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这一生,怎“诗酒趁年华”五字道尽?

    苏轼,字 “子瞻”,其名来自于其父苏洵所作《名二子说》一文,“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这段话表达了苏轼名字的深意:轼虽然看似无用,但却是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这一生,一波三折,却不失灿烂辉煌。十九岁,娶一生挚爱王弗为妻;二十二岁,考中进士,拜师欧阳修;二十六岁,中制科第三等;三十三岁,再婚,续娶王闰之;三十五岁,不满王安石变法,与之敌对;三十六岁,被外放为杭州通判,于第二年到任杭州,疏通钱塘六井;三十九岁,杭州任满,移知密州;四十二岁,到任徐州,抗击洪灾;四十四岁,徐州任满,移知湖州,七月,乌台诗案发;四十五岁,被贬黄州,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四十六岁,开辟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四十九岁,量移汝州,游庐山,访苏辙,见王安石;五十岁,宋哲宗登基,复官朝奉郎,知登州,再以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召回汴京;五十二岁,兼任侍读,为帝王师;五十三岁,任进士考试主考;五十四岁,除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于第二年治西湖,建苏堤;五十六岁,因陷诗案,又出为颍州太守;五十七岁,移知扬州,后回京担任兵部尚书;五十八岁,夫人王闰之去世,出任定州太守;五十九岁,贬谪英州,途中又改惠州;六十一岁,侍妾王朝云去世;六十二岁,再贬儋州;六十五岁,遇赦北返,量移廉州、永州,直至任便居住;六十六岁,回归中原,于常州病逝。苏轼的轨迹:蜀州 - 汴京 - 杭州 - 密州 - 徐州 - 湖州 - 黄州 - 汝州 - 登州 - 汴京 - 杭州 - 汴京 - 颍州 - 扬州 - 汴京 - 定州 - 惠州 - 儋州 - 廉州 - 永州 - 常州如何评价东坡先生这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人就要:诗酒趁年华

      人生所有的追求,就好像这首《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本书用第三视角简要讲述了苏轼的生平,后面又从与苏轼同时代的其他人视角,去讲述了和苏轼相关的那些小故事。就好像对苏轼做了一个 360 度环评,对苏轼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 “苏东坡” 当成了遮风挡雨的壳,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属于 “苏轼” 的天真。这根本不是什么打不死的小强,也不是什么没心没肺的乐天派,而是在走投无路中选择忍住眼泪,抬头看一看蓝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豁达才能通达,乐趣才能乐活

          苏轼的一生是我崇拜的一生,才华横溢,爱民如子,爱开玩笑,精致生活,不管世事如何多变,心中永远都有希望,这是正能量的一生,真精彩的一生!心生欢喜,向往追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客观评东坡

            年轻的作家以更客观的视角来解读苏轼一生的经历,不偏重其文学成就,也不过分探讨其政治生涯,这样的方式反而可以让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之后,可以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翻阅其他关于东坡的书籍。同时以简练的手法检索描述了对其影响羁绊最深的几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苏轼的书很多,这一本简明扼要。章敦那一段角度比较新颖,让他更立体也更能让人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真实

                多角度刻画人物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