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走入不一样的艺术

    关于作者和书的主要内容,大家可以查阅真真老师关于这本书的听书,这里不做重复。毕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主要作品,写作水平不用多想,新颖的 POV 视角写作虽然刚开始读起来困难,但是代入感很强。书中有许多伊斯兰世界的典故和地名,虽然书的最后有做注释,我在阅读过程中,做了一些划线,搜索和笔记,希望也可以帮助到后来的同学阅读。离开熟悉的东亚视角,来体会一把奥特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生活吧。以下是是书评书中的核心职业,是当时给国王贵族作画的细密画家们。而细密画,也称伊朗细密画,是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画,其最大特色在于画面细节的精致、细腻,是伊朗传统艺术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后来传播到了中东各国。在波斯时代,细密画主要作书籍的插图和封面、扉页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和宝石、象牙首饰上的装饰图案。题材多为人物肖像、图案或风景,也有风俗故事。多采用矿物质的颜料,甚至以珍珠、蓝宝石磨粉作颜料。细密画在公元 13 世纪起开始有显著的波斯风格,同时受同为蒙古帝国领土的中国的艺术的影响,最终在 15 和 16 世纪达到顶峰。由于细密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其本质上是贵族艺术,因此犹如中国的昆曲,牙雕,雕漆艺术一样,波斯细密画曲高和寡。并且由于完成一幅画作需付出巨大劳动力,是对人类毅力与决心的考验。因此在今天,这门艺术已有面临失传的危险。(来源 - 维基百科:细密画)读完此书,两个自己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第一个是关于人的志向的选择。按照传统,细密画家只服务于国王和铭记国王的荣光。但是,他们站在奥特曼帝国从巅峰开始滑落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要抗拒来自威尼斯的透视法,新需求和潮流。另一方面,又疲于生计,在外面接私活转钱,服务以前不曾想过的客户,比如帕夏和商人阶级。直到今天,这涉及到谁也无法逃避的一系列命运主题。是否要坚持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赚钱重要还是保护传统重要?到底是要固守传统秩序的方法,还是拥抱潮流?丢掉了传统的技法的细密画家,到底还是不是细密画家?这些,未必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其中如何掌握平衡,可能是人生都要面对的永恒主题,第二个是关于自我风格的思考细密画家们,都会按照各自属于的画舫拥有统一的风格,从哪里起笔,如何着色,什么样的范式,提供什么样的体验给国王,就连贴上多少金边,都有其规定。即便如此,画家们,还是难于避免的画出自己偏好的风格,往往隐藏的很深,如耳朵,鼻孔,手指。而吊诡的是,画家们自认为的风格,很多也是通过观察前辈画家所得,并非自我创造。谁看到过更多的前辈的画作,就拥有了更多的模仿的对象。一种对于绘画的理念就扎根在了脑海中。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中,拥有的自我风格是不被认同的,甚至是卑劣的。但还是有很多画家,还是耐不住寂寞下手,要留下永恒的印记。回到自我的思考,我们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呢?是自我发现创造出来的,还是复制前辈的风格,还是看到了某些当代成功人士的行为和方法,自己也想和他们一样?追求的是风格本身,某个结果的风格呢?想要独一无二的风格,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有一定容忍度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风格,变成一个大众 nod 本身也不可耻。只是在不由自主的追寻外界的评判标准,和模仿其他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丢掉了成为自己风格的唯一机会呢?正如第一章就出现的一句我很喜欢的一样,“我出生前就已经有这无穷的时间,我死后仍然是无穷的时间!或者的时候我根本不想这些。一直以来,在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我自己就是那一点黑暗中的红,点亮自己,也点亮周围。五分推荐,不用吐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的绘画都是时间的容纳器

      悬疑小说、细密画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呢?.‌ 你可以把它当作悬疑小说来读。【整个故事只发生在九天之内,是一位伊斯兰风格的细密画画家被谋杀的事件。】细密画的前世今生,非常巧妙地嵌进追踪凶手的悬念情节。. 也可以把这本小说看做一幅巨大而精美的、文字版的细密画。小说的结构和叙述,就像细密画上同时内旋又外转的花纹: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逐渐指向最终谜底。另一方面,小说从具体人物的命运、细密画何去何从的命运,不断扩展到关于艺术、历史和文明的思考。它给读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小说中关于谋杀的故事,其实是关于艺术的思考和 "斗争"。是延续传统?还是改弦更张?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还是反之?绘画是画心灵所见?还是眼睛所见?是意义重要?还是形式重要?一幅画的流传不朽,是因为画本身的好?还是因为人们的评价?.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唯一答案。小说的结尾,作者借女主角谢库瑞之口说到(其实是她的儿子奥尔罕的观点),【一方面,能停止时间的赫拉特画师绝对画不出我的模样;但另一方面,善于描绘母与子肖像的法兰克画师,则永远停不住时间。】从绘画与时间的角度来看,是否一种艺术形式更加优于另一种艺术形式,这个问题无解,或者无需讨论。.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不应该打破保守的问题。作者还借凶手之口说到,【坚持下去,弃绝过去所有的传统,企图追求个人的风格和法兰克的特色,一切仍是白费力气,我们终究会失败 —— 正如我费尽毕生能力和知识,还是画不出一幅完美的自画像。这幅甚至一点也不像我的粗糙自画像,告诉我一件我们都心知肚明但始终不愿承认的事实:法兰克人的娴熟技巧需要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磨炼。…… 他们会嘲讽奥斯曼人放弃了身为奥斯曼人,并且从此不会再害怕我们。】所以,细密画的故事,《我的名字叫红》的故事,除了回看历史,也应该延续到今天。其实再看今天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家们早已在自己和普通大众之间,划出一条鸿沟。主流审美在这边,艺术在那边。你能说《亚威农少女》画的像真人吗?你能说出蒙德里安的红白黄蓝格子是什么意思吗?但是,并不妨碍大众们对于自己不懂的美、不懂的艺术趋之若鹜。关于绘画与时间上面那么多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 如何看待 "绘画与时间"。. 一幅画总容纳着 "几重时间"。画中故事的发生时间,画这幅画的时间,观看者看的时间。画画的人都不见了,留下的画,在画中收藏了重重叠叠的时间。【好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画出后,为时间所拥有,跟着时间走。】【木心曾说:年代更替,艺术的第一重价值自行消退,进入第二重价值。什么价值呢?艺术的价值。】. 小说中附录的大事记一定要看。在你目眩神迷地看完小说,仿佛从苏丹的五光十色的宝库中,浑浑噩噩地走出来,不知来处,不知归处。直到看完这份大事记,你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大事记详细讲述了与细密画有关的帝国的兴替。你会发现,好像谁被谋杀,谁是凶手;细密画家们要不要学习威尼斯或者法兰西的风格,要不要保留自己的风格,要不要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都不太重要。好像这些都是 "列王的纷争" 的附庸。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艺术的价值到底是属于谁呢?【我们今天的世界,游戏规则是按民族各自成立国家,互相尊重主权。这个规则只有 100 年的历史。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人类历史几乎就是帝国的兴衰史。】在细密画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了许多个帝国的影子,波斯、奥斯曼、蒙古、中华、印度。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回想起那些高傲自大的漂亮男孩、那些英俊的君王与大汗,他们的权势和宫殿早已在历史中灰飞烟灭。如同这些君王们后宫中相拥而泣的嫔妃,如今我们明白,我们的生命正逐渐走入记忆。】无论是细密画,还是中国宫廷画师笔下的帝王出巡图长卷等等,时到如今,我们看这些画,对画中帝王的丰功伟业有感动,但是也默默赞叹画的本身,其实是这些艺术家们自己的功业。然后你再回想你走过的、看过的那些伟大的艺术,绘画、建筑、雕塑、千年的废墟,地下的军团,幽暗的石窟…… 无不如此。—— 如果凝视得够久,你的心灵会融入画中的时间。📖参考书目:. 真真老师听书解读。陈丹青老师《局部》2. 顾衡老师好书榜《俾斯麦》【📝vivian 读书笔记】(18)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书名《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描绘的事物,也如 “红色” 一般热烈,书里有光我的名字叫红,也仅用了一个篇目的主要视角来描绘,而里面展现的红是那样的突出,会是一种让人看过之后忘却不了的永恒色。全书的叙述视角可以通过目录看到每一个章节不同的视角,用这样的描述方式来写,会有种给我们读者是个上帝视角的感觉,只有在凶手视角的章节将自己埋藏在杀人凶手的面具背后,也将与橄榄本人自身为叙述视角时的差别体现出来,从中也可看出,我们作为人,如何看待自己,便会产生如何的行动与心理,面具之下的人,反而脱离了伪装的虚假,看到内心真切的体会。在全书中,最为感慨的还是奥斯曼大师提出来的三个问题,有关风格、时间、失明的看法。书中给出的是三个细密画家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或多或少也说出了它们自己内心真实的那一面。面对这三个问题,我看到的是有关于个人的终极问题,也就是我们是为何而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细密画要求画的是安拉眼中的景象,对于风格有着及其的严格要求,可以说是没有了个人的风格,只是不断重复描摹着过去大师所画的图像。殊不知对于身边这一切值得画下的事物,也有着它自己的魅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阅读一部过去的文化史一般,书中所刻画的人物与环境的细致,都值得好好一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密画

          《我的名字叫红》,从都这本书开始我就再想书的名字会不会有深意,在本书的小标题中,“我的名字叫红”,出现过,在后文中才明白,这是细密画家画出并解释给男扮女装的 “说书人”,进而由说书人讲给更多的人也包括读者。     小说故事主要是一位名叫 “姨夫” 直接受命于苏丹的职员,秘密接受了苏丹要向威尼斯展现权势和财富的细密画任务。而细密画的风格需要采用法兰克风格也就是以实物为准,更有透视法,例如将画框作为现实中的窗户框。而此种手法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本身的细密画信仰产生了玷污,抑或说背叛,由此细密画家们产生了分歧,并由此发生的谋杀案。    读完之后的感想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感叹。细密画在世界文化的激流中互相碰撞,从盛极一时,慢慢逐渐没落,最近看了《锵锵行天下》,也了解到细密画在现今仍然有保留,也从作家口中了解到本人写这本小说的初心:“我热爱本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也喜欢东方的绘画”,两不耽误,它们并不冲突,反而是一种学习,一种补充。    作者的观点很令我赞叹,在国家和文学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深深的热情。并且作者认为他选择文学也是帮助了国家。   这本书是属于越读越有味。慢慢来的热情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小说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我是 XXXX”,以第一人称 “我” 来描述所见所闻,所以每个角色的角度、语言、观点,都各有不同,非富多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艺术、因为中西交汇的伊斯坦布尔,这样的主题对我都有致命的吸引力。这是一部令人回味许久的书,放下书几天竟然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写自己的感受 —- 独特的结构,所有章节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多线程的展现了各个人物的内心;那充满想象力的书写,奇幻而丰富多彩;那对于细密画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充满智慧和哲思;对于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充满了异域色彩。不忍释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名字叫红》

              该小说讲述 16 世纪末,离家 12 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 —— 伊斯坦布尔,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的画家失踪了,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姨夫也惨遭杀害。苏丹要求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图画某处。本书核心内容:本书通过三个故事,十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三种绘画风格,通过作品的叙事视角和颜色的象征,来剖析小说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通过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借古喻今,探讨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及信仰的冲突。第一,书名 “我的名字叫红” 其实是一句自白。全书就像书名一样,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把聚光灯轮流打在不同的说书人身上,每一章都在变换叙述者。这本书一共 59 章,足以让全部角色都登台亮相。翻开目录,你会看到每章的题目:“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你们的姨父”“我是一条狗” 等等,甚至第一章就是 “我是一个死人”,而这正是受害人的尸体躺在井底的自白。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盛大的合唱,几十个声音共同拼凑成了真相。第二,“我的名字叫红”,红作为一种颜色,暗示着本书的主题:这个红,既代表生命和爱的颜色,也代表流血和死亡的颜色;而与之相对的 “绿”,既代表生机的颜色,又代表极端宗教的颜色。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和细密画的布局一样,采用散点透视的讲述方式:很多双眼睛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幅暗藏杀机的画,很多声音共同讲述着这个故事。不管是颜色,还是谋篇布局,都有细密画的特点。可以说,帕慕克是在用小说的笔,绘制了一幅精美到无以复加的细密画。帕慕克花了六年时间,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具备丰富细节的历史小说。帕慕克小时候就开始研究土耳其的细密画,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因此,他将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细节都放在了小说里,试图复活那些爱和战争背后潜藏的古典伊斯兰故事。他是站在土耳其这条东方和西方的分界线上写作的,试图抚慰自古以来东西方之争造成的太多的撕裂和伤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我们不了解的世界

                中东伊斯兰世界的百科全书,国内的学者更倾向去研究以欧洲为基底的世界文化史,但对中东的文化研究相对占比较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本小说去了解 16 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了解穆斯林社会,人民,生活和日常,看到那里的人总是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世俗生活妥协中反复挣扎,历经千年直至今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足和完美,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奥尔罕帕慕克被称作和卡尔维诺齐名的作家,我第一次接触这类型的文学,很多文化上的理解也确实有不太到位的地方。我记得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评论,《我的名字叫红》对于中国来说,就像《红楼梦》对于老外。其实这样比较多少是有一些片面的,因为至少我能够在这本书里读到很多我想要的东西,比如关于对缺陷的理解、比如在艺术和人性面前的取舍、或者在生死之下人性会挣扎出怎样的光芒,但是老外对于红楼梦里折射出来的中国人情世故和家庭生活的理解程度,恐怕不是一个量级的。在《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抛开我无法理解的伊斯兰教部分不说,我最在意的两个点是:一、剧情上到底谁才是凶手(从某些方面来讲,我觉得我更像黑,我的关注点更偏向于生活)。二、思想上一个人的缺陷如果一直坚持下去,真的会成为一种传世的风格吗?之前有一个耐克足球广告给我印象很深,大意就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以后,科学家研制出了完美无缺的人造人,他们能够根据数据和算法在球场上永远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而轻松打败人类足球运动员。最后在罗纳尔多的带领下,C 罗、伊布、内马尔、鲁尼们发起了对人造人的挑战,他们在球场上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缺陷,该传的球选择自己盘带、该射门的球却选择传球等等,让人造人永远想不出这帮人类球员到底想要干什么。最后 C 罗在大群人造人的围追堵截下勇闯火线将人造人击败。这就是用缺陷来对抗完美的成功案例。我们总是会很倾向于去接受完美,去接受眼睛、耳朵所见的和可掌控的美感,但是你能想象作为一个画家,能画出最美好的画作的时候,却是在自己瞎了眼睛的时候吗?当我们所有人都在力求完美的时候,其实我们始终无法突破真主安拉划定给我们的圈子,用大师们的话说,我们所看到的的,都是安拉让我们看到的东西。那么,想要画出安拉都无法安排给我们的美感,就一定要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才能画出来,那是一种真正源自心灵的流淌。杀人的凶手被抓到了,黑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自己的关注点始终都是自己的爱人,他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但未必是一位好的画家。我们能够理解黑选择了六便士,同时我们也无法理解高更选择了月亮 —— 但是能够站到人类巅峰上的,往往都是选择月亮的人。可是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去选择月亮啊,选择六便士没什么不好,努力做一个完美的人也没什么不好。重要的是,我们要做自己,做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的名字叫红,那是一抹最鲜艳最绚烂的红,是整个画作中最为出彩和耀眼的地方,那一抹红,就是我们该做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发生在 1590 年末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十二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放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后面读完感觉非常和谐,因为它们的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呈现的世界是完全异质的。我不能假装完全看懂了,事实上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看懂了《红楼梦》。但这种陌生的、奇异的感觉会遗留下来。它也会提醒我,其实关于世界的中心那一片广阔的土地,不管是历史文化或文学艺术我都所知甚少,一本书能让你保持谦逊,保持好奇,对于现阶段的我那也足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对伊斯兰教文化,以及细密画这种文化并不理解,因此凶手的动机,许多人的行为模式让人不能理解。我直到最后也没有完全明白凶手杀死姨夫的原因,未来对文化了解的更深入了,可以重读一次。另外我是感觉女主是真的自私家绿茶,实非良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是一个个瑰丽的梦境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节铺陈的方式很特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外行人也可以读进去的史诗巨作

                              作者: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故事背景是:1590 年的奥斯曼帝国首都 - 伊斯坦布尔。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细密画作为当时的主流绘画艺术手段,承载着国王苏丹编纂伟大书籍中插画的重要意义。四位细密画大师被授命绘制这本书,其中一位命丧深井,而负责组织编纂的 “姨夫” 也被害于家中。凶手被锁定在剩下的三位画家里,而谋杀的动机,将牵涉到某张划时代不能被公开的反宗教和社稷的画,主角 “黑” 一边重逢 12 年前的挚爱和接踵而至的麻烦,一边必须调查出凶手的线索。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特别,作者每一章,都通过不同的人(甚至死人)、物(一颗树、一枚金币)的第一视角,按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多角度展开叙述,可以给到读者非常丰富的观察角度和阅读乐趣。而且本书对于宗教、16 世纪极盛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有艺术、绘画、中世纪传说故事等要素的描述,都非常的考究(虽然真的读起来很难,但是是有乐趣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只语音文字能传递价值观,图画居然也能。全文是从细密画的价值观入手,从多个视角讲述了美学、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还有最重要的,发展。奥斯曼大师和凶手一起,作为虔诚的传统细密画继承者,将艺术的一点点变化视作是对宗教的颠覆,为此不惜杀人或自残。而追求爱情的黑,一心想抓住凶手。最后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被这样一本书震撼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