没姓名的救父女子,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名字,将历史的温度渗透进每一段人生褶皱里。书中对权力异化的刻画令人心惊。例如慈禧太后掌权近半个世纪,从垂帘听政的 “护国者” 逐渐沦为权力深渊的囚徒。她一面用铁腕镇压维新派,一面又在庚子之乱后试图推行新政,这种矛盾背后是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 既渴望掌控一切,又恐惧失去一切。作者并未简单批判,而是通过她与恭亲王奕䜣的权力博弈、对光绪帝的情感操控等细节,展现了一个立体而苍凉的掌权者形象。书中也聚焦 “英雄如何退场”。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后,从 “中兴名臣” 沦为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人。他晚年面对清廷猜忌、同僚倾轧,甚至因处理天津教案背负 “卖国” 骂名,最终在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的困境中郁郁而终。作者以五次生死危局为线索,揭开了这位儒家典范人物内心的裂痕:他既想坚守道义,又不得不在现实政治中妥协。除了帝王将相外,书中也关注了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群体。比如 “缇萦救父” 故事中的无名女子:她冒死上书汉文帝救父,虽被后世赞颂为孝道典范,但史书却连她的名字都未留下。作者借法律史视角指出,这类女性往往被简化为道德符号,其真实的生存困境与思想挣扎却被历史叙事抹去。这种对 “沉默者” 的关注,也确实让历史上普通人的悲欢 注入了一丝温度。书中还解构了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例如包拯,民间传说中他是 “日断阳、夜断阴” 的文曲星,但作者还原了他作为北宋官僚的真实处境:他确实刚正不阿,但也需在复杂的官场网络中权衡利弊;他惩治权贵的故事被放大传播,恰恰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的集体渴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懂历史,积极面对生活

      齐桓公和晋文公同样拿着流亡剧本,为何最终一个饿死,一个善终?北齐怎么就成为了一个最变态的王朝?透过历史,看见时代倾轧下的个体,看见人性的多面,感受不同时空中的人的命运与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

        很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体比较一般,一些通史的堆砌,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本书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比较了解的。但是系统的写完、通读,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把那些人和事情串讲一遍,让人在快速进展的历史中感受快速变化和冷酷无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的进程

            常说要筑牢文化自信,可文化从何而来,进行怎样的演变,得到历史中去寻找。这本书以历朝历代为背景,用个案粗略带过一遍历史,能够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但,想要了解历史,还需去读一些严肃性的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时间看看历史发现还是在隋唐 明清这段历史熟悉,没事多看几遍也是不错的,过段时间再刷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失望,流水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