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是政治的暴力延伸,其胜负取决于对暴力、政治、人性的三重把控。1. 战争不仅是政治行为,更是政治的工具,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打仗不是瞎打,而是政治谈不拢时的动手版谈判。美国打伊拉克(2003)表面是反恐,实为控制石油资源(政治目的)。就像两人吵架升级到动手 —— 真目的不是打架本身,而是逼对方认错赔钱(政治诉求)。2. 战争是纯粹的武力对抗,其暴力本质不存在逻辑上的限制,只受现实条件制约。别指望敌人会收着打,一旦开打,暴力程度只受现实条件限制 —— 别幻想敌人会点到为止。二战日军偷袭珍珠港,直接炸沉 4 艘战舰(不留余地)。好比街头打架 —— 你指望对方只用拳头,结果人家掏出了扳手(暴力升级无预警)3. 防御的精髓在等待,防御的本质是避开锋芒,以空间换时间;其最大优势在于等待进攻者暴露弱点。会防守的人懂得以退为进:先躲拳头,等对手打累了,反手就给他致命一击。诸葛亮空城计。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反而大开城门弹琴,吓得敌军退兵(防守方以静制动)。拳击手躲闪耗对手体力,等对方出拳落空时,一记勾拳 KO!4. 战争是阻力、危险与偶然性的领域,指挥官的勇气、智慧与意志力是穿透迷雾的利刃。战场像高压锅:意外多(运气)、压力大(危险)、阻力强(困难),好将领得有胆量(干!)、脑力(怎么干?)、定力(干到底!)长征期间红军四渡赤水(阻力),顶着轰炸(危险),靠毛泽东随机应变(偶然性)突破包围。急诊科医生:面对未知病情(偶然)、死亡风险(危险)、资源不足(阻力),靠医术(脑力)+ 担当(胆量)+ 熬夜手术(定力)救人。5. 真正的战争艺术从不在真空中推演:计划需立足政治目的,实施需顺应战场迷雾。别死抠兵法书,打仗没有标准答案。计划要盯紧政治目标,行动要随时应对变化 —— 死守教条必输!马谡死守居高临下教条,在街亭扎营山顶,结果被司马懿断水围歼。考试时发现复习的都没考?活学活用者临时推导答案,书呆子只能交白卷!6. 胜利的致命顶点,每次胜利皆蕴藏临界点 —— 越过它,攻势将蜕变为溃败的起点。赢的时候更要清醒,胜仗像爬山:冲太猛可能摔更惨。见好就收,比贪心送命强!拿破仑入侵俄国,初期势如破竹,却因贪心直逼莫斯科,最终冻死 50 万大军(越过胜利顶点)。打游戏连胜后上头,深夜连肝 10 局,结果手抖操作变形全输光 —— 赢要会收手!7. 战争中到处都是危险,在这种环境中,个人最高的道德品质就是勇气,胆大心细才是最优的个人选择。极端假设一下,反正在战争中都是死,那就干他一炮。个人在绝地之中,就必须反击。战争中的冒险精神、敢作敢为、鲁莽大胆、相信运气只是勇气的变种,所有这些性格特征都在寻求它们合适的环境 —— 机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

      1812 年战役的开始,俄国反抗法国的力量甚至不如七年战争初期腓特烈的力量,但俄国有希望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逐步强大起来。在深层次,整个欧洲都反对波拿巴,他已把自己的资源用到极致;在西班牙,他打的是一场不讨好的战争;俄国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在五百英里的撤退中,侵略者的力量会消耗殆尽。乾坤颠倒的变化是可能的,如果法国进攻失败,全面反击就是定局(只要沙皇没有签订和约,只要他的臣民没有起来反对他,法国人又怎么可能成功呢?),而且法国军队就会遭到彻底毁灭。最高智慧也设计不出俄国人无意中采取的战略。当时没有人这样认为,这种观点在当时会显得很牵强,但今天没有理由否认它是对的。如果我们想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会重演,在这种事情上有判断能力的人会同意认为朝莫斯科进军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绝不是偶然。当然,假如俄国人在边境上进行防守,法国也有可能衰落,也有可能不走运,但不至于遭到如此大规模、决定性的失败。这是俄国取得的巨大胜利,俄国付出了鲜血和艰难困苦的代价,这个代价对其他国家来说太大了,它们大多根本就付不起。重大胜利只能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实行大决战才能取得,决不能是仅仅等待事态发展。总之,即使是防御战,也只有大赌注才能带来大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更大的组织,战争的本质都是打成目标的一种手段。狭义的战争指军事上一系列的正面对抗和冲突,它涉及到力量的组织、维持和运用,重点在于运用,也就是防御或进攻。战术往往取决于各种现实条件以及对现实条件的把握,这需要正确的方法论,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而战略是一种顶层设计,来自于政治目的、价值取向和决策智慧,它需要的不仅是方法论和实践,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基础支撑。这样用马哲解构战争显得比较浅显,但显然还可以再继续深化,我只是看着玩,只好就这么看个囫囵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理解战争来由、战争的要素,读读《战争论》。

          📕 战争的要素 —— 搏斗。战争不过是扩大了的搏斗。倘若我们想将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当作整体来考虑的话,那么最好先设想两个人搏斗的情形。两人都试图用体力迫使对方屈从自己的意志,其搏斗的直接目的是击垮对方,让对方不再作任何抵抗。战争的真正目的是让对方不再作任何抵抗。📕 对不惜一切流血牺牲地使用暴力的一方来说,在对方没有采取同样做法时,一定会获得优势。如此一来,对方就被迫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于是,双方便走向极端,这种走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外,不受其他限制。📕 要让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就得让敌人的处境比我方的更为不利,起码这种不利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长久的,否则敌人就会等待时机反抗。所以,持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处境上的任何变化必须对敌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论上必须如此。📕 倘若战争的结局是一连串连续的行动的结果,那么前一行动及一切现象则可作为衡量下一行动的标尺。这样,现实世界就取代抽象概念,从而缓和向极端发展的趋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商场如战场。

            学习战争的精神,认知是突破的基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窥西方军校必读经典名作

              或许是因为我不太熟悉书中列举的战役的背景,读起来总觉有点隔阂;此外,除了开头几篇提及的战争目的、类型及与政治的关系等,觉得确实包括了些提炼出来的原则,可供学习及参考;但越后面的内容感觉更偏细节,似乎很难看出什么洞见。看完后,就不得不佩服《孙子兵法》了。从时间上来说,孙的成书早好多个年代;从内容上来说,其原则性的洞见更为丰富;从文笔上来说,其提纲挈领的简练文字更为易读。虽说中西政治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论战争而言,还是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互相参照比较还是有所增益的。就是给后面的读者提个醒:这书读起来稍有些费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论》读书笔记

                翻到这本书挺让人意外的,如果不是因为入 wu 的话。2021 年 8 月 13 号下午第一遍略读,有几个点很给人启发:①需要赢得战争的将军(或领导者)不需要知道所有细节,并且告诉了那些需要重点注意的②对战略等名词的定义看了令人不仅眼前一亮,而且哪怕是现在看上去也很有深度③每种战斗方式的区别及影响都做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定论,但是有原则和场景

                  其实战争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不确定性,因为中间因素过多,而且这些因素又不断变化,没有人能绝对的掌控这一切,虽然在理论上有一些减少思考时间的大致法则,但是我还是感觉,这一切都不能定论,都是盖然性的,通过读书,我没有收获太多,收获最多的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是充满了不确定,任何人都不早盲目的去寻找底层规矩,保持敬畏之心,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拥有对抗风险的姿势,保留实力就是胜利的可行性因子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的思考展开

                    花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中间几次几乎放弃,知道这还不是原版,已经被处理过,有着大量的删减,等过两个月找未删减版来读一下。喜欢是真喜欢,但是读起来是真费劲,能够读完不是自己有着大毅力,而是兴趣,对欧洲近代战争的兴趣,对作者关于战争的思考过程有兴趣。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关于战争的抽象概念,譬如三十六计不看案例,而喜欢被抽象简化处理过的成语,不看孙子兵法原著,而喜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看战争论,而是把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放在嘴边。现在关注点在于人类对于战争的思考过程,有关战争的思考过程这点,战争论是绕不过去的著作,我今天终于把它读完,算是坐实了军迷这个称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争论

                      重大胜利只能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实行大决战才能取得,决不能是仅仅等待事态发展。总之,即使是防御战,也只有大赌注才能带来大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需要流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竞合和延续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存在不同的竞争和合作,当合作不顺畅和遭遇重大阻力的时候,有些相对强大的国家就想着用战争解决,重新定义合作。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依靠经济实力在战争准备和过程中对抗,没有 100% 必胜的战争,因为战争必然是妥协,政治的本质就是妥协,没有不涉及妥协的政治。你好,我好,大家好,是短暂的,更多的是竞争和冲突,再就是战争。战争不会消失,在和平年代要有心理准备,不要用纯和平的思维考虑未来,得有战争的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永不过时

                            毛泽东的思想。有很多都来自于战争论比如运动战,人民的战争。包括论持久战人民根据地的建设。经典永不过时。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愈发光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防御与进攻

                              战争依附于政治,大部分的国家其实不会想真的攻城略地,绝大部分还是因为政治因素。通过战争论,联想到实际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要有谋略的过日子,每一次的争执每一次的斗争都要发生的有价值。退守并不建议,再没有把握可以通过反击获得更大利益的时候,一味的防御推手未必可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既不属于艺术,也不属于科学,它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战争是主要利害之间的冲突,一种需要靠流血来解决的冲突 —— 这是唯一与其他冲突不一样的地方。与其把战争比作一门艺术,不如把它比作商业更确切,因为商业也是人类利害关系和活动之间的冲突。战争也更接近政治一些,而政治则可视为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再说,政治孕育着战争 —— 战争的轮廓已经初具雏形,在政治中隐然存在,就像生命的属性已存在于胚胎之中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次重读本书,重新领悟到 200 多年前克劳塞维茨先生对战争的理解。很多观点放到现代战争中依然起作用。向克劳先生致敬!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