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认知决定命运
本书是《罗辑思维》- 启发俱乐部音视频(免费)的精华文字版,可以当成枕边或厕所闲书,经常翻翻有益。关于认知记录一下最近和朋友聊是否润去美国的问题。・如果说你现在的财产会蒸发掉一半以上,你肯定不干并愤怒,但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实际购买力汇率的比率应该 1:2.5 或 1:3,在美国的任何花费按现在的汇率都比在国内加倍,那么如果你拿国内的 RMB 资产润去美国生活,凭空资产最少被砍一半,如果不是赚美元化美元,肯定不应该赚 RMB 化美元。・现在美国大学的学费每年最少 5 万美元起,看中国的高校政府补贴,对于 985 和 211 高校,完全是上学就是赚到,将来出来工作,表面上美国毕业生可以拿到 5 万美元的年薪,如果根据购买力,已经和中国一线城市高校毕业收入相差不多了。・从 2000-2020 这 20 年的 GDP 增长,日本 6%,德国 77%,英国 85.7%,加拿大 166%,澳大利亚 250%,美国 108.7%,印度 440%,中国 1266%。30 年前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大部分都是拿奖学金(最起码免学费),拿到奖学金也表明求学的能力,如果全自费留学属于花钱购买服务,性价比方面需要三思。网上有篇很有名的文章,“《纽约时报》:北京四中父子谈为啥要去美国读书。” 作者昨天被控间谍罪,被批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提高 “原认知” 明辨是非很重要。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但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①互联网时代请保持头脑的多样性掌握通识性以及碎片化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②做知识的游牧民族用 20% 的时间来掌握 80% 的新领域,不断的了解不同领域的侧面,快速了解敢于试错,并应用到日常实践中③突破 “无知元”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块区域里且被这个小环境所制约,未来世界的价值就在 “区块链” 这个链字上,谁能够打破区块,链接区块,跨界区块,提供链条,谁就能创新并享受未来世界的财富红利。④弱者更应该孤注一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很多时候往往是有本钱资源的人会选择通过概率躲过不确定性,选择更稳妥中层的道路,而处于底层的反而会赌上一把,躲过概率拥抱不确定性,这就是创业者的道路⑤为什么要做一个 “斯多葛” 派有些东西是恒古不变的,那就是人性,人在面对困境的自我提升的需求,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把他当成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全力以赴的态度,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就像我们攀登高峰,不是因为山上有什么奇珍异宝,而是因为,山就在那里。⑥真正愚昧之人是 “半罐水” 真正有智慧的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真正无知的会趋向于服从,往往是那些只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的人是有一点知识但是知识储备又不足的人⑦工具产生的真正意义有的工具是为了给现有人员的力量强化延伸,有的工具也许看起来没这么有力量,但是它能给人添加一个观察世界的纬度⑧认识意义的价值很多时候如果你认知正确你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本质上就是懒惰的儿子,被一个虚妄的东西指引,才能开始真正做有意义的事情⑨任何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都是这样,没有理想的牵引干不下去,没有现实的捆绑也干不下去,年轻人的时间就是无止境的被商品化,但是年轻有试错的资格有长期主义的时间⑩做刺猬还是当狐狸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但凡认识到这一点的人都不肯当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事,一件事不可能是全世界十一 会工作就是让自己的能力逐步适应外部协调的复杂性一个人工作能力可以分为六个台阶:靠谱的能力,职业化的能力,让合作者放心的能力,组织战役的能力,着眼未来协同资源的能力,吸引合作的能力。十二怎样说服他人三个主题:最高主题征服你的信念,最低主题激发你的情感,中间主题诉求利益十三 心智模式只要你按照自己活的方式去想把现状合理化,这就是最坏的心智模式,它意味着一个人封闭了外部世界,排斥了自己发生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别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别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说话,尽可能回到事实,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改变最坏心智模式的第一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知。矢>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 “知道” 的 “知” 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看到了、记住了、理解了信息吗?不是。“知” 这个字的左边是 “矢”,就是箭,右边从 “口” 是什么?是箭靶。知的意思就是射箭达到了目标。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知道,不是将外界的信息输入我的大脑吗?怎么会是我射箭达到外面的目标啊?对,这就是对 “知” 这个字最大的误解。在中国文化中,“知” 和 “行” 是合一的。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个 “知”,当然不是用温度计测量一下,知道水温上升了,而是鸭子在水里真切地了解和感知了水温的上升。再比如说,“知己”,这个 “知” 当然不是知道你这个人,而是像微信好友一样,深切地了解你的人才叫知己。再比如,“知县”“知府”,这是古代的官职,那当然也不是指了解,而是掌控管理这个辖区。“知” 是我们对外界的像射箭那样达到目标的过程,而不是获得了一点信息这么简单。如果你指望知道一些信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像是给你看一张王羲之的字,再让你一模一样地写一张。对啊,你已经看到了全部,你已经看到了每一个细节,你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有一个要跨越天堑的过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罗辑思维:认知篇我非常赞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也崇拜他是一个长了腿的行走图书馆,看问题,不只是简单地从最简单的经济效益,或是他人评价入手,从不同学科角度,看一件事物的多面性。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如此,现在的我还做不到,但是我知道现在的自己,看很多事都是盲人摸象。可能刚学会一个思维模型,就试图把什么东西都往里带,不过好在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做事总是喜欢考虑颇多,准备颇多,才会放手一搏。 我也时不时地会记起,马克。吐温曾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真的知道,不是听到或是看到了一个概念,深以为然,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希望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都能渐渐地意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和随机性,并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与你共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刷新认知非常好的一本书,刷新一下自己的认知。认知 1:以前一直以为学财务很没有意思,非常枯燥,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很多大公司的 CEO 都是财务出身,是因为公司小的时候业务人员才是核心,这是等到公司壮大以后,具体业务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资本运作的重要性就会上升,这个时候财务专业人员就会有机会成为公司的核心。认知 2:人的大脑认知能力在 20 岁时开始增长,到 40 岁左右达到顶峰。认知 3: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当别人在用标签谈论事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事实,当别人在用抽象的方法认真完成的时候,我们回答具体。。。。书中有非常好的认知宝藏,值得一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工业时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的时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首先是思维模式,多元思维模型的人拥抱世界,特点是开放,好奇,勇敢。其次是结构化的表达力,拥有策略性同理心,即在谈话互动中,将对方的情绪,替对方表达出来,领导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思考,不失同理心,将自己的观点以高主题(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普世性,不可撼动性,例如平等,自由,公平,尊重……),低主题(人性最基本的特点:朴实,诚实,善良……),中间主题(利益 / 好处)的结构用语言传达出去,实现说服对方,达到目的。第三,准备,善于计划,为实现某件事,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凡事提前。最后,敢于突破舒适区,即反其道而行之,拒绝人类的两大本性:标签化、抽象化。语言表达上不会粗暴的说 “我很内向”“我就是…… 的人”“你总是……”“你经常……” 等。就事论事的能力就是反其道,陈述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成人的问题世界大多是棘手问题,也就不会有一招制敌的方法,面对一个个的挑战,尝试多个思路,多想一想,多尝试,多总结,建立多个思维模型,道路走的可能更深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放弃意义2023 年读完的第 8 本书,今年为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是 “24 本 + 阅后输出”,打破 0,做 5% 的改变。 之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认知水平很是焦虑。现在算是走出了情绪期,可以针对 “提高认知” 做一些小努力,而不再是焦虑的看书焦虑的看剧恶性循环不知终点。 至今我对 “认知” 多少还有点盲目崇拜,吴伯凡老师的 “认知方法论” 听了 40%,停下来歇一歇,翻完了这本《罗辑思维・认知篇》。 “认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结果,对事物概念的判断和对(某个范围内)事物规律的总结。—— 百度百科”。个体当然可以通过自己观察 / 思考认识世界,只是我不满足这样认识世界的程度和效率。 这本书对我来说谈了 “认识认知(理论)”、“模型(工具)”“认知案例(实践)” 三块内容,用案例带出观点很好读,仅记录一些自己的观点。书中谈 “意义,为我们排除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开始行动,屏蔽大世界的复杂性,帮助你坚定的走下去”。在我还在娱乐至死 / 自律上进反复横跳自我折磨时,这一组观点真是拔高到了,我不知如何实践的程度,我最近在学习的是 “放弃意义”,专注在做的事情,读书 / 阅后输出 / 出门走走 / 记录生活 / 记录感受,幻想生活会给我答案,哪怕最后没有答案,我也留下了痕迹,这一年和往年略有不同,我对自己很满意。书中谈 “黑匣子思维”,应该算是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了。真实记录 / 检讨错误 / 反省自己 / 修正行为,人才能避免一个沟里摔两回。我常对小朋友说不要害怕犯错误,人在做事就有可能犯错误,不犯错的人不是做的是太简单就是做的事太少了。通过黑匣子这套流程航空业有效减少事故率,那如何建立个人提升项目中的黑匣子呢?认识到我的大脑是个会歪曲事实来合理化现状的小骗子以后,更坚定了我今年记录事实记录当下心情的决心,先坚持一年看效果,好消息是已经完成 1/6 了。记录事实 / 心情 / 判断,只是为了事后回顾不会被美化修饰后的大脑骗的太惨,留下有效反馈点 / 警戒点,帮助自己下一次更好的判断。书中谈 “入伙式求职”,之前看杨天真也有类似观点。我个人理解的企业招聘本质上需要的是 “解决问题的人”,只是有些 “问题” 和有些 “需求的人” 很明确,比如报税和会计,而有些则界限不清晰。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问题可能都发生过了,但放在企业自己的环境下,可能真的是第一次面临存亡大危机,比起成为一个擅长解决确定性问题的专业人才,我更想成为一个在不确定性问题下也能抽丝剥茧的人,这大概是我近期找到的最接近意义的意义了。关于阅后输出的方式,还在调整。感觉比起梳理思维导图还是关联自己会更有深度。继续摸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记录,今年不会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