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现实比小说还要精彩

    很有名的作家,很有名的书。在疫情的 2020 年拿出来读有另一番味道。但老实讲,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因为作家的名气才有人读吧。想到当年看《卡桑德拉大桥》的震撼,对现代的人已经见多识广了,听书就好,原著如今读起来波澜不惊。不能说写的不好,但确实读起来一般。在没有影视的年代,精彩的小说如同现在的美剧,带给人民娱乐,到现在剧集都没时间看了,小说就更没时间了,非虚构文学如纪录片开始占领市场,书的主题内容还是不错,现实的残酷,个人只有选择抗争,大众会选择遗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鼠疫博弈,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见识比才干更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疼痛转移法

        只有在和平的年代里,个人的生活才会显得重要。而在加缪的小说《鼠疫》中,身处瘟疫漩涡的人们却无暇顾及琐碎的生活,因为更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正笼罩着他们。加缪,这位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作家,其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尽管他与萨特曾有过一段亲密的交往,但两人最终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我对萨特了解不多,但对加缪的作品却情有独钟。两年前,我读过他的《西西弗斯的幸福》,书中的主人公西西弗斯被命运判处不断将石头滚上山,但每次接近山顶时,石头又会滚回山脚。尽管处境艰难,加缪却认为西西弗斯可能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因为他明白生活无法变得更糟,也无法改善,因此他选择通过精神上的反抗和感悟来赋予生活意义。加缪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既然生活本身是荒谬的,那么一切理想和追求都失去了意义,美好和高尚也同样如此。因为没有永恒,我们无需为将来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站在荒谬生活的起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有意义地经历它,不是期待生活变得更好,而是努力生活得更丰富。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加缪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与萨特所主张的 “他人即地狱”、极力追求个人幸福不同,加缪从对生活的悲观否定出发,最终却走向了积极乐观的生活姿态。哲学家的小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辨,加缪的作品也不例外。在《鼠疫》这部寓言般的小说中,鼠疫象征着荒谬的生活,而里厄医生、朗贝尔、塔鲁、科塔尔、格朗等人则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们面对荒谬的处境,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而这些选择最终凸显了加缪的人道主义信念。里厄医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加缪的化身,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这场灾难,但在行动上却展现出了牺牲精神。他关心公众健康,为之日夜操劳。尽管书中提到这份记录只是一份证词,为罪行作证,但里厄医生始终站在受害者一边,希望与大家共同面对苦难,共同坚守爱的信念。这体现了加缪在荒谬面前选择反抗,并致力于拯救大多数人的苦难的人道主义精神。朗贝尔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最初只想逃离瘟疫之城,追求个人幸福。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经历了思想斗争并最终选择留下来面对鼠疫。他意识到灾难一旦降临,就不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集体的遭遇。因此,他加入志愿卫生防疫组织,共同抗击鼠疫。鼠疫结束后,朗贝尔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急于追求过去的幸福,而是开始适应生活的转折和思想的转折。通过《鼠疫》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加缪对荒谬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他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和转变,向我们展示了在荒谬面前如何积极面对生活、寻找意义和价值。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疫情真的结束了?不,是和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了

          这本书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有关注,也知道这本书写的很惨,尤其是在当时条件有限,重症死亡的病人就被拿去焚烧了。于是一直断断续续看这本书也一直没敢看完,就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感觉按照现在的医疗水平肯定轻松就可以走出来了。结果没想到就一直到现在了,最近的全放开感觉这疫情好像结束了,跟病毒可以再见了,于是就想着也该跟这本书再见了。看前面的章节脑海里是不是出现这几年经历过的一些画面,尤其是每天新闻里出现的数字,感觉很怕的。直到最后都放开了,书里也有很多不适应在当下也印证了,当然最主要的那就是和病毒成为朋友了,病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想想当下的政策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要跟病毒一起了。这就像交朋友,最开始朋友刚来的时候,我们对他不了解,而这个朋友还是太主动,说了很多信息,可能就不适应想远离他。但没想到每次远离之后他稍微休息下还会再来,继续说信息,结果我们还想远离他。最后折腾几次之后,我们也真正理解他说的信息了,也愿意和他交朋友了,病毒和我们就是这样的了。用这本书最后一段话改编下:“翻阅医书查阅资料便可知道,新冠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携带这种病毒的载体能在家具和内衣被褥中休眠几十年,在房间、地窖、箱子、手帕或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变异的它会出来再次唤醒更多同类,然后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 当然书也一样,看似读完了,但相信书的思想在脑海里存着,而且也可以随时回头再翻阅,我们也就跟好书交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理原本的面目

            这部《鼠疫》,通常论来,是象征小说,哲理小说。不过,作者在文中界定得更为具体:“这部纪事体小说”,他还强调指出,采用 “历史学家的笔法”。生怕读者误解似的,叙述者(最后里厄承认是他本人,作者的替身)特意说明了这一点。不妨引用原话,让其像路标一样立在这里,指引我们阅读:由塔鲁倡导而组建起来的卫生防疫队,应给以充分客观的评价。这也就是为什么,叙述者不会高歌称颂人的意愿和英雄主义,适当地重视英雄主义也就够了。但是,他还继续以历史学家的笔法,记述当时鼠疫肆虐,给我们所有同胞造成怎样破碎而又苛求的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疫情期间必读

              疫情期间读《鼠疫》读出了一种温暖和幸福,即使这种美好像人生一样转瞬即逝。另外,医生面对病人的死亡确实表现得冷漠了些,但他从来不是局外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球上的黑暗森林

                加缪的代表作。
                在中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让人闻之色变的艾滋、非典、伤寒、猩红热、狂犬病、疟疾等,都属于乙类传染病。
                而甲类传染病一直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
                鼠疫是后来人们知道了病原体被黑老鼠携带才起的名字,它在当时有个更可怕的名字:黑死病。
                人类自称为是这个星球的主人,这个论断实在是太可悲。细菌和病毒什么时候来,又为什么走,下一次何时会卷土重来,没人知道。我们还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仅仅是因为它们允许。
                加缪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叫奥兰的城市,爆发了可怕的鼠疫。书中用非常详实的笔法,从一开始人们的惊恐,到后来的麻木,再到直面鼠疫的人性之光。
                当然,所有的恐惧、麻木和勇气,都是事后人类的自我陈述,病菌只是简单的生存,人们连怎么赢的都不知道。
                这才是地球上的「黑暗森林」法则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疫情期间收藏的书,断断续续今天看完。有三个感受:1、过去三年我们经历的,从社会现象到人物情感,有很大一部分在这本加缪的象征性小说中都有描述到。如此高的雷同,让我不禁感慨,人性可能从古至今从未变化。2、世间不确定性太多,也有很多猝不及防的恶。要具备抵御风险和意外的能力以及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无畏精神。3、国泰民安难能可贵,珍惜幸福生活,珍惜身边真心爱护自己的家人朋友伴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穹顶之下

                      在穹顶消失的许多年后,在村头的空地上,我又想起了当年伏尔加里的泡泡糖和脑袋上泛着白烟的唐吉。穹顶合拢的那天,是唐吉告诉我的,他因为绕着穹顶跑了一圈,摘下帽子的脑袋瞬间热气腾腾,泛着白烟。我觉得我应该尊重他,便没把穹顶已经合拢很多年的事实告诉他。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二牛家的小卖店只剩下三个我已经买不起的大大泡泡糖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唐吉昨天说的是对的。因为我前天还看到过二牛老舅那台锃亮的伏尔加和一后备箱的泡泡糖。我用手指快速的撕掉粘在鼻子上的泡泡糖时,不是因为怕泡泡糖会直接冻成冰而影响口感,而是我不想让面对墙角打冷颤的唐吉看到二牛的那双靰鞡鞋穿在我的脚上。村长被捋了也是唐吉告诉我的,我问他为什么,他没说,只一个劲的帮二牛老舅的伏尔加车上装泡泡糖,其实我知道,他其实不喜欢吃泡泡糖,尤其是大大牌的。在泡泡糖只剩一个的时候,唐吉硬拽着我来到村头的空地上,我俩蹲在地上,把手掏进对向的袖口中,用两个袖口的连接处擦了擦鼻涕,昂起头仰望着穹顶的那一侧。那群人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这种队形我好像见过,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二牛老舅的伏尔加就停在我们身边,虽然没有那天亮,但我好像看到了一车的泡泡糖,好像要溢出来一样。穹顶下的阳光太刺眼,或许我看错了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鼠疫》

                        《鼠疫》虚构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发生了一场鼠疫,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民众从狐疑到恐慌再到反抗。加缪描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中心人物的抗疫小团队,他们中有平凡渺小的公务员格朗,有想做个圣人的年轻人塔鲁,有起初打算逃出奥兰但最后留下来帮忙的记者朗贝尔,有信仰不同但一起战斗的神甫帕纳卢。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加缪严重普通但可贵的品质:包容心、同理心、助人心,还有对本职工作的初心。加缪借鼠疫这种疾病寓意了人世间的恶,而面对各种恶,他已经通过抗疫小团队的举动给出了答案:反抗。不是英雄主义的那种夸夸其谈的反抗,只要每个人遵循良心,做好应尽的义务,那么,无论是瘟病还是其他形式的灾祸都会退却的。本书核心内容:《鼠疫》和《戒严》以及《反抗者》构成了 “反抗系列 “,这是加缪在完成了” 荒诞系列 “之后另开的一个系列,标志着这位法国作家思想上的某些转变。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对于 “团结” 和 “参与”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鼠疫》讲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中,一群普通人面对瘟病,本着最质朴的救死扶伤的动机,团结起来对抗疾病。如果说加缪在《局外人》中细致地描绘了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荒诞性,那么他在《鼠疫》中正试图给困顿在荒诞中的人们找到出路和些许的希望。第一,《鼠疫》是加缪的重要作品,因为它标志着加缪思想的变化:从认识到人类生存处境的荒诞,到奋起反抗荒诞,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对于 “团结” 和 “参与” 有了不同的思考。第二,加缪的 “鼠疫” 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流行病;二战和纳粹;再形而上的话,鼠疫隐喻了人类的恶。第三,加缪关于荒诞的表述是:没有宗教信仰、孤独感、无意义感,从而陷入虚无主义。第四,加缪提出,要反抗荒诞,做个西西弗。要拒绝被动赋予我们的命运,要清醒地认识到现状,不再寄希望于假设的神明,要立刻行动起来,要团结起众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章读着太让人窒息了

                          文章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法国城市奥兰的流行病鼠疫,全文从一个医者的视角,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当疾病在整个城市肆无忌惮的蔓延时,人们所面临的悲惨生活,以及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如何反抗、如何抵御这无情的瘟疫。文中花了不少笔墨描写感染鼠疫病人在面对痛苦时的身体变好、表情变化的细节描写,例如对预审法官儿子、自己朋友感染后的描写,读着都让人非常难受,让人喘不过气来。深刻的体会到了,在灾难来临时,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啊,鼠疫在这座城市肆虐,可大家都束手无策,只能听由命运的摆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们不是闪闪发光的英雄,只是一群普通人

                            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以及如何死亡。也就是说,大家都感到百无聊赖,又得尽量习以为常。男人和女人要么在所谓的做爱的行为中,快速的相互餍足,要么在婚约中长相厮守,这两种极端之间往往找不到折中。这也算不上独特,在奥兰如同在别处一样,大家都没有时间,缺少思考,不得不相爱而又浑然不觉在奥兰,气候这么极端,生意这么繁忙,景观这么乏味,傍晚时分消失的这么快,而寻欢作乐又是这种水平,这一切都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生了病,就陷入了孤独。再想一想一个要死的人,简直就是掉进陷阱。正是从这一刻起,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思考,便开始大行其道问题:怎样才能避免浪费时间呢?答案:在时间的长河中体验人若是不总为个人着想,那么就会发觉,原来愚蠢是常态我们的同胞们罪过也并不比别人大,只不过他们忘记了应当谦虚,还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这就意味着灾难不可能发生,他们继续经营,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怎么能想到鼠疫要毁掉他们的前程,打断他们的出行和辩论呢?他们自以为自主自由,殊不知只要还有灾难,就永远不可能自主自由。靠正当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又有可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问心无愧。这种前景足令他心仪神往。如果说当初他接受了推荐给他的这份工作,那也是有拿得出手的理由的,可以说是忠于一种理想。事实上,我们要忍受着双重的苦痛,首先是我们内心的痛苦,然后就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在外的儿子妻子或情人的离愁别恨我们遭受的这场无妄之灾袭击全城,后果十分严重,不仅给我们带来一种不公正的,本可以令我们愤慨的痛苦,而且怂恿我们自寻烦恼,从而又使我们甘心接受痛苦,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并把水搅浑,这正是瘟疫肆虐的一种方式人有时会长期忍受痛苦而不觉得他们害怕归害怕,但是并不绝望:时候还没有到,他们不该把鼠疫视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忘记鼠疫之前他们所能过的日子,总而言之,他们还在期盼他们一旦明白这场灾难很严重,便想起了寻欢作乐,于是白天满面的愁容,到了尘土飞扬的灼热黄昏,就化为失控的冲动和张狂的放荡,这种狂热席卷了全城市民过分抬高义举,最终会间接地大力颂扬罪恶。因为这会让人猜想,义举十分罕见,才显得如此可贵。而邪恶与冷漠则是人的行为更常见的动力。将一种看法,叙述者不能苟同。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来自愚昧无知,善意如不明智,就可能跟邪恶造成同样的伤害。人性中善的成分还是多余恶的成分,但事实上问题并不在这里。人无知只有程度之分,这就是所谓的美德与恶性了。最可恨的恶行就是愚昧无知的行为,自以为无所不知,因而自负权利杀人。杀人凶手的心灵是蒙昧的,而没有真知灼见,不能明察秋毫,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我已经厌倦了为理念而死的人,我不相信英雄主义,知道那很容易做到,也了解死了很多人。我所感兴趣的是,人要为自己所爱而活着而死去个人命运已不复存在,唯有一段集体的历史,即鼠疫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骨肉分离和放逐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恐惧和反抗鼠疫流行的那些可怕的日子,在经历者的记忆中,不像大火那样壮观而又残酷,倒向无休无止地来回践踏,所经之处一切都被碾的粉碎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才算步入了鼠疫的法则,而这种法则越是平庸就越有效力。我们中间再也没有人满怀豪情壮志了,所有人的感受都十分单调。因为在大灾期间,盼望集体受难结束完全是正常的,而实际上这也是人心所想所愿。不过,这种愿望讲出来,已没有了初期那种火辣或尖刻的情绪,只有我们还清楚的那几点可怜巴巴的理由。头几个星期所表现的那种激愤,已被一种沮丧的情绪所取代,而这种沮丧情绪,认作听天由命恐怕有误,但也不失为一种暂时的默认。我们的同胞已经随和顺从了,可以说已经适应了,只因不如此,也别无他法。自不待言,他们的不幸和痛苦还有自己的态度,但是感觉不到锥心泣血之痛了。这恰恰就是不幸:安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从前,相分离的人算不上真的不幸,他们的痛苦中还有一点灵光。而现在这种灵光也已然熄灭了。现在无论在街头巷尾,在咖啡馆,还是朋友家中,看他们呆呆地心不在焉的样子,看他们眼中那种百无聊赖的神色,就会明白正是借助于他们,整座城市就堪称一座候车大厅了。他们没了记忆,也没了希望,就立足于当下了。鼠疫剥夺了所有人爱的能力,甚至剥夺了友爱的能力。因为,爱要求一点未来,而我们只剩下一些当下的瞬间了。全城尽是醒着的睡眠者,他们难得有真正逃脱自己命运的时刻。他们冷漠,躁动不安,跟全城协调一致。他们丧失了批评意识的表象,同时却获取了冷静的表象。他们已经丧失了爱情的自私性以及从中获取的益处。至少是现在,形势已明朗,这场灾难殃及所有人。我们所有人,在城门口想起的啪啪枪声中,在印戳一下下敲出我们生死的节奏中,在一场大火和一张张卡片中,在恐怖和行政手续中,我们都注定死得颜面尽失。但是登记在册,在滚滚的浓烟和救护车悠缓的铃声中,我们都啃着同样流放的面包,都无意识的等待着同样忧心惨切的相聚和安宁。固然,我们的爱始终还在,但是派不上用场,成为负担,死沉死沉的附在我们身上,如同罪恶和刑罚那样的不毛之地,完全化为一种毫无前景的耐性,一种执拗的等待。疲惫逐渐侵袭所有继续跟瘟疫进行斗争的人,最危险的后果并不在于漠视外界发生的事件以及别人情绪的变化,而在于自己疏忽松懈,放任自流了毫无疑问,一个人应该为受害者进行斗争,可是除了斗争什么也不爱了,那么他斗争有什么用呢?只有一种事变了,就是时间的概念:他们流亡在外这么多月,总想催促时间快些流逝,在列车上已经望得见我们城市的时刻,他们越发热切的希望时间加速再加速。然而火车一旦开始刹车,在停稳之前,他们反而又期盼时间慢下来,干脆停止不动才好。快乐成为滚烫的美食,不能细细品味死亡降临都没有真正实现的平等,解脱灾难的欢乐却做到了这世上如果还有一样东西,人总是渴望,有时也能获得的话,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但凡有人追求超越人的,连他的本人都想象不出来的什么东西,那就根本没有答案苦乐全有,才算得上一个世界人始终是老样子,不过这正是他们的力量和无辜所在书籍不仅仅散播遗忘和消遣。我执意的沉默,这种朦胧巨大的痛苦,这怪诞的世界,我家人的高尚情操,他们的穷困,最后还有我的秘密,原来这一切都可以讲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疫情下关于人性和思想的讨论

                              【6 级 176k】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纯文学的著作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躺在坎昆的沙滩上晒太阳,那天下午一口气就看了四个多小时,足以见得加缪文笔的功力。原本我是抱着读《大流感》一样的期待看这本书的,但是看过几页之后发现它的作者应该更倾向于一位散文作家,而不是一名严谨的医生或者科学从业者。于是我翻看了一些书评,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作者加缪的故事,才有动力继续读下去。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事件大概发生在 1960 年代的法属海外殖民地 —— 阿尔及利亚。相传这本书提到的地中海南岸小城奥兰真的存在,但是我至今也没有在地图上找到它。鼠疫开始于那年的 4 月,持续了 10 个月。成书是以当地有名的医生里厄大夫为主视角,夹杂着记者朗贝尔和暂居客塔鲁的一些笔记,描写了这 10 个月里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去理解通缉犯科塔尔如何在这个非常时期短暂地做了个好人,而在疫情逐渐结束的时候变得癫狂。我会去感叹一个不成器的公务员格朗如何小心翼翼维护着自己对爱人小小的幻想,在与鼠疫搏斗的时候献祭了这幻想而活了下来。我会去感慨神父纳帕卢与里厄大夫关于神与医学的深邃的交谈,感激于他在疫情中给人民带来精神食粮的高尚行为。我会去惋惜得力助手塔鲁悲惨的身世和倒在黎明前的黑暗的不幸。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官的儿子与鼠疫搏斗的过程,作者无情的笔法述说着鼠疫如何凶残地折磨这个可怜的孩子,而孩子又是如何拼尽全力与病魔做最后的抗争。总之加缪笔下的鼠疫并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可怕的疫情,它可以指代很多:可以是战争、自然灾害、甚至是人祸。而他笔下的奥兰小城,则可以反应这些天灾人祸下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相比于《大瘟疫》,他关注更多的是人性和思想,而不是疫苗和病毒,更多的是人民的抗争和纠结,而不是生死的无情和遗憾。在现在这个疫情不见终点的时代,这是一本不错的精神食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说也很写实

                                加缪的这本书,看着看着就会觉得这写的不就是我们这 3 年以来的生活吗?从刚开始疫情刚刚出现时,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到后来开始不断摸索研究控制方式,随着疫情持续一段后,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后,人性的美好与邪恶,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能现实生活中要比书中还要丰富多彩,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寻到生活的影子。记得刚爆发那段时间,有效控制后可以基本正常出行了,心里会有心里有欣喜也有抱怨,为什么不等疫情完全结束再放开,多危险啊,转眼间 3 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跟疫情不断博弈中前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与社会中没有完美无缺,更没有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中不断前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难与不如意。不管未来会怎么,期间的经历与经验都会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凝墨重彩的一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荒诞世界中,平凡而又伟大的个人,人总要为自己,为世界做出点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疫情当下,细读《鼠疫》

                                    《鼠疫》以客观细致全面的方式,表达了对人们追求幸福欲求的各种姿势的算不上赞颂的赞颂,也有少量批判,以批判卡塔尔在鼠疫流行期间赞同鼠疫的行为为代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诞的处境下人类该如何负起责任

                                      身为至今以来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阿尔贝・加缪可谓是风云人物。他的周围聚集了众多优秀的思想家,并和法国人 “精神教父” 一般的萨特有过一段传奇相交,更重要的是,他凭其出色的创作、深刻严肃的思想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生存现状真诚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 —— 以自身实力推动了法国存在主义流派的极大发展,还对本国乃至世界无数读者的精神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力,被尊为 “欧洲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鼠疫》是阿尔贝・加缪小说中最阳光、最鼓舞人心的一部,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曾有人评论说:“加缪一扫以往作品中的悲观气氛,在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一个正视现实、不畏艰难、忘我献身、以实际行动与恶势力抗争的存在主义的英雄,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
                                      《鼠疫》发表于 1947 年,描写的是在阿尔及利亚海滨小城奥兰发生了鼠疫,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的岛内居民不畏艰险,与疾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鼠疫退却了,然而尽管喧天的锣鼓冲淡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可是奥兰人永远不会忘记鼠疫曾带给他们的梦魇。作品中,加缪不惜大量笔墨描写了奥兰人饱受的离别与死亡之苦。 当鼠疫爆发、死亡的恐惧笼罩着奥兰城时,小城被迫封锁与世隔绝,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在极端孤单的情况下,终于没有人再指望邻居来帮助自己,每个人都是心事重重地独处一隅。他们处于一种被宿命牢牢操控无法动弹的境遇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坐以待毙,生存在对过去的追忆当中,而对于现在甚至将来都看不到希望,成为被遗弃的对象。这种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所共同面临的尴尬。 在这种状态下,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沉默的、不公正的、残酷的上帝。沉默的上帝不理睬人们痛苦的呼喊,不体谅人们殷切的期盼,漠视人们所遭遇的痛苦,任凭人们挣扎于劫难。
                                      加缪用讽刺的手法对上帝的存在提出质疑,他认为,假使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那么面对鼠疫,他会挺身而出。可是,面对肆虐的疫情,上帝没有出现,反而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人自己拯救了自己,因此人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是自己的上帝。 在鼠疫盛行的年代,除去孤独与囚禁,最恐怖的是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死刑,幸免不了。没有人可以控制或者哪怕是预知自己的生死、而完全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下,生死变幻无常根本不受人的左右。正是这种对未来的无可捉摸的空茫令人由衷生成一种畏惧感,却又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这或许是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人生的必然短暂和人类渴求长存的希冀之间尖锐的矛盾打来的是巨大的错位,我们寻求永久不变的坚固,可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为我们停留,人世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脆弱,就像王菲唱的那首歌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所有人都面临着荒诞的处境,为了不沉沦就必须对自己负起责任,反抗罪恶势力。
                                      《鼠疫》中一切反抗的最终诉求都可归之于人性尊严和生存权利,虽然世界已然沦为荒诞的混乱,人类在嚣张狰狞的罪恶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但不管怎样,总还是有些东西是人类无法放弃的,比如说我们生存的权利、生之为人的尊严以及对生活发自内心的感知和热爱。 因此,人们孤独而不绝望,恐惧而不气馁,虽然摆在面前的是一种无休止的失败,但人们心中却从未放弃灾难过后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回忆的无力与分离的痛苦显示出更渴望生存的力量。就是因为这一点,赋予了《鼠疫》这部小说中身份各异、信念不同的各色平凡英雄一个强大的交点,进而走过了患难与共的动人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求无拘无束的爱的权利

                                        如果选在疫情封闭期间是重读这本描写疫情和人性的荒诞小说会有更深的体会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敢于记录,便是勇气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