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安忆对于细节的描写,着实用心。社会的洪流中,我们始终是一个个体,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埋头做事,抬头做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茅奖得主王安忆的小说。致敬那个伟大的时代和所有敢于改变命运的人。以包邮区的一位船老大的经历为故事线,他是他人生的胜利者,与命运战斗的勇士,但同时也是在伟大时代中敢于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们中的一份子。行文流畅,结构清晰,故事情节平缓中夹带着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录了一个时代

        时代的风吹动了很多人、家庭的变化,这是一部隐隐约约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家庭变迁史,让一代人更好的回忆起所有故事的变迁,书很薄,有时候就是让故事牵动我们的回忆罢了,如果拍成电视剧估摸着大约得 25-30 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风物长宜放眼量

          故事是从七十年代江边渔村的一对青年男女认识讲起,他们就是修国妹和张建设,小说描写了渔家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故事以第三者视角讲了他们一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白手起家的故事。本来是波澜壮阔、血脉贲张的故事,但作者用白描的、平淡清冷的口气来描写,言语中时不时流露出都市人的疏离冷漠、看透人性的通透,看完只有一种感觉:无论怎样潮起潮落,风物长宜放眼量,女主人才是一家的定舱石。真是眼见他发达了,眼见他凋亡了,写到这儿戛然而止,留下一地鸡毛。作者离主人公这样的生活较远,故事不怎么生动感人,另外故事内容用力平均,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局吓人

            最后,是张建设出了工伤事故死了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革开放带来的“悲欣交集”

              01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可见,故事之重要。当一个故事成为集体想象中的共识,亦可诞生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所以,你与城市的感受往往来自于故事之中。老舍造就了北京,张爱玲造就了上海。旧北京,旧上海的市井生活就流淌于作家的笔端。在张爱怜的笔下,旧上海就在《金锁记》里,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中。一座城市拥有一二位名作家是幸事,城市与他们彼此相互成就。城市给了作家窥视星空的眼睛,作家给了城市灵魂的光芒。在海派女作家里,王安忆算是举足轻重的一位。张爱玲之后,海派女作家里最靠近张爱玲的应该就是王安忆了。2021 年,上映了由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就是由王安忆改编于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王安忆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也是一位高产作家,不同的年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1995 发表的《长恨歌》属于王安忆的封神这作,第一章整整 22 页,将近 1 万字,没有一个人物,没有一个情节,没有一个故事,只描述上海城市的风景,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相当于在人物登场之前,航拍了上海全貌。今年 8 月,出版了近 9 万字的长中篇小说《五湖四海》。02 如何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中国故事?其实是件难事。更多的文学作品限于宏观叙事,经商体裁,很少聚焦于小人物的个体命运。而真实的历史往往是小人物个体命运的缩影,他们的生死疲劳,命运起伏才是这个时代见微知著的真实面貌。而王安忆这部小说的切入点很好,选择了一对五○年代出生的水上人家,张建设与修国妹以及他们周边人的命运变迁。改革开放来临之际,年轻的张建设与修国妹相识相爱,成家立业,凭着勤劳和智慧,从二人世界到人丁兴旺、从个体经营到公司连锁,有意无意地踏准了时代的节拍,甚至在某些节点成为先行者,成为当下的 “富一代”。但与此同时,曾经的兄弟互助、夫妻同心,又在改革洪流的裹挟下,变成渐行渐远,关系微妙。每个人一方面享受着改革红利,另一方面又在迷茫失措,看不到生活赋予生命的意义……。03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她不知道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 这是一语成谶式的开头。当我读完了小说全部,回头想想,九万余字的小说就想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或者说我们经历了物质上的贫穷到富裕、人生中的辛酸与苦难,却仍然没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直白有力。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就如同一位五○年代的人无惊无险的成长,故事重点在于讲述了这对五○年代年轻人以及其他们周边人的命运变迁。从不同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在普通人身上的投影。修国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水上人家,生活在船上,初中毕业,作为女孩,在当时算得上是高学历。家有父母,她是家中老大,下有一弟,叫修国华,一妹,叫修小妹。她与张建设结婚时刚好二十岁,是贤内助,也是家中顶梁柱,有着五○年代人勤劳持家,忍辱负重的品质。张建设,修国妹的丈夫,自幼失去双亲,在亲戚帮助下成家立业。有头脑,有胆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踩准了时代的节拍,从一名个体户,一步步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他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关心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个人成长,在他的操持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他与妻子相敬如宾,感情却渐行渐远,与妻妹、与妻弟媳妇情感暧昧,经受着道德与情感的纠结。最终却因一场意外,死于非命。张跃进,张建设的亲弟弟,在哥哥的安排下去了新疆参军,一晃十几年,后在新疆提干,娶了媳妇,媳妇是部队驻地的居民,随父母当年农垦时过去的。在他升至营级时,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回老家在行署教育部门任科长。修国华,又称小弟,修国妹的弟弟,生性木讷,好学习。在姐夫与姐姐的帮助下,上了大学,后又被公派到美国留学。留学期间认识了女友袁燕,一个上海知青的女儿。在美毕业后,放弃了留美签证回国,最终回到姐夫的企业工作。他与袁燕一直保持同居关系,既不结婚,也不办酒席。修小妹,修国妹的小妹妹。性格叛逆,学习不好,高考复学两年后考中一中专。在校学习期间,因违反校规、被勒令退学。之后便杳无音讯。十多年后,才突然回来,成了单身母亲,生了一 “混血”,请姐姐代为抚养。最终也在姐夫公司谋了一差,对姐夫情有所钟,对姐姐少了敬意。舟生,张建设与修国妹的大儿子。因生于船上,取名舟生。等舟生十几岁时,张建设的企业已初具规模,家境殷实,15 岁时便去了美国留学,一直读到研究生。张建设出意外时,舟生应该还不在国内。园生,张建设与修国妹的小女儿,正常大学毕业,在本校的附中当老师。认识了同校的男友,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到了年龄就结婚,离开了家。当然,书中张建设与修国妹周围的人物还不止这些。还有袁燕,修小弟的女友,及袁燕的父母。疆生,张跃进的儿子。核桃,修小妹的私生子。还有修国妹的父母,张建设大伯的儿子李爱社等等……。一大家子,看似和睦,却又暗生间隙。张建设死之前,修国妹跟小妹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小妹说:大姐,我和你说,张建设是个人物,你不看紧,我就拿下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姐也笑着说:你试试看!小妹伸出手指点着:你说的,我就不客气了!大姐说:出水才看两脚泥,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有句话,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无论走到哪里,世上只有我和他(张建设)做夫妻!小妹有点变色,强笑着:肯定?最后大姐正言道:我再告诉你,唯有我和他做夫妻,才会有你,有小弟,有爹妈,有众人;我和他这个扣解开,就都散了。04 经历过改革开放年代的人,应该说是生逢其时,生活变得富裕,这一代人拥有了上一代人无法企及的优越感,但同时物质上的满足,又衍生了新的矛盾,每个人奔向五湖四海,原先以亲情维系的家庭变得淡漠。正如修国妹所说的: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决定幸福的最大因素是情谊,是情感上的满足。物质生活与幸福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类似于经济学上讲的 “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当生活在贫困线上,物质上的满足的确可以带来幸福。但当人们满足了 “食物和居所” 等基本需求之后,便会产生更高形态的内心需求,比如尊敬和身份,公平、自我掌控感、社会尊重等,这些其实跟物质生活的关系就不是特别紧密。而情谊主要由广度和深度两个重要维度构成。在广度上,体现在与父母、亲戚、兄弟姐妹、邻居、朋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相互走动的频次上。在深度上,体现在家庭、朋友关系的热情和亲密程度。而物质至上的生活往往与情谊背道而驰,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追求,逐渐破坏和淡化了家庭、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导致情谊的品质下降及幸福感的流失。相反,婚姻稳固、家庭融洽、邻里和睦、朋友交心才是我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而修国妹的感慨正是在生活富裕之后,家庭成员之间不再融洽,朋友之间也很少交心,她用自己一生的精力所想维系的幸福感,却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流失,她无能为力,也无法抗拒。就像王安忆硬生生地把小说结束在张建设之死上,而且似乎是毫无征兆的死,留下的太多空白,由读者去想像。05 我记得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被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这群星闪耀的时刻 —— 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如果把改革开放四十几年当成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是之前漫长岁月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性时刻表现出来的,他必然散射着光辉,普照了暂时的黑夜。但这一时刻,必然有人沐浴了光辉,但也有人只是暂时回避了黑暗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小说通过修国妹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张建设修国妹通过个人努力,顺应时代潮流,成为 "富一代" 的故事。从二人世界发展到人丁兴旺,开枝散叶,公司连锁。不可避免的,大潮冲刷之后泥沙俱下,家里每个成员都与世界发生不同的关联,彼此之间关系也微妙起来。在这里,王安忆很克制,只是几句隐约的对话和修国妹独处时的几次心里描写:“这家里每个人都比她知道的多,只不和她说,她也不问,知道多有什么益处呢?” 小说文字简洁恬淡,没有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惊心动魄,只是在细细碎碎的日常里,写尽了广阔的历史变革,写尽了又温情又隔阂的人间故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