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收获

    给本书五星并不是因为本书写得好,而是因为施健伟先生对林语堂的研究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论及写作:文学性太高,没有足够学养的人(比如我)读起来很吃力。我的收获有以下 4 点 1,在中文上下功夫: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还是要在中文上下功夫的。这里的下功夫指的是对字典的了解、音韵学、训诂学的学问,一个中文水平不过关的人是很难做中文写作的。2,以杂志统领文坛:民国时的作家使用杂志做大众传播。杂志就是现在 “某综艺节目”、“作家” 就是明星,当代是追星的风气,民国就已存在。3,推荐《生活的艺术》:在林氏所有的著作里,推荐《生活的艺术》,书中讲到了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为不懂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吃亏。《生活的艺术》可能会解决我的个人疑惑。4,写作是有计划的。本书中,施先生多次提到了 “写作计划” 这一命题。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四种阅读方法 “主题阅读” 是可以进行写文章的,那么除了要做一份阅读方案,一份 “写作计划” 也是必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事

      这是写林语堂生平的书,作者写的真辛苦,恨不得把林语堂 80 多年人生的音容笑貌都写出来,还把他的好朋友也写了个遍,写得累,读者也累。我的收获和启发是:读书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事。也就是说,读书人是闲不住的,每一个读书有成就的人,都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做事,一辈子搞研究,不怕他们偷懒,就怕他们累坏。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得到的罗胖脱不花,谁会担心他们偷懒不做事吗?不会的,大家就怕他们累坏身体,你说是不是?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管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 他们的一生都是闲不住的,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来形容他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若从世界整体文学的角度来评析林语堂的功过得失,那么,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我认为主要不在于他在 “分化” 时的表现,而在于 “分化” 后,他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先驱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在世界文坛上所进行的锲而不舍的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先生的幽默感炫蜚海内外,执笔 “泻文章” 揾食,穷所有于发明中文打字机,一本正经工作,温情脉脉生活… 盖棺定论 “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的自我”!先生千古!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