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雍正的做法是对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可见雍正这个 “改革家” 的名号绝不是白来的。秘密立储的方式,不但可以把立储之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人无缘置喙,还有效避免了皇权与储权之间的矛盾,杜绝了皇子之间明面上的争夺。而且,这一制度明确了嫡庶不再成为皇帝考虑储君人选的因素,只有贤能,或者说皇帝的个人喜好,是考虑立储人选的唯一标准。不过,说是秘密立储,但由于候选人其实只有弘历与弘昼两个皇子,明眼人都知道这个皇位十有八九是传给弘历的。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充满争议的君主,因九子夺嫡和政治对手的舆论传播,让人们至今对他的上位传闻仍津津乐道,但我倾向于康熙就是传位于他。同时,他也是一位充满实干精神的改革家。力图破除康熙后期弊政的决心与魄力,和他夙兴夜寐的工作精神,都不得不让人佩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帝王史的叙事方式往往是我有一个想法,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利或者权术去实现它,很明显的主体客体化过程。如果读者将自己带入帝王的视角去共情帝王很难不塑就一个巨婴,在无法实现主体客体化后变得无能狂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雍正王朝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61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二)人物传记 -《雍正传》(38)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人物传记的领域开始,选择的历代帝王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雍正传》,认识复杂的雍正:勤政爱民,政治铁腕,真性情与谜团同在。雍正皇帝是一位复杂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勤政爱民,锐意革新的雄主,又是一个刻薄寡恩、拥有政治铁腕的皇帝。他澄清吏治,充盈国库,奠基乾隆盛世,又建立军机处,让封建君主专制集权达到很好。他自诩汉子、真性情,却有着复杂的性格与众多的谜团。本书以详实档案材料,质朴流畅的语言,全面评述雍正皇帝和他的时代,还原一个真实的雍正皇帝,解读他的真实人生和是非功过。2、精选原文:①储位争夺,胤禛嗣位康熙帝皇四子胤禛,少年时在尚书房学习文化,习字模仿康熙字体,侍从康熙南巡、拜谒祖陵、秋狝、五台山礼佛,与喇嘛教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交游。二十一岁受封为贝勒,因 “为人轻率” 不能获得郡王爵位。在康熙废太子事件中,胤禛深知自家与储位无缘,遂八面玲珑地与各方交好,博得康熙 “纯孝” 的赞扬,受封为雍亲王。在康熙不立储贰、诸皇子谋取储位的争竞中,胤禛设计出争夺储位的方案和步骤,以外弛内紧的方式欺骗康熙、麻痹对手,最终被康熙指定为继承人。胤禛与他们有所不同,据康熙在四十七年(1708 年)说:“朕之诸子,多令人养视,惟四阿哥朕亲抚育。” 所谓亲自抚养,是指将胤禛交给皇贵妃佟佳氏养育。这位皇贵妃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十六年(1677 年)被封为贵妃,二十年(1681 年)晋为皇贵妃,二十八年(1689 年)病死前被册立为皇后,死后谥为孝懿仁皇后。她既然是正位后宫的皇后,故而由她抚养的胤禛,可以被说成是皇帝亲自抚育的。康熙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他看到一些贵胄之家,对子孙过分娇生惯养,长大成人,不是 “痴呆无知”,就是 “任性狂恶”,反而害了子孙,因此做 “上人” 的,对子孙必须从幼年就严格管教。②八面玲珑,初试锋芒胤禛较多的政治活动,出现在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在三次亲征噶尔丹时期,皇太子坐镇京师,代表皇帝举行郊祀大礼,各部院的奏章,听太子处理,重要事情,诸大臣提出协商的意思,启禀太子裁决施行。太子干预一部分朝政,就逐渐在自己身边集结了一批官僚,成为太子党人,首领是索额图。太子与皇帝的对立,只是皇家的诸多矛盾中的一个。胤礽当太子,惹起众兄弟的忌恨,成了众矢之的。加之太子失欢于父皇,诸兄弟更认为有隙可乘,加紧倒他的台。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所以暂且放下康熙与胤礽的关系问题,看看诸皇子的角逐。废胤礽之后,胤禔、胤禩的地位明显地超越众兄弟,胤禛很清楚,新太子轮不到他,而他同胤禩、胤禔等人关系一般,太子换人,对他不利,若太子依旧是胤礽,他们间是原有的君臣关系,与他没有损害,所以才为废太子说话。③雍正改元,政治一新康熙晚年因废太子事件和储位虚悬下诸子争斗,损害健康,朝政有所废弛,历史存留的积弊不能清理。即位的雍正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他胸怀 “雍正改元,政治一新” 的抱负,期望清理社会积弊,“振数百年颓风”。他为政务实,认为宽仁方针不适合于当今,应行严猛政治,并笃信 “人治”,张扬 “以一人治天下” 君主独裁观念。诸皇子营求储位,雍亲王胤禛毫不让人,但他的表现方式多少与众不同。胤礽第二次出事,储贰的事牵动着胤禛的每一根神经,他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进行着有纲领有计划的经营。人们主观上可以向往不生事,但客观存在的 “事”—— 冲突却不能不生出来。康熙后期矛盾越积越多。雍正说他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者,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远过之”。他对雍亲王时期的经历颇为自负。确实,这一经历使他 “于群情利弊事理得失无不周知”,也使他对接受政权时的社会问题、民众情绪、施政班底都有比较符合实际的了解,产生他的政治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收获颇多

            看了几遍雍正王朝,同时看了两遍同名小说,再看此书,觉得读真实的历史更有味道,雍正一生打击政敌,改革新政,守卫领土,总得目的就是加强清朝统治,为康乾盛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综合而言,让康熙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的原因有很多,但胤禛比较注重搞好父子和兄弟关系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条。2. 冯先生认为,康熙晚年一直在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间纠结,最终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胤禛,让他从表面上的 “富贵闲人”、实际上的党争忙人,一跃而成为真龙天子。3. 当雍正即位之后不到一年,他就把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全新的立储方式公布出来,就是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