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人都是记录者

    从来都以为旅行笔记不好看,但这本书的精彩程度着实超过了我的预期。读时的剧烈感受是这是很久没有欣赏到过的美的文字。内容也有意思,是欧洲旅行的感受以及见闻。美国著名艳星 Stoya 也曾在欧洲拍过一个系列纪录片,叫做「Around The World in 80 Ways」。片中她操着清朗的美国口音,带着美国的魂魄,在欧洲游荡。每部片子的开头她总会录一段对当地简短的介绍和概况,我记得的城市有巴塞罗那和布达佩斯。以前我总以为这两个城市离我的认知很遥远,是触不可及的电影里的陌生城市。现在发现,它们其实只是西班牙和匈牙利的某个地方,不再是印象中的《午夜巴塞罗那》,也不再是《布达佩斯大饭店》。Stoya 的片子和刘子超的书相互呼应,都为我对欧洲的印象增添了一份真实的主观细节。欧洲仿佛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文艺工作者最后奔向的终点,在我的印象里。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就是刻在他们墓碑上的「二维码」。扫一扫,他们的生平、思想与故事就显现出来 —— 那是他们亲手写下的关于文化的讣告。至于几百年几千年后的「扫墓者」会先看刘子超还是先看 Stoya?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脚步丈量世界

      上一本读完作者刘子超的书是失落的卫星,这一本早已就在阅读的清单中了。喜欢这样的旅行文学,喜欢这里面的美食、历史、文学、音乐以及每一个平凡的人。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德国以东的大片区域,这不是中国游客最喜爱的地方,但其实充满着魅力。有时候旅行的意义在于,去亲眼看一看,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方过着这样的生活,这足以让人心胸辽阔起来。未知的旅途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什么事,你只知道去哪里,甚至不知道如何抵达。东欧,或者严格说是中欧,真的是一块令人着迷的地方,这块土地天生就有一种撕裂感,历史上的命运多舛,当你远看会有一种陌生和滑稽,当你近观又会有一种深沉和悲伤。在这片大地上,那种寂寥,只有踏上去,才能够真正感受。她既不是繁华的发达世界,也不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而是有一份说不清楚的冷漠,好像在拒绝别人的窥视。但就是有让人产生无限冲动的魔力,去靠近她。如今,疫情仍在世界各处肆虐,去远方旅行已经是一种奢望,那不妨跟着作者的脚步,换揣着丈量世界的勇气,去探索那个神秘的欧洲腹地。

        转发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上还有这样生活的人,自己的心就舒服些了

        读完了《失落的卫星》,读了这本书,依然还是读到了那个真实能触摸到的作者。失落的卫星是介绍中亚的,这本书则是介绍中欧的,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个地方不是太突出。可以西欧临海发展很好非常繁华,知道历史课本上的东欧剧变,唯独中间这一块缺失了。与其说作者带我们 “观察”,不若说是 “游荡”,其中书中作者多次自比为 “幽灵”,他进餐几乎从不离 “酒”,想要喝酒心愿居然每每被他落笔为一个 “渴” 字,这种强烈的个人味道和其他部分冷眼旁观般的笔触构成了鲜明对比。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情绪淡泊而略带颓唐的亚裔男性,穿梭在街头、原野和森林之中,游荡在一大片似乎被世界 “遗忘” 的地方,在那些并不神秘,也不辉煌的 “中间地带”,因而这本文集,总体上就隐隐地透出一种独特的、阴郁而平缓的气质。这本书依然是作者的风格,那就是不走寻常路,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路线,而非人云亦云,走一条每个人都会 “一生中必到的 xx 地方” 去摆个剪刀手拍个照立此存照。你拍的照片写的游记提供的攻略,都很快会被忘记,留在社交网络上的那些痕迹都很快烟消云散,不复有人记起,那些点赞的更是过眼云烟。唯有为自己选择的路线,留在自己此时此地的真实所想,才会一直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才能在回忆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在这本书里有两次旅行 ----- 夏天搭火车,冬天玩自驾。如果把旅游路线连起来看,还是很有星座般的感觉的,这也是看似无序其实能找到规律的。当然其中讲述的故事还是最精彩的,最打动我的故事可能就是到站后要找住的地方,并没有因为山下房子有限就挤一挤,而是为了看到更美的风景,宁肯多走几步路到山上的旅馆住。另外就是坐火车途中要停靠站,总会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而往往有特点的那些是能被自己记住的,作者也记住了很多。也带给自己启发,那就是要多观察人,其他土地什么的都可以没有温度,人总是会有的。一句话总结:没人知道我是谁,而我可以成为任何人。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既有非常个人化的主观表达,亦不乏对广褒世界的抽象描述,对书中提及的地点甚至与之关联的历史、人物,都是相对陌生的,读起来却没有太多突兀,反而很容易产生共鸣,不得不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完全可以超越种族与地域,直抵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欧洲腹地的漫游

            这是刘子超的第一部旅行文学作品,相较于成熟厚重的《失落的卫星》,这本书稍显稚嫩,但却非常个人,书中浸润了作者特别多的情绪和感受,使其更像作者为自己所写的书。     二十多岁的刘子超随兴所至地漫游于中欧的几个小国,避开拥挤的游客,独自一人游弋于远乡僻壤,在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与之发生一段短暂的交集,而后带着记忆离去,就像流星划过天际。    中欧,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词,在地理上这些国家处于欧洲中部,但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东欧和西欧来笼统地划分和称呼它们。这里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已然风景如旧,新建的房屋掩盖了昔日的伤痕。但是历史记忆依然存在,不管是在作者还是当地居民的心中。因而刘子超说他在中欧的旅行是 “一个幽灵在废墟中游荡”。    旅行文学在西方很早就有,我们最熟悉的是马可波罗的《西行漫记》,现代描写中国的旅行文学家,我知道的有两位,一位是比尔。波特(作品有《禅的行囊》和《空谷幽兰》);一位是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他写了中国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和《奇石》)。中国的旅行文学似乎正处在起步阶段,我知道的除了刘子超,还有郭建龙。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像一个孤独的旅人那样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然后才有影响世界的旅行文学,刘子超无疑是 “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 的先行者之一,而他也在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文字去记录历史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去旅行的作家写中欧的事和人

              这是我第二次读刘子超的作品。第一次读他写中亚,这次读他写中欧,写在他的中亚之旅之前。上次读完对他写的旅途中的人念念不忘,这次读完让我知道了更多发生在中欧的事。普通旅行者往往被美照种草而启动一次旅行,而作家刘子超常常是被一段段文字所吸引而决定目的地,如冯内古特小说《五号屠场》主人公生活过的德累斯顿和詹姆斯・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描写过的的里雅斯特;普通旅行者用照片记录所游之地,而作家用优美的文笔把所游之地的过去和现在联在了一起,于是我们知道古典气息浓郁的埃格尔小城是击败过十万土耳其军入侵的英雄城市,如今倍受冷落的的里雅斯特曾是昔日帝国繁华的港口。正是刘子超这样的去旅行的作家写下的这些事和人丰富了普通旅行者的见闻,陪伴我们不断探索,去共同追求旅行的真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推荐

                文字细腻优美,文字的画面感也很强,读着作者的文字,仿佛也跟随作者来到了中欧。尤其是在 YQ 当下,去看这些文字,更让人心情愉悦,并神往之。书中也引用了其他文学作品,也顺带着追寻历史,被作者的知识文学历史储备折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想用这本书做我退休后东欧旅游的攻略书

                  1. 这本书让我对作者游历过的城市产生特别的好奇和向往,特别想拿着这本书,沿着作者的足迹,到这些城市去亲身体验,不需要它是繁华的旅游城市,只是去感受历史留下的痕迹。2. 作者语言很灵动,很美好,有点小调皮,吸引读者。 3. 知道刘子超,是在 “锵锵三人行”,一个年轻的 “去旅行的作家”(以他自己的说法:“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将旅行文学的写作者分为两种:写东西的旅行者(a traveller who writes)和去旅行的作家(awriter who travels)。前者兴之所至,后者则有更高的文学追求。我暗自希望自己成为后者:从广阔的世界汲取经验,用文学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原来想读的是《失落的卫星》,无意间从《午夜降临前抵达》开始,感动了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书再版,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降临相比失落的卫星叙事、细节描述上稍稍差了写可以理解,旅行文学是从降临作为开端的,失落的卫星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听过一些刘子超参加的博客,他说他想写的地区是那些处于文明夹缝中或者说边缘地带的地方,在那里有更多的撕裂,中亚如此、中欧也是如此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地方仿佛脚步没有跟上,他们是无法跟上未来?还是沉溺在过去的辉煌?大抵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说清今天是中秋节,节日快乐,好好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午夜降临前抵达

                      旅行游记,原来是这样写的。我走过这条路,带着它曾经或辉煌,或厚重的历史。我来过这座城,它曾经接待过无数有趣的灵魂。我只要一直在路上,总会遇见那些想要遇见的人,也有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它们都属于路程的一部分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陌生的世界

                        通过刘子超的旅行日记,展示遇到的人和风景以及历史掌故介绍,那些陌生的东欧国家,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以及意大利边陲城市,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孤独的游记

                          不得不说,我喜欢这本多过于《失落的卫星》,是的,作者也说这本更私人化,对我而言,也更真诚、不矫饰。借用分类,傅真的游记属于写作的旅行者;刘子超属于旅行的作家;一个读的是兴致,一个读的是人文。旅行鲜少会选择的中欧腹地,曾经的辉煌,现在的没落,但是依稀还有辉煌过的印记,也有乐得安逸的人们,穿越时空的笔法将现在和过去链接,有点像伍迪艾伦的电影,补了那些鲜少关注的历史,作者确实写出了未被中文表达的世界经验。我有幸读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与外部世界

                            这本书是应该已经进自己年度喜欢的 top3 的书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既是看风景也是在看自己、看文化、看历史、看社会百态。一边羡慕作者随心的目的地,一边感叹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说他希望 “读者进入一种 “双重叙事”:一个是作为叙述者的 “我”,另一个是更庞大的外部世界:通过 “我” 呈现世界的面貌,而世界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 “我”。” 他做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旅行中寻找自我

                              这个时间点非常符合这本书的名字《在午夜降临前抵达》,刚看完,旅行文学作品很多,写得精彩很少,主要是没有深入探寻当地的生活,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写不出刘子超通过旅途找到和确认自己方向的感悟和体会,如果让读者共鸣了更加了不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旅行中,我收获喜悦,却不必害怕乐极生悲;我见证苦难,却不必担心承担重负。没人知道我是谁,而我可以成为任何人。” 流水账式的记录中欧的旅行,相比《失落的卫星》《沿着季风的方向》,这本相对弱些,但旅行文学,总会莫名偏爱。期待作者下一部作品有更大突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本书的书名,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是否有关系。但是像游记中记录的,维也纳拍摄「爱在」系列的咖啡馆,根本不屑张贴电影海报的举动一样,作者的文风也是随性、自由、不在乎标榜而只关注感受。还是第一次看刘子超的作品,84 年的北大中文系媒体人,十多年前开始游历中欧,在异国他乡不限于晨暮的喝酒、游荡,在每一次的邂逅中敏感地体会和思索着。文字在他的笔下有一种电影运镜般的文艺感和游离感。我喜欢他旅行中的如有若无的归属和自由自在的身份,这种 “没人知道你是谁” 的感觉令人着迷。年少时我们期待汇集万千目光于一身,成熟后我们却逐渐希望大隐隐于市。最触动的还是文化碰撞的奇妙体验。当语言、文化可以流动,疆界就消失了。这也是我一定要走出去的目的。“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 “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比如眼前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如今却平静得如同暮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保持耐心,享受孤独

                                    “仅仅是了解到 “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让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渺小或伟大,都将归于尘土。比如眼前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如今却平静得如同暮年。” 因为这本书,第一次有种不同于从前 “打卡” 心态的旅行动机,第一次有了独自旅行的勇气。透过机舱里椭圆的小窗,我看到脚下犹如浓烟般的云层,被地平线另一端的太阳喷上薄薄的粉雾。我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想象自己也是故事里去往异乡的少年,存在在这世界上,去看别人的故事,而自己亦是别人眼里的故事。在《圆桌派》看过刘子超,是个安静沉稳的人。当旁人在热烈讨论,他插不上话时,他有些许局促,却丝毫没有故意迎合之意,而是就那样坐在一旁,静静聆听。若是没有看过他的游记,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在旅行中,几乎酒不离手的人。他的内心亦有一团火,在他自己的世界绽放,这种外表和内心的反差,让人无法不喜欢上。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将旅行文学的写作者分为两种:写东西的旅行者(a traveller who writes)和旅旅行的作家(a writer who travels)。刘子超说,前者兴之所至,后者则有更高的文学追求。我暗自希望自己成为后者:从广阔的世界汲取经验,用文学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保持耐心,享受孤独。这是旅行的意义,亦是人生的意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抵达是为了离开,还是离开是为了抵达

                                      读完这本书时正好是 2022 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近三年的 “特殊时期” 在近一周突然结束了。和所有结束一样,都带着一丝怅然若失,也和《午夜降临前抵达》这个书名一样,表面看是一种抵达,其实是一种告别。或者反之亦然,正因为一切的结束都预示着另一种开始,所以也都隐含着一丝对未知的不安。今年上半年读了《失落的卫星》,所以看到作者名字时,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这本《午夜降临前抵达》。我也喜欢到处走走,但远达不到作者的广度、深度和自由度,不过在身处 “异乡” 时的某些情感与触动,却可以共鸣。“特殊时期” 的结束,也预示着很快,就能恢复旅程。无论是 “写东西的旅行者(a traveller who writes)” 还是 “去旅行的作家(a writer who travels)”,希望自己也能认认真真写点东西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思考的游记

                                        在很多地方旅行时,当地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我们?” 但在美国、德国、法国,人们从来不会这样提问。在他们看来,那些外来者才是应该被打量的、被评估的,而绝对不是他们自己。这一点似乎在新兴国家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就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担心外国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的城市在西方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旅行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漫步匈牙利、 卢布尔雅雨夜火车那段作者的文字好浪漫呀,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位老兄作品似乎都很对我胃口,至少读过的这本和《失落的卫星》都很对胃口,很喜欢这种跟着云游一番的滋味。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