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丰子恺的绘画创作,从一开始就与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成名作,即发表在朱自清与俞平伯合办的《我们的七月》(1924 年)上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上只是一张桌子、一把茶壶、几只茶杯、一道芦帘和一钩新月,但画的意境多半就从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中得以传达。丰子恺漫画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其实就是 “古诗新画” 时期。丰子恺爱古诗词,他在《艺术的学习法》中认为 “文学之中,诗是最精彩的”。他又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说:“古人云:‘诗人言简而意繁’。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拿来准绳我所欢喜的漫画。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意深而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5限时免费电子书 推荐 路漫漫其修远兮读书笔记:虞美人・感旧〔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声声慢・寻寻觅觅〔北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拉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长干行〔唐〕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说的是做学问、做事业首先应该登高望远,要立计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是说要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追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指的是功夫到家,就会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短歌行〔东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丰子恺家塾课》一个家庭课程,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除了每个人都参与的必备,兴趣才是必不可少的支撑点。博闻强识,告诉大家具体是怎么回事,可是这种传承和传统学校的填鸭式有何区别呢?大师再多的学校,没有很好的参与的学生,没有国之栋梁的学生也是上乘功夫,只学会了花拳绣腿。循序渐进,是学习的必然规律,也只有长此以往的坚持才可能等待到花开的时刻。还有一点弊端,就是不管是再伟大的大师,他也是有喜欢和讨厌的,大家都如此喜欢苏东坡为何没有苏东坡呢?难道就是与自己的恩师太像,而又太不像,太像的人生遭遇,太不像的豁达豪迈。李煜、李清照、李叔同,总有一种阴柔之美,不如苏轼、辛弃疾、陆游来的更加狂放,也正是当时的环境所然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错的,可以看看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又读完一本电子书了。电子书 149. 书名《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 1》作者:丰子恺 绘;宋菲君 著;李远达 评注;高树伟 评注;林嵩 审校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 年 6 月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意深而长。一只故事,背后藏着一个教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写尽了人间的欢喜、悲伤和机缘巧合。凭栏远眺,见桥下溪水潺潺,神魄也为之摇荡。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飞来峰是杭州灵隐寺旁的山峰。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颠法师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法师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正在办婚礼,谁也不听他的话。济颠法师急了,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见天昏地暗,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法师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 “飞来峰”,并修建了五百罗汉堂,镇住了这座山。进入 21 世纪,“丰迷”“丰粉” 的主体渐渐变成 70 后、80 后、90 后、00 后和 10 后。李叔同(1880—1942),原名文涛,字息霜,浙江平湖人,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号弘一。《忆儿时》〔近代〕李叔同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评述:这也是一首李叔同出家前的词作,感怀时光,追忆儿时欢乐。春天匆匆溜去,秋天蹒跚而至,时光如流水,时刻不息。如今我漂泊在外,想到儿时在家嬉戏的诸般场景,历历眼前,如同昨日。三两间破败的茅屋,旁边立了一树老梅,三五孩童,在树下正捉迷藏。鸟蹦跳在高枝上,叽喳不停,游鱼在水里散漫着,我也曾觉得这生趣盎然,寄情于此,沉醉不已。这都是儿时特有的欢乐啊,时光不复,也把那欢乐给带走了,都带走了啊。词中所描绘的场景:老梅下捉迷藏、鸟啼于高枝、鱼游于浅川,与丰子恺先生有些画作的兴味相投。艺术作为词,艺术作为画,散漫相通之处,也像极两位先生的性情,淡然隽永。《七绝》〔近代〕苏步青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评述:苏步青(1902—2003),数学家、教育家,浙江平阳人。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本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丰子恺将诗词教育融入生活游戏的智慧。他独创的 “览胜图” 家庭游戏堪称典范:全家人通过掷骰子移动棋子,每到一格需讲述相关诗词典故。例如走到 “劳劳亭” 要背诵谢朓的离别诗,抵达 “长安市” 则需解说市井生活的唐诗场景。这种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场景的方式,让诗词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生活体验。作者宋菲君回忆,丰子恺常在逃难途中开展 “课儿”—— 在颠簸的马车上讲解《滕王阁序》,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意境;在战火纷飞的重庆,他教孩子们用方言吟唱《长恨歌》,让悲怆的历史记忆通过韵律沉淀为集体情感。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教育成为流动的生命体验。丰子恺老先生的教育哲学和智慧令人佩服,大概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 3 点:1、知识具身化理论丰子恺深谙 “身体参与深化认知” 的规律。当孩子们用身体扮演诗中角色(如《渔家傲》中的征夫)、用画笔再现 “环佩空归夜月魂” 的意境时,诗词的意境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肌肉记忆与视觉印象。这种教学暗合现代教育学中的 “具身认知理论”—— 知识通过身体感知才能真正内化。2、兴趣导向的启蒙逻辑面对 “为什么要背诗” 的疑问,丰子恺的回答充满智慧:“背诗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你们未来想起月光时,能脱口而出‘二十四桥仍在’”。他通过 “飞花令” 游戏、漫画改编(如将《二十四诗品》绘成趣味插图)等方式,让诗词学习成为充满惊喜的探索。这种理念与当今 STEAM 教育强调的 “激发内在动机” 不谋而合。3、文化基因的浸润式传承丰家将诗词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晨起诵诗、餐前猜谜、节日唱戏。宋菲君回忆,外公甚至把《古文观止》谱成曲调,让孩子们像唱童谣般吟诵《滕王阁序》。这种浸润式传承避免了文化教育的符号化,使诗词成为家族精神 DNA 的一部分。还有丰子恺老先生最让人难忘教育动作就是,当讲到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时,哪怕孙子是高三在读,也要请假全家去钱塘江现场看潮,这才是教育呀,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填鸭,而是唤醒生命对美的感知力。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焦虑于 “内卷” 时,不妨读读这本书,想象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一家人围坐吟诗的温暖场景。或许答案就藏在丰子恺的那句叮嘱中:“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既能照亮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也能温暖每个渴望诗意栖居的现代灵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