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什么比怒火更能扰乱准确的判断

    岸见一郎是个 “半路出家” 的哲学家。他本职研究希腊哲学,后来被阿德勒心理学 “圈粉”,成了日本推广个体心理学的头号选手。他的书有个特点:不说教,只摆案例。比如写《不安的哲学》,他不用专业术语,反而拿生病、衰老这些人人焦虑的事开刀,结论就一句话 ——“活着本身就是价值”。他最出名的《被讨厌的勇气》,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把 “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 这些概念讲成了爆款鸡汤。但这碗鸡汤确实有用。这几年他又把目光投向家庭关系,写《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记录照顾失智父亲的过程,金句频出:“父母不是等你功成名就才变老的。” 岸见一郎的厉害之处,是把心理学和哲学 “翻译” 成普通人的语言。他说幸福不是追求来的,而是 “原本就存在的”,只需要掀开自卑、焦虑这些盖在上面的破布。这种观点看似简单,却能戳中现代人的痛点:我们总在 “内卷” 和 “躺平” 之间拧巴,却忘了 “活在当下” 才是解药。就像他在书里常提的:“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已有的东西。” 如今六十多岁的岸见一郎,依然在书里书外践行着阿德勒的理念。他总说:“心理学不是用来分析过去的,而是为了改变未来。” 这种务实劲儿,大概就是他笔下 “勇气” 二字的真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在现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勉强改变不会成功,重要的是“善用”自己

        勉强改变不会成功,重要的是 “善用” 自己。怎么才能减轻压力呢?坦率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要做的事。只有当我的行为对共同体有益时,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自己?那就是觉得自己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这时人就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进而喜欢自己。因此,我们需要人际交往。因为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一切都让人焦虑。你需要停止念叨,从能做的事开始做起。如果你只关注节省而无法享受今天,那存钱就没有意义了。你要重新审视根本性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是一种存在

          成功关乎过程,幸福关乎存在。意思就是成功需要完成某些事,但幸福不需要完成任何事,它只是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起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乐天派,心怀远忧的人更懂得人生的真相。知行合一很难,但听听道理也是必要的,且听且思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想工作、没钱、一事无成、延迟退休、暴躁的领导、傲慢的同事、老去的年岁、无望的恋情…… 岸见一郎针对他们的问题作出分析,提供建议,并从中选取了 30 个高频问题集结成册,也就是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们聊,我听听》我也不是上帝,我只是一个听众,你们聊你们的,有用的我就听进去,没用的我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都是一些所谓的大道理,不过中间找到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如果周一不愿意上班,怎么办?那就不上。简单干净利索。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这么随性,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简直不敢想象。可是,这句话出自一个日本人,也是惊掉下巴。唯唯诺诺的日本人,可以如此随性吗?看来,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什么都是可能的,甚至把民族性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改变。其实,也是在追求幸福,幸福这个词,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对于达到幸福的标准也就产生了很多的不同。金钱、物质、享受等等可能不是唯一的标准,也许唯心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理论。所以,你们聊,我听听,挺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