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看国宝文物,学历史,品悟人生
本书 1-4 卷,是根据马未都 2018 年音频版和 2019 年视频版的《国宝 100》整理的文字稿,通过 100 件国宝文物,讲历史,欣赏文物的同时,品悟人生,本书是中国历史文物的扫盲必读。我小马先生 7 岁,也经历过从破四旧到全民收藏热,潘家园就在我家门口。穷的时候,想的是财富而不是文化,去故宫去 “珍宝馆” 看的都是金银宝石,玉器玛瑙。再之后的各种 “鉴宝” 热,大家对文物的认识还是具体的物件的工艺材质上,但古代再珍贵的文物从工艺和材料上,现代工艺品更精美,现代的一只 “华为” 手表在工艺上已经全面碾压古代饰物了。但文物的珍贵在于携带的文化和历史的信息,无论是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是南宋的文书,宋拓的碑帖(“淳化阁帖”),最珍贵的是携带的信息。同样的,现代的财富最终会以数据和信息为珍贵的财富。社会对文物的收藏,也从财富的追逐,发展到对文化的探寻,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我去过多次,他本人正确的职业是《青年文学》的编辑,自身的追求还是做个文化人,那本《背影》和年初的《壬寅寒冬祭》(观复猫公号),都写的情真意切,文笔厚重。马先生 100 个文物故事,也在全面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同时,也是一部近代文物收藏史,早期的考古也从单独文物的收集,进步到现在三星堆,二里沟整体发崛,文物回到原来的出土点,周围的一切都是文物的一部分,因为都表露着过往的信息,对文物的态度也从拥有把玩,进步到抚今追昔,通过器物让我们穿越时空,神游天外,旁观人类社会的演进。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戏言中一定含有道理还是通过 @吴于勤朋友的读书笔记,才知道在得到电子书库中已经有了。这个《国宝 100》的视频版,我跟我儿子基本上是二刷没落下。超喜欢马老师在每辑开头,拍那一下惊堂木的画面。这动作还真的是有讲究的,要高举徐拍,平整触桌,方能拍出略显清亮的浑厚声音,没练还真是不行。扯回正题,这本书就是优酷视频版的精编版。既使是没看过视频,单独看书都很精采了,姜果然还是老的辣。马老对于中国文物的知识储备真的是太渊博了。由文物为引,反推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言之有物又不生硬呆板。书中许多的生辟字,在书中也有附上拼音。这点对于读者来说相当友好,不用一直查字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时间的长河点缀献之的很多法帖我们都如雷贯耳,《玉版十三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才有 “帖临大令十三行” 的说法。为什么是 “十三行” 呢?因为王献之的《洛神赋》是麻笺纸写的,到了唐代,已经破烂、散失了。北宋时的藏处也不清楚,南宋时流入杭州,入藏宋高宗内府。当时仅存前九行,由米友仁题跋,后来流入南宋权相贾似道之手。贾似道另外又购得后四行,与内府所藏的前九行连为一卷,共计十三行。贾似道唯恐神迹再度失散,就命工匠将其刻于不到一方尺、似碧玉而非碧玉的一块石板之上。因选石精细、色如碧玉,故称《玉版十三行》(图 6)。但经宋元战乱,原石不知去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涨知识、涨见识五一节期间,外面人山人海,网络上高速堵车、景区涨价、报复性消费的消息让人看到心惊胆跳。但是我却在《得到》上领略了文物百件,听马老师娓娓道来,这个文物什么年代?有什么说法?目前在哪?怎么一步一步在当今的展馆。每一件物件均是一个传奇,上面均有太多的故事,这些物件有的几经易手,有的流失海外,有的误打误撞等等。这些物件上流淌的是历史,是记忆,是有关民族的传承。有时候真是感觉,虽然我们的物质目前是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对于,当然是普通人对于精神的上进和文化的传承似乎就远远落后于对于物质的欲望。看看一件件物件上精美的纹饰、泛着光泽的釉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是进行了一场时空旅行,它们从历史的长廊中跳出,徐徐走来,诉说着它身上的故事,它固有的爱恨情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玉版十三行》原石长 29.5 厘米,宽 27 厘米,厚 1.2 厘米,石质细润,为青黑色河南石,内容为曹植《洛神赋》从 “嬉” 字到 “飞” 字,共计 250 余字、13 行。这是长期以来公认最好、最接近真迹的一个重要版本,是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被誉为 “小楷极则”。笔画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自东晋王献之书《洛神赋》到南宋贾似道集残卷刻石有八九百年的时间,自贾似道集残卷刻石到首博入藏《玉版十三行》有七八百年的时间,一千六百年来,《玉版十三行》呈现的不只是曲折的故事,它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平易近人的文物故事这哪里是文物介绍书?这分明是个故事集!马老师这套书,用亲切易懂的口语,讲着一个个古代的故事、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让人想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之后,却又能收获不少文物专业知识,既能丰富自己,又能跟别人吹嘘,倍儿有面子。毕竟国人好古尚古。比如,我认识了三斋大盗 —— 卢芹斋 湖州人 鲁迅的同代人。把中国第一浮雕,昭陵六骏中的 “飒露紫” 和 ““拳毛騧” 卖到国外。曾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家的仆人。在巴黎建造了著名的 “巴黎红楼”,后成为巴黎文化遗产。戴润斋 无锡人 曾收藏过清乾隆 “万寿连延” 大吉葫芦瓶,此瓶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以及清乾隆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四季花卉图纸捶瓶,此瓶 2010 年以 1.4 亿港元成交。抗希斋 苏州人 主人仇焱之,地摊 1000 捡漏鸡缸杯,拍卖了 2.8 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