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纪实文学的“考古”之旅
作者叶永烈是温州人,继承了浙东的务实风格和灵活的头脑,从理工科科普作者在特定时代转向纪实文学写作,"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笔下的渔者身影,恰是叶永烈数十年纪实写作生涯的隐喻。本书抢救性的记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细节,傅雷夫妇遗书背后的精神困境、周佛海之子周幼海倾尽家财资助革命的戏剧性反转,王稼祥冒死带回共产国际指示打破王明困局,柯庆施竟因节日贪嘴花生米引发急性胰腺炎, 很多人已经忘记的七君子王造时,这些细节如同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多维面相。叶永烈尤其擅长捕捉历史进程中的 "拐点时刻"。从《红色三部曲》到《四人帮兴亡》,用 "碎片式打捞" 的叙事策略,既避免陷入意识形态的论争,又为读者提供了多维思考空间。在追求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叶永烈始终游走在敏感题材的钢丝上。这种 "带着镣铐跳舞" 的写作,既需要学术勇气,更考验叙事智慧。书中对敏感历史人物的处理颇具启示: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如对蒋介石日记的客观引述,对江青 "保姆" 秦桂贞的采访,在克制叙述中展现历史复杂性。这种 "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恰是纪实文学应有的品格。本书对我这个年龄的人内容很熟悉,加🌟,是对新世纪的年轻人是难得的资料,作者当年正好有窗口期能采访到众多高层人士,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而在那个短暂的时期,难得还有很多历史见证者,这些非常难得的珍贵资料都值得了解,从本书也更能体会历史的复杂性和感叹个人在历史大势下的渺小。2025 年 #235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9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