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沉默的网中是风暴的故事
书中提到 “1989 年至 1995 年,我搬了 7 国 15 家。” 对于诗人,居无定所,似乎是潜意识的选择,而命运顺其心意。欧阳修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认同。书中提到的诗人们在生活中各自的起起伏伏,各种遭遇,无不证明:虽然不同国度,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但人性大都相似,人群里都有特别恶或特别善的东西。秉性有贵格,能安贫乐道,实在是不易。北岛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困难的是如何保持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很多诗人过着在普通人看来极不安稳的生活,大概就是遵从了诗人的天性,诗歌天性,我们不能用世俗的权益、名利和世故来衡量。印象最深的两个文革时期事件:一,徐世信对孩子们 “套话” 引导孩子们说出父母的 “罪行”,这种恶,带着臭气,至今看来,依然让人恶心不已。二,文人之间竟然互有监督(偷偷的、但又是党交给的任务),美其名曰:思想改造!没有信任的社会,让人毛骨悚然。还有,高知分子 “O” 在美国的遭遇,让人不禁反省,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一位高知宁可遭难受罪也要流落在外,为得绿卡而艰难过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认识北岛起因:动小手术在家休假,谢绝一切探望,免于各自烦恼。还是会有些朋友会惦念着,快递些鲜花、补品、零食之类,有位有心的朋友给我快递了这本书。 她说,午间在理想国书店匆匆看到书名,就买下了,希望中年的我们会有机会重拾爱情,一份美好的祝愿。 书名来自北岛的一首诗,于我而言,这却是一本认识北岛更多面的书。编辑手法的确也很独特,诗歌与散文交错着。也是开端也是总结也是叙事也是抒情。 借由北岛的经历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世界著名的诗歌作者,以及他们丰富的生活状态。尤其是耶路撒冷加沙那段,北岛描述尽量客观克制,但我依然感受到同一个世界的大不同,恐怖,战争。 北岛漂泊的六年搬家 5 次,真是一个旅行者,和女儿家人分开独自漂泊,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味道。 那段苦涩又青春年代描述非常值得一读,人是裹挟在大环境中却又不甘命运安排,命运有太多偶然又似乎必然,谁知道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必有人重写爱情#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81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六)文学 -《必有人重写爱情》(158)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散文杂文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必有人重写爱情》,一部自传性的 “北岛读本”,首次立体呈现北岛全方位创作面貌。本书是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46 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一诗一文” 的编排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从 “暴风雨的记忆” 到 “词的流亡” 到 “大地之书”,三辑诗文作品完整展现诗人自童年至今的人生行旅,映照二十世纪下半叶激荡的时代风景。2、精彩内容:①断章在工地干活吼一嗓子:“人应该这样生,路应该这样行 ——”,师傅们议论:这帮小子找不着老婆,看给急的。而郭路生的诗如轻拨琴弦,一下触动了某根神经。退船上岸,来到谐趣园,一个中年男人坐在游廊吹口琴,如醉如痴,专注自己的心事。我又想起刚才的诗句。郭路生是谁?我问。不知道,听说在山西杏花村插队,史康成耸耸肩说。原来是我们中的一个,真不可思议。我的七十年代就是从那充满诗意的春日开始的。当时几乎人人写旧体诗,陈词滥调,而郭路生的诗别开生面,为我的生活打开一扇意外的窗户。我试图回想刚才说过的话,却无法集中思想。时代,一个多么重的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我们曾在这时代的巅峰。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 我们突然成了时代的孤儿。就在那一刻,我听见来自内心的叫喊:我不相信 —— 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举杯。百感交集 —— 重逢的喜悦,劫后的庆幸,青春的迷惘,以及对晦暗时局的担忧。短波收音机播放外国古典音乐,飘忽不定,夹杂着怪怪的中文福音布道。在中国北方的水域,四个年轻人,一盏孤灯,从国家到监狱,从哲学到诗歌,一直聊到破晓时分。②走吧回首往事,大可不必美化青春。我们那时一个个像孤狼,痛苦、茫然、自私、好勇斗狠。当然总有些美好的时刻。记得我和彭刚、芒克划船去县城打酒,是那种最便宜的白薯酒。回来起风,越刮越大,高高的芦苇起伏呼啸。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轮流奋力划船。第二天,在邸庄插队的朋友那儿过夜。赶早集,彭刚窃得瓜菜一篮,做成丰盛晚宴。酒酣耳热,从短波收音机中调出摇滚乐,彭刚和陈加明欣然起舞。两个精瘦的小伙子像蛇一样盘缠摆动,令人叫绝。入夜,余兴未尽,荡舟于淀上。水波不兴,皓月当空。天地父母,可容得逆子远行?一九七八年底《今天》创办时,彭刚已考上北大化学系。他偶尔到编辑部坐坐。我提醒他,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自由化运动,别忘了那次喝酒时的承诺。他咧嘴一笑,说:“有个人跟每个朋友许愿:我要有条船,一定把你带走。后来他真的有了条船。但太小,只能坐俩,不可能带走所有他曾许过愿的人。他只好上船,向众人挥挥手,再见啦。” 满天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看来总得有最后一次,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我们都走在这路上,谁都没有免于死亡的特权。也许重要的是,你与谁相识相伴相行,与谁分享生命苦乐,与谁共有某些重要的时刻,包括最后一次。③美食天下好吃莫过于螃蟹。看他吃螃蟹是一种享受:不用任何工具,咬啃咂嘬,全靠嘴上功夫,关键还得牙口好。一般来说,美食家全都热爱生活,没听说哪个美食家得抑郁症自杀的。我吃螃蟹毫无耐心,很快就在残渣余孽前投降了。他从牙缝挤出的评论准确有力:“笨,懒,浪费,可惜。” 那时候都在家待客,最多去搞点儿散装啤酒凉菜什么的。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好处是,朋友聚在一起,粗茶淡饭,能多说说知心话。有时也争得脸红脖子粗,但不往心里去。生于海边,长在印尼,随舰队远航,而他那自由不羁的灵魂,更是属于大海的。看来他在大地上走累了,开始寻找归宿 —— 想象与灵魂的归宿。此刻,我坐在大学宿舍的书桌前,窗外风雪肆虐。我极力回想我们间的最后一面,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沉入我关于故乡的混乱驳杂的印象中;而早年交往的细节,像雨后蟾蜍一个个蹦出来,似乎为了展示时光倒错的意义。是的,我们自以为与时俱进,其实在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和词语一起冬眠这本书读完了,来谈一个整体的感受。这本书以散文、诗、画和摄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北岛,一个立体的北岛。都说诗歌在文学鄙视链的最顶端,诗人的散文都写的厉害,果不其然。我本来还缺乏耐心,打算把散文的部分都跳过去,后来一读《我的一个日本朋友》,被那种入木三分的语言迷住了,于是下定决心把这本书完整地读完。这真是一个极其幸运的选择,不然就见不到前面写的文字中的那些惊喜了。我们常用的成语俗语和金句,尤其是字词中那些隐喻其实都是死去的诗。比如 “山腰” 这个说法,其实就是把山比做人。第一次用这个词的人多么富有创意,凌厉的山峰在眼中化作亭亭玉立的美人。这样看来诗人做着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业,不断提供着新鲜的词语排列组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排列组合这样的说法似乎把诗给说低了。我曾读过刘慈欣的小说《诗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假如有这么一个高级文明,能把所有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都列举出来,尤其是限定一定的字数,那么这个数量再庞大也是有限的。在这所有排列组合中,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李白杜甫的诗,而且会有一首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假如它没有很长很长的话)。它的伟大程度甚至会超越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可这时候高级文明遇到了麻烦,就是它明知道那首最伟大的诗就在自己眼前,却没办法把它挑出来 —— 真是一个伟大的痛苦,人类未曾有过的烦恼。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写诗读诗,而现当代这就已经是小众活动了呢?原因当然有太多太多,其中一个有价值的阐释是,以前人们能直接接触到诗意,但现代社会充斥太多思想家们所说的 “异化”,其中诗意就被埋藏了。这就导致我们需要先读诗,慢慢被喂出诗意的感觉来,再去生发自己的创造。我认为如今的诗人,比如北岛,最大的本领就是能直接接触诗意,再用文字帮助我们去感受诗意。这当然和经历有关,他去过太多的地方,见过太多有趣的灵魂。他见过一切的一切,所以能写出一首诗《一切》,直击生活的灵魂:《一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回归到日常生活,他也能用诗表达和父亲的羁绊: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这两句的断句真是可以把玩很长时间。除此以外,他写的诗中还有诗,是关于诗的诗:我们手挽手一起老去和词语一起冬眠这些现代诗,新诗总会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我最开始也是怀着敬畏的心。但看完《北岛朗诵会》就放松了下来 —— 诗人读诗也不过如此,还有人读错字呢,看来也不是一字千金呀。那要怎么读诗,怎么感受诗呢?作为诗学的外行,我分享一点个人经验。读诗正如学哲学,先去直接感受,再看评论和理论。汉娜・阿伦特说,学哲学要先感悟到真理,才能开始思考。我深以为然。读诗也是如此,先去从诗本身去感受诗意。就好像钓鱼,鱼竿的颤动代表你读诗时的悸动。这种感觉是微弱的,是转瞬即逝的,也是真实的。于是你开始用力,这时候专家们的解说和评论便是对你力量的加持,让你有力气把这条大鱼能钓出水面。可如果没有被诗本身感动过,也就是说鱼钩压根就没碰到过鱼,那有再大的力气也于事无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必有人重写爱情读后感这本《必有人重写爱情》,书名出自北岛的一首诗 ——《我们》,北岛诗歌的爱情,群山之间的爱情,在天涯。这个集子明显的编排特色是一诗一文,这并不纯粹是一个噱头。北岛敬重的同辈作家史铁生生前总是很谦虚,说当年他写作,也是从写诗开始,写诗不成才写起了小说的。写诗是不是真的比写小说更高级或更难,我不敢说。以前毛姆说过好多很精警的话,他说,文学的最高形式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心灵最崇高的活动。他还说,在诗人经过的时候,散文家只好让到一旁,小说的人物看起来只像一块芝士,无足轻重。毛姆自己不写诗,只写戏剧、散文和小说,他没必要抬高诗人贬低自己,他这样说也许是真心话。北岛一九七〇年听到同学史康成朗诵郭路生,为之一动,解开情感的缆绳,开始写诗。我看过他一些诗初稿,和成诗改动很大。当然他写小说也修改,赵一凡替他保留了三部《波动》修改抄本,读起来像三部小说,炼字锻词,他说跟年轻时抡十四磅大锤打铁有关。到现在还每天锁自己在房间里写他的长诗《歧路行》,过十年了,改完又重写。正式出版的是小说,后来还写散文、写评论,当然他自己一直戏言,写散文是为了挣稿酬养家糊口。北岛另一位文学好友李陀说他想小说想了四十年,用十年终于写了个《无名指》,他说他脑子里常常会无缘无故就想起北岛小说《波动》的一些段落,那些文字,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声音、光影、色彩、味道、气氛,李陀挺会说的,他说那像是在默诵童年时候背下来的一首诗。其实在《城门开》里北岛自己就是这么说的:“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 这不正就是黄子平在北岛一九九七年开始写散文时说过的:删削句子的连接,特意制造句子不通顺,配合多义的词语,透过句子和词语的安排,呈现他于现实漂泊不定的生存状况。比起诗,很多读者发现散文还多了很多幽默和自嘲。据说是文学评论集《时间的玫瑰》使北岛成为了一名大学文学教授,书出版面世后有过不同的声音,散文家陈之藩年轻时候翻译过丁尼生布莱克雪莱济慈,出版过《蔚蓝的天》译诗集,八十多岁的时候和北岛在香港相遇,惺惺相惜,他读《时间的玫瑰》,说此书的好,好在 “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继续”:《六一诗话》《沧浪诗话》《姜斋诗话》《瓯北诗话》等,虽然北岛的诗话说的是外国诗人,其实可以名之为 “九个人的诗话”。我读过北岛所有的文类,互文阅读显然是一有趣的视角。这本《必有人重写爱情》的确有意从作者的诗歌、散文、评论写作,呈现出一个整体的 “诗人北岛”,而不是小说的北岛或散文的北岛。十几年前诗人不再漂泊,定居香港,一度着手筛选半生的写作,几十年的诗歌生涯,只留下了一百四十首的一本《守夜》,重作修订的小说《波动》则删减了原有的几个短篇,《蓝房子》《午夜之门》《青灯》和新写的《城门开》,近百篇散文写作足见其在作者创作中的分量。本书虽精选自包括《时间的玫瑰》在内的六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集(因篇幅所限未选小说),耐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近五十篇作品里面那根诗歌的黄金线。简练的格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述诗人政治和道义的认知;乡愁的隐喻和历史的沉重,言说背后的沉默,绽放的时间的玫瑰。本书编成后,北岛看了,说没想到我这样子编,他逐篇斟酌,略有二三篇的调整。至于《回答》一诗,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必有人重写爱情我们失魂落魄提着灯笼追赶春天伤疤发亮,杯子转动光线被创造看那迷人的时刻:盗贼潜入邮局信发出叫喊钉子啊钉子这歌词不可更改木柴紧紧搂在一起寻找听众寻找冬天的心河流尽头船夫等待着茫茫暮色必有人重写爱情头一次知道恐惧的滋味:它无所不在,浅则触及肌肤 —— 不寒而栗;深可进入骨髓 —— 隐隐作痛。那是没有尽头的黑暗隧道。以集体之名逃避个人选择的快感入夜,余兴未尽,荡舟于淀上,水波不兴,皓月当空。天地父母,可容得逆子远行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满天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看来总得有最后一次,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我们都走在这路上,谁都没有免于死亡的特权,也许重要的是,你与谁相识相伴相行,与谁分享生命苦乐,与谁共有某些重要的时刻,包括最后一次。我没够到云彩,但不意味着云彩不存在诗歌是不可能造就的可能,和音乐一样,它是看不见欲望的可见的记录,是灵魂的神秘造就的肉体,是一个艺术家所爱过的一切悲哀遗物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一路昏沉沉的,像只被雷电震晕了的鸟(搭乘夜班飞机)亦有让人脊背发凉的:白日孤悬,紧贴着我们脑后,像无声的枪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