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半城山半城水」的三线城市
本书是一部以芜湖为样本探讨城市文化、历史与城乡关系的文化随笔,通过回望作者的出生地芜湖,以学者视角探讨 “故乡” 概念与 “城 — 乡” 关系,结合建筑、历史、地理等多维度,分析城市人与原居住地的复杂联系,并反思现代城市规划对传统乡土的冲击。用精彩的文笔,非虚构写作手法融合经济、历史与人文地理,既呈现芜湖作为 “乡土中国” 缩影的普遍性,也记录个体对故乡的感性记忆与想象。芜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以 “半城山半城水” 闻名的长江畔码头历史名城,也是江南连接徽州内地的重要枢纽,最有名的 “长街” 是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传统上芜湖因位于江南,本地人和处于江北的合肥有 “喻亮” 情节,但随着 2000 年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现在已经 3 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四座桥 2028 年通车,南北相连,未来如同上海的浦东浦西连成一片,芜湖工业出名的是奇瑞,现在江北的芜湖县的比亚迪新厂也拔地而起,出生于江北无为的王传福和巢湖的奇瑞老总尹同耀也被目前管辖的芜湖视为 “新芜湖人”。本世纪初我在芜湖生活 10 年,让我这个北方人深入了解了南方人的口味和风物,印象最深刻的是眼看中国普通城市的发展,当时芜湖闻名的还是中国最先进的空三师,芜湖的机场属于半军方,一次乘坐的图 154,当飞机已经在跑道滑行时,舱门才缓缓关上,可见疯狂。芜湖的小笼包和面点从师源于扬州,更青出于蓝,长江菜系有江浙的浓油赤酱,但加上了辣口,味道更浓郁。“千里飘香” 等臭菜也继承了宁波菜,满街的红白烤鸭沿袭了南京的风味。当遍地油菜花金黄的春天,人人都手捧清茶,过去的芜湖名人 “小燕子” 赵薇,现在应该是 “得到” 的罗胖了。从人口和 GDP 芜湖已经远超过台南市,近 20 年来,中国变化最大就要看三四线城市,现在的芜湖高铁,城铁和机场完备,江边城市公园和步道焕然一新,和中国的各地城建类似,开始拆迁时会遇到各种不理解,从 1990 年的 55 城市人口,发展到现在的 375 万,从北京、济南、大同和芜湖都经历了城市 “装修” 的过程,每个经历的人开始都会抱怨,但现在都会感到骄傲,因为材料更新,现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的环境比一线城市更先进,绿化和公共卫生,长江的净化,更能体会中国城市的惊人进步。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直到现代之前,从芜湖到南京 —— 建康之间,都还是这样的一种风土。漫漫的旅途,王敦和晋明帝互相往来的古道,没在无边的风景之中,假如去除了仇杀的风险,便是使旅行者心旷神怡的佳境山水:“…… 自(南)京赴芜沿途,山峦叠翠,阡陌纵横…… 临风顾盼,风驰电掣于旷野之中,必怡神快,俯仰自得……” 有意思的是,自建康以下的这条路,也是历史上真实的思想 “接力” 发生的路径,你来我往,熙熙攘攘。如果,在吴敬梓的心目中,只有南京才有资格充当这种旅途的当然终点,自东晋、六朝以降,那里的人们却早已持续地从建康出走,浸淫在他们新发现的东南山水佳境中,并且这个队伍连环衔接,仿佛真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 “旅行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