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这是阅读绫辻行人馆系列的第二本。读之前特意看了一眼书评,居然只有五十多分。没及格啊。一百七十多人投票,觉得一般的人好多啊。我倒是真的有点好奇,是诡计或者谜题设计的不好吗?怎么评分这么低呢?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阅读,我倒是没有点开看评论,我对中国吃瓜群众的留言素质没啥信心,怕挺好的心情被破坏掉了。作为 2013 年开始逼着自己写软文的我来说,在读一篇自己刚兴趣的文章或者书籍时,我比大多数普通读者还多一个维度。我会下意识的关注,他书籍整体结构的安排,以及如何开场,如何推进,如何收尾。而作为纯脑力有些的本格推理类书籍来说,更是需要仔细留意这些编写细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水车馆事件》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先说侦探的出场。我个人最喜欢看的就是某一位侦探的系列探案故事。所以如果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彼此之间有联系,那就太合我胃口了。而绫辻行人的这个馆系列,目前不单是侦探是同一个人,还有了一位已故的建筑设计师的建筑作品做联系,时间线也有明显的衔接,这个感觉就老爽了。其次是推理小说中对嫌疑人的猜测。其实这个是有一个思维惯性的,尤其是本格推理类的小说。越不可能犯罪的那个,越有可能是真凶。这本书的设定也是。所以,等我读完全书去看评论区的留言时,有个朋友的留言就说,这本书的真凶也太好猜了。我不否认他说的对。但是,我们是按照读推理小说的思维惯性,猜到了凶手是谁。可我们真的能还原出整个凶手犯案过程吗?真的能自圆其说吗?其实这些年来,瞎猜的我见得多了,能逻辑自洽的没几个。最后,就是绫辻行人说故事的方法。上一本《十角馆事件》是空间双线,而这一本则是时间双线。时隔一年,两条线逐渐推进到一上来的时间点上。中间在 1985 和 1986 两个年头间来回切换。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描写。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逻辑点就在前一年那个从楼上掉落的女佣的死。分析清楚这个女佣为什么死,才能想明白整个诡计。一本推理小说写得好不好,打不打人,吸不吸引你,其实取决于你的投入度。你越是投入,获得的感官享受就越好,体验感就越佳。捏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初中时读的那些推理小说印象最为深刻。反而是新读的这些,总觉得差点意思。这一方面原因却是你对社会的了解经验增加了。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没有那么投入了。试着恢复成孩童的心态去读书吧。不为别的,就为了增加自己阅读的乐趣,都值得你尝试一下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直接把答案 / 题眼都放在开头,替身 + 消失 = 碎尸,作者特地在后面揭秘前,再闪回到碎尸现场,既是提醒 ,又是补齐情况,也是一种作者的【挑战】。结构上双线时间叙事,浅层的还有多年前车祸那个,算是整个事件的因,放在现在不算新鲜,不过在几十年前还是直呼精彩。非常感谢作者没这么多人物 / 人名,不然来回切换,脑壳子疼。一遇到伤残 / 戴面具的,基本可以 get 到,必须会有【替身】诡计。凶手是第一视角的,我这个想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现在主流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但凡遇到了第一人称,多半也是凶手。但放在几十年前还是很有特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次的关于整体布局联系较小,只是借助了 “馆系列” 的名头写了个普通案件,与绫辻行人常见的其他作品,即以馆作为机械诡计舞台发展剧情的作品不同。利用双视角的叙述,刚好卡住了读者的视野盲区,叙诡就可以设计出来了,很巧妙。对于无头诡计,其实从开局就容易让读者怀疑,因为不管是谁替代谁,总人数是一致的。直到最后一幕才使得人数平衡,读者的劲头都用完了,倒显得作品整体失衡。盲目的爱意让人神志不清犯下重罪,我只觉得这是情感纠缠,而非爱意。爱是能使双方变好的东西,而非互相裹挟的情感、彼此施压的承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