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6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1 年,是中国 “十四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正处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 “新发展阶段”,国家提出了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 “新发展理念”,构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环顾内外环境,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逆全球化思潮在抬头,中美贸易冲突尚在延续,全球新冠疫情还未控制,当今世界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并存,已经进入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为特征的 VUCA 时代,可能对全球治理格局、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带来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本书从形势、经济、金融、区域与城市、企业、社会等方面,系统地对疫情后的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进行全面剖析,并预测中国经济 2021 的走势,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家、企业、个人对如何走出当今时代迷局,把握机遇,开拓未来的路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读后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画外看画

      目标明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式时代

        每日一书:《中国经济 2021: 开启复式时代》。疫情危机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涵盖方方面面,演变成人类历史上的一场 “复式大危机”。在疫情助攻下,大市场与大政府相结合的 “复式” 时代全面开启,未来,世界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将开始调整。前所未有的六大过剩 —— 从商品过剩到商业过剩,从生产过剩到办公过剩,从产能过剩到分配过剩,从供给过剩到消费过剩,从货币过剩到调控过剩,从资本过剩到模式过剩 —— 正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过剩必然出清,而让范围如此广、规模如此大的市场过剩重归平衡,必然导致危机一浪接一浪地涌现。落脚到中国,典型如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国策的推进,本质上就是在大市场和大政府之间进行勾兑与平衡的一种探索,根本目的是推进中国在经济上的二次统一,打破行政区划的割裂,弥合市场经济的碎片化。总而言之,勾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也意味着,2021 年既是世界经济继续探寻底部的一年,也是从底部再出发、创新突围底部的一年,更是勾兑开始的一年!冠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实时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1 月 10 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总人数已经超超过 5000 万例,死亡总人数超过 111 万人。其持续时间长度早已挣脱单个国家的掌控,转而极大地依赖世界范围内 “最短的那块板”。随着生产生活的逐步恢复,稍有不慎,世界就会被拖入 “群体免疫” 的泥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说过一段警世名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 美国通过互联网霸权和对盟友施压,升起了 “数字铁幕”。美国宣称已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净网计划,英国、韩国等国的 27 家电信运营商的 5G 网络不使用华为、中兴等供应商的设备。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中,把全球化分为 “温和全球化” 和 “超级全球化” 两种。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 “超级全球化” 相比,罗德里克更希望推行一种 “温和全球化”—— 既有充分的国际制约和贸易开放来保证世界商业繁荣,同时各国政府也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史上,有著名的 “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增长的,以指数趋势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最终会出现饥荒、瘟疫、战争等,使人口减少。1969 年提出 “直升机撒钱” 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在 50 年后的今天,这个主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使用。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央行纷纷降低利率并增加了债券购买,截至 2020 年 10 月,主要国家采取了总计 12 万亿美元的财政措施,旨在缓解疫情的冲击。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一度推行全民记账,人人都使用标准化的复式记账法,形成了一套去中心、分布式、点对点的账本体系,堪称是区块链思想的老祖宗。有文献统计,佛罗伦萨的金佛罗林现金流通量从未超过 15 万枚,而一次战争的总消费则可以花掉 400 万金币,绝大部分开支都是通过账本支付。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财政收入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已是心照不宣。于是,地方政府为缩窄乃至填平财政缺口,不得不搬出土地财政的法宝。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指出,家长在为好学区竞价时,竞争的其实是学区里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的家长,而非高质量的学校和老师。中国正面临二次市场化的历史拐点,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初心正是先行先试。在此进程中,三省一市需要在统一认知的基础上,各自寻找突破口。上海 “由硬变软”;浙江突破口在于产业调整;江苏 “刚柔并济”,补足南北落差,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安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科创领域。此类制造需要尖端科技支撑,正吻合上海科创的资源禀赋。早在 2011 年,上海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就已达到 3.11%,高于现在美国、德国 2.8% 左右的水平,与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未来的长三角一体化也必将进一步迭代到 3.0 版 —— 以平台一体化为核心,以 “一网通办” 为手段,通过一体化人才互认机制,打通医疗、社保及交通出行账户,着力打造统一的服务平台,同时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地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论交通,截至 2019 年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达 501.25 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3.5 万公里,皆问鼎 “世界之最”,尤其是当全球高铁线路深陷收支平衡难题之际,京沪、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铁均已盈利;2019 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 119.37 亿元的京沪高铁,更被誉为 “全球最赚钱高铁”。论通信,到 2020 年年底,我国将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 5G 基站,同期 5G 用户数量则会占全球 70% 以上。中国企业迎来高光时刻。在 2019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 129 家,直接登顶;即便不算上台湾地区,中国企业也达到 119 家,与美国势均力敌(121 家)。这也是世界 500 强榜单自发布以来首次有其他国家企业数量超过美国。要知道,世界 500 强榜单不仅是企业界的奥运会,上榜企业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产能的 40%、国际贸易的 50%、国际技术贸易的 60% 和国际直接投资的 90% 的份额。世界 500 强榜单还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角力场,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前 6 名的国家(中、美、日、法、德、英)也正是 2018 年 GDP 排名前 6 的国家(美、中、日、德、英、法)。眼下中国在 500 强榜单上超过美国的寓意之深,也难怪《财富》中文网称之为 “历史性的突破”。因为中国已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官方标准(家庭年收入在 10 万~50 万元),中国 “中产” 约有 4 亿人,且还在迅速增长。而中国当下的新消费成就仅仅开启于 3 亿~4 亿的中产阶层,尚有 10 亿人正在沿着下沉式市场迅速赶上来。《福布斯》就曾评价 “双 11” 的火爆,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有动力而且可持续。其中下沉市场最为风光的掘金者,莫过于有 “下沉三巨头” 之称的拼多多、快手和趣头条。针对下沉人群普遍具有的熟人社会、价格敏感与休闲娱乐属性,这 3 家互联网新贵凭借低价拼团、短视频 + 直播与泛娱乐内容的撒手锏,率先在下沉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在《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一书里指出,明星宛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粉丝是他的信徒,信徒把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在神身上,并追随他的一切行为。正如李子柒凭着一系列古风美食视频在海外备受追捧,影响力堪比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无数外国粉丝留言 “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未来,这种以民间形式、个人方式来输出文化的现象或将更为普遍,而且是以网友自发传播、粉丝主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是海外市场的自主选择。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基于此,短视频在本质上不过是顺应时代变化而生的一种传播方式,一种文化载体,一种展现形式。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的人有 6 种技能很重要: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玩的能力、找到人生意义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经济2021

          在疫情继续的 2022,回首过去的疫情下的 2021,是十分必要的。放眼望去,国与国之间在勾兑中寻找平衡,政府与市场在勾兑与平衡,美国由于过度放任市场走了极端,出现金融债务。中国过度放任政府造成巨大过剩,正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割裂,勾兑大市场与大政府的平衡,弥补市场经济碎片化。总之,努力探底,拼命突围。回到人呢,对智商情商逆商再认识,对学历经历能力再评价,教育将会颠覆性变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代的变化

            由贫穷落后国家慢慢发展到 21 世纪的高科技高水平国家,也由原来的苟且努力一点就可以成功,到现在需要全力以赴才能不被淘汰,国家在进步,个人也需要进步,人才结构,知识更新,也从低端产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不值得浪费时间阅读

              资料堆砌之为作者自己观点臆想!还不如听香帅每年的投资报告来的实在有又有见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案例数据与结论逻辑关联不准确,结论经不起推敲

                讲得很多话都不符合逻辑。引用的数据和案例不能支持结论。比如用几十年前的案例,分析最近几年的情况,站不住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看了个寂寞通篇无重点,感觉浪费时间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触目所及,只有人类的进步

                    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利用资源、创造文明能力的最高表现。人类每次科技的飞跃,都将使城市形态产生巨大的变革。技术变革在剧烈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必将重新塑造城市形态。正如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城市形态的更迭。信息化、互联网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就登峰造极,云计算、物联网、AI 又相继成了新技术的焦点,城市相应地以智慧化武装自己,是水到渠成。此外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大城市病、公共危机、环境威胁等城市治理痛点迫切需要智慧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根据联合国预测,1950~2050 年的 100 年内,全球城市化率将翻番,2050 年将有 68.4% 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而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佳解决方案。例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除了借助智能化交通系统来帮助市民大幅缩短通勤时间,政府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通过路灯上的传感器实时搜集路况与车流量信息,智能化调整交通信号,以减少骑乘人士被红灯拦下的次数,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带领城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尽管作为未来趋势,智慧城市来势汹汹,但大部分智能城市项目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项目甚至只是空有其名。为何智慧城市这把全球性的星星之火,却难以燎原?首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开发项目,智慧城市建设也逃不过投入产出的商业地产逻辑,土地、融资、建筑安装等高昂成本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韩国自 2002 年起陆续投入 4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800 亿元),计划在仁川市松岛地区建成世界首座智慧城市 —— 松岛新城,但这座城市至今未能完工,有媒体将之称为 “另一座切尔诺贝利”。而未完工的原因就是资金枯竭,无以为继。其次,错把手段当目的,陷入唯技术论的窠臼。当下,科技正在替代生活,手机像输液器,互联网供养着人群。然而,仅仅采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不管多么的优秀,都不能解决城市问题。在技术至上的思维基础上建设出的不是智慧城市,而是迷失在技术里的城市。事实上,城市与手机、平板不同,其智慧化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更涉及一系列基础设施、法规政策、社会关系、政治利益甚至大众观念的角力。短时间建造出的新技术乌托邦都是空中楼阁,要么集成一些现成技术匆匆上马,要么就只能沦为面子工程。当下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即为典型。在中国,部分职能系统是垂直延伸的,比如公安系统有自己的数据系统,卫生、税务和法院等部门也各自有系统,纵向信息或许能实现共享,但横向数据流通却有阻碍,这就造成了 “条状孤岛”;而先地方再中央的模式,则造成了 “块状孤岛”。
                    如此一来,以技术提质提效、改善民生,成为一句空谈,智慧城市似乎也沦为一场技术理想主义的狂欢。
                    在种种误区之下,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其实就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高塔,规划者在塔底讲着或将成真的故事,搬几块砖就算开工了。但实际上,即使基础设施能够一蹴而就,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伦理道德框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类社群本身完全没有准备好。要支撑智慧城市的高楼稳稳建起,需要把握四大平衡:经济上,近期投资与远期回报的平衡高科技长远来看的确能降本增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但超前技术带来超高成本,资本总是短视的,而城市发展是缓慢的,一项改变城市的技术从验证有效、示范成功到商业应用,周期比一般的产品还要漫长得多。对此,一方面可利用 PPP 模式、产业引导基金等,广泛引入社会资金;另一方面可引入市场服务,分散成本。如今一些互联网巨头已经使得城市的各个领域 —— 包括政府的一部分治理功能 —— 逐步实现智慧化,例如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智慧交通等,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如果地产商、园区运营商和城市政府需要服务,向这些智慧技术的拥有者购买一部分自己需要的服务即可,能够大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建设成本。技术上,数据利用与隐私风险的平衡过去 10 年,科技公司正从代表进步力量的形象,慢慢转变成资本主义霸权的图腾,而个人、家庭的生活信息通过物联网全方位暴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面临这样一个安全悖论:我们是否要为了人身安全而牺牲个人隐私?这就需要更完善的监管框架来监督新技术和数据的使用,将数据捕获限制在整个城市的 “最低限度”,只搜集解决现有问题所需的数据,而不伤害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机制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在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中,企业作为技术的倡导者和最直接受益者,总会更有动力去推动其落地;政府的诉求相对多元,虽然在刺激产业和就业领域与企业有着共同的诉求,但守夜人的职责要求其通过政策法规,守住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的边界;公众则最为保守和分裂,即使尝到了甜头,也很难对大的变革达成共识,毕竟所有的变革都难免会给一些人群带来阵痛。因此,在大规模的智慧城市项目中,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创新研发及公众的广泛参与,也缺一不可。
                    时间上,当下与未来的平衡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都着重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未考虑到城市的流动性。智能化固然是趋势,但城市形态不只取决于技术的包装、驱动,还取决于生态、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当前已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假设某个城市 50 年后人口大幅减少,到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这可能和当下规划的背景完全不同。因为人口变化可能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或者滞后效应,如何把这样的未来因素考虑在内,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回顾历史,城市的发展从来都是磕磕碰碰、饱受非议的。巴黎大改造前,法国的知识分子近乎诅咒般地抱怨这座城市的脏、乱、差,惨无人道的生活空间和不可理喻的贫富差距。大改造后,奥斯曼的计划实际上解决了不少当年巴黎存在的问题,并让大改造成为拿破仑三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正面政治遗产。但是大改造本身又创造了许多新的问题,抱怨依然存在,对其诅咒的程度并没有减退。城市的发展历程大抵都是这样,充满着问题,解决一部分问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智慧城市亦是如此。城市始终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造相对容易,但社会系统运行的惯性、人性和习惯的改变,起码要靠代际的周期才能切换过来。同时,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始终在人 —— 只有人们产生向往美好的动力,城市才能真正地进步和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中国经济,回顾2021年!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344 本)📚📚《中国经济 2021》📚📕 全球集体 “放水”,经济共同下探。自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避免经济急剧下坠,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纷纷实施变相的量化宽松政策,投放了大量货币。然而,所有的价格都由供求关系决定,这十余年来,在各国集体 “放水” 的驱动下,货币本身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如今还迎来了负利率时代,从政策利率为负升级到存贷利率、债券利率纷纷为负,负利率愈发深化,开始影响社会。📕 前所未有的六大过剩 —— 从商品过剩到商业过剩,从生产过剩到办公过剩,从产能过剩到分配过剩,从供给过剩到消费过剩,从货币过剩到调控过剩,从资本过剩到模式过剩 —— 正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过剩必然出清,而让范围如此广、规模如此大的市场过剩重归平衡,必然导致危机一浪接一浪地涌现。因此,2021 年,世界经济将继续探寻底部。📕 以组织创新为抓手,增强组织活力。复式时代正在到来,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国家到企业,全方位地掀起了重新组织化和组织创新的浪潮。换言之,在未来,个体将无法单独存在,而是必须在复式组织中兼容互联。📕 国与国之间勾兑,寻找均衡、探索未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上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联结和渗透程度相当深刻。在此背景下,各国彼此之间快速驶离经济下行期的最佳道路,不是一味地互相竞争与敌对,而是进行充分的勾兑与融合,寻找均衡,探索未来。📕 新冠疫情长度取决于疫苗研发和病毒变异的赛跑速度,而由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与经典自由市场经济的大萧条有本质不同,其衰退深度由经济转型速度决定。大疫情必有大变局,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这将会是两个世界 —— 新冠以前的世界与新冠之后的世界。”📕 疫情后的世界将不会是原来世界的线性演绎。未来,人类将与病毒长期共存。共存的方式可能会如科学家所言,新冠病毒逐渐演变成某种慢性疾病,经过中间宿主传播与人类的 “相互筛选”,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若要重新使地球回归平衡,需要牺牲超 1/3 的经济。显然,社会不允许经济下滑 1/3。换言之,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故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新冠疫情所开启的经济衰退深度,本质上将由经济转型的速度决定。而经济转型需要一二十年的过渡,真正平衡对地球的透支,则至少需要三四十年。📕 在全球引力与斥力的相互对冲之下,以区域互助、各类产业 “抱团取暖” 为特征的产业 “区域集群” 或将照进现实。总之,世界产业链断裂后的修复,核心在 “生态”,谁能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谁就能抓住产业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1经济中国展望

                        虽然疫情影响的底部取决于疫苗这一点相对确定,但经济转型程度与平衡地球透支二者之间的关联却是不确定的。在一定意义上,此次疫情是大自然给人类恣意破坏地球的警告,因为人类社会存在 “4 个过度”,才会导致这场疫情带来这么大的灾难:第一个是产能过剩。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一路 “开挂”,在地球村集中爆发,加之世界贸易组织(WTO)开辟了全球化时代,各国生产要素或资源禀赋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交易,在前所未有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让局部过剩被无限放大和传导,为全球性过剩埋下伏笔。第二个是金融过度。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与金融资本的过度使用和过剩流通息息相关;后危机时代,美国为加速本土市场出清,更不惜利用制造美元过剩收割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令全球经济陷入宽幅震荡。此次疫情暴发后,美国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变本加厉。第三个是市场经济发展过快。市场经济在全球化的加持下如水银泻地,虽然中国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到位,但美国进入市场经济最高阶段 —— 玩金融。由于市场经济围绕着交易运转,最后走到过剩阶段也是必然,加之市场竞争内置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给全世界带来政治经济的不平衡。第四个是地球过热。2020 年 2 月 9 日,南极气温首次超过 20℃;6 月 22 日,北极圈内更出现 38℃的高温。因为地球 “发烧”,亚马孙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数月连绵不绝;也因全球变暖,北极海冰 40 年内减少了 50%,伴随两极冻土融化,或释放出被冰封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早在 2019 年 11 月 5 日,就有 1.1 万多名科学家联合警告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做出深刻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 “数不清的人类苦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鲶鱼效应

                          十一期间读完这本《中国经济 2021》,类似有些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感觉。以前的自己不接触经济,排斥经济学,在大学期间虽然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但是那时的感觉就是很枯燥,很乏味,害怕其中的数学公式,学习的目的也是考试。这段时间突击学习了薛兆峰的经济学课、蔡钰的商业参考等等,才明白原来那是自己的痛点、短板,做为一名成年人,一味在自己的舒适区呆着,自欺欺人的排斥外部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这个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思考,不学习,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没有所谓的永远,没有所谓的不变,没有所谓的安全,只有拥抱现在,拥抱变革,拥抱不确定,这才是真正的确定,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和强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聚焦中国经济热点难点,指明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

                            一年一度,回望过往经济大势,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疫情爆发、美国脱钩、粮食危机、房价上行、经济双循环... 这几个关键词将带领 2021 年的中国经济去向何方?原以为新冠疫情只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 “遭遇战”,却没想到在全球蔓延,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最大的那只黑天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疫情有多长?衰退有多深?全球经济走向成谜。美国脱钩中国,网络将世界互联,脱钩与互联,谁将代表未来?全球集体 “放水”,世界经济下探... 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开启内外双循环政策,经济安全岛权重逐渐上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及未来发展的书!对你了解现在及未来投资很有指导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经济2021

                                受益匪浅,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已经回不去的世界

                                  新冠疫情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个教训,世界被按下都暂停键,原本以为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解决的,没想到人类低估了病毒的侵害。脱钩与互联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主旋律,全球化不可能倒退,这不利于各国的发展,但是在例如向制造业上的脱钩可能是未来各国要考虑的重点。而中国作为疫情以后的聚焦点,我们做好自己,在荆棘中前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写论文可参考之书

                                    罗列、论述的观点涉及经济、社会、城市、企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许多论述感觉似曾相识,这里只是做了一些汇总。倒是,在数据列举和整合上,这本书做得还是挺细致全面的。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观点是能打动人的。总之,写相关方面论文或者观点文章,可用关键词搜索到本书相关内文,或许能获得一些数据和观点启发和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其实真正的经济分析,需要有一些正向的影响,但是不免会平庸

                                      这三年很多人都在不断地进行一些细化的研究,我觉得都没有避开宏观风险的影响,所以最后的归因都会纠结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去,这就变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大家都看不见的房间里的大象,很多厉害的大人物,发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多也只能齐家了,非常多的年轻的好苗子折在了创业这条道路上面,时代不会拒绝任何人,而是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在拒绝我们自己。这本书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去讲述很多客观事实,对于未来的展望也只能放一些鸡汤类的乐观情绪,但是他根本没法预测到二二年这么惨烈的情况出现,天灾人祸往往是后者的力量会更加强大,这一切的一切所能震撼到我们的,真的就是信仰一次一次的出现了裂痕,当然无论如何,现在已经熬出来了,那就勇敢地继续往前走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年都做一做针对下一年的预测,虽然绝大多数都不一定准确,但预测本身很有意义:它作为思考的延长线,目的不在于指向的那个地方,而在于帮助我们看清楚思维延伸的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是,待一切尘埃落定后,我们可以再回头看看,这条辅助线是被何种现实所影响,而改变了一开始我们认为的本该的 “模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完成于2021.02.13

                                          从国际形势、经济方面、金融方面、区域城市发展、企业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 2020 进行了一个总结和对 2021 展开了分析。看到企业部分时我觉得只想打六星,但是看到最后的社会文化部分:文学艺术、粉丝经济、短视频、体验教育和留学生分析时,我把分数提高了。原因有二:一该书延续以往风格,虽然城市社会企业等欠缺点新意,但是最后部分表明做了功课,紧跟时事;二分析还是比较有理有据,略有收获。希望以后的年份,该书的系列不要越来越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