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的世界”

    “作者:理端,韩国插画漫画家,每日需服用二十多颗药物的资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关精神病的知识普及,大多站在专业者的角度进行居高临下的共情。而这本书,从患者的眼里看世界、看治疗、看疾病、看医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共情视角,让医生有机会了解症状背后的叙事,让患者有机会读懂归属,让家庭有机会看到希望。理端,用近十年的病痛让自己成长,她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可供大家借鉴的精神病理解和治愈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躁狂:老实人的地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初次经历躁狂发作的患者,会把其当作神灵赐予自己的礼物:他们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成为任何人,人生因为躁狂发作而冲上巅峰。但是,复发几次之后,患者就会陷入忧虑。他们担心躁狂会毁掉自己的人生,所以选择隐瞒病症。等到惹出事端之后,才打算采取手段。最终,当他们知道躁狂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会把自己带到悬崖边,这才会变得老实起来。他们会在症状出现之前产生预感,立刻去医院,把之前服用的药物全部换成抗躁狂药物 —— 大量的丙戊酸钠(德巴金)、锂盐、拉莫三嗪(利必通),以及数不清的阿普唑仑。于是,他们陷入了地狱,老老实实对待躁狂之人的地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坦然直面,才能包容共存

        这本书一看,我脑中就突然响起了蔡维泽的那首『你终究不爱这世界』。在这本书的开始,理端就逐条介绍了书中将会涉及到的关于精神病的种种术语以方便本书读者阅读。重要的是,她选择的是自己所观察到的大多数精神病人对这些术语的用法,或者是她自己认为重要的用法来进行展示与阐述。这些术语包括:精神病、抑郁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病识感、初发、躯体化障碍、断药、复原力…… 等等。比起医学术语的指示性、词典性说明,理端对这些词的定义更接近于一种相对个人化的解释,带有亲历者感知的痕迹。但我们知道,任何解释的话语都绝不足以说明精神病人与他们的疾病。“我很想死。”“医生给我开了 30 毫克阿立哌唑。” 这两句话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江河。但只要先踏出第一步,说出疾病的名字、说出症状,说出自己经历的事…… 只要说出来,就可能不再是孤身一人对抗疾病,就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感同身受的同伴,相互鼓励,生存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我就是病人”的视角看待精神疾病

          一提到精神病,往往都是使用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来讨论,而作者本身就是一个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所以她用一个平视的视角来解读病精神病人的世界,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精神类疾病,从而能更好的实现治愈效果。我自己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随之而来的是酗酒、沉迷网络游戏、体重增加…… 就像作者说的,精神疾病的话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等待着最坏的事情发生。因此但凡能从精神的疾病当中走出来的人,都是找到了一种主动的状态。历史上就有心理学大师也同时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先例,比如荣格从精神疾病走出来就用了几年的时间。作者给出的建议,加入 “精神 er” 互助小组、良好的休息、遵医嘱用药、适当的运动、多出去走走、该住院的住院。我也是通过运动走出来的,现在是长跑爱好者,跑步既锻炼了身体,也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心态逐渐就会发生变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神病的世界

            抑郁症、躁狂症、人格分裂、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自残…… 本书作者以患者的身份写了如何与自己的疾病相处,如何面对自己的疾病状态,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去就医、怎么和医生沟通等等内容… 精神病人可能会非常自责,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人生尽毁,无可奈何。我们可能整日处在难以形容的空虚中,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与疾病共生,已经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坚守日常生活、照料自己,永远是一种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双向情感障碍,了解一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翻一页书

                🍎精神疾病和肠胃炎、肿瘤一样,已经不能靠个人的意志和努力恢复健康,需要帮助。而精神疾病的不同是,其意识是失控的,这种失控容易被误解被指责被嫌弃,让自我陷于无能为力的绝望中,无法自拔,走向绝境。面对精神疾病,需要强大的接纳力,先承认现实,命运就是如此安排,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刚巧是自己。然后找专业可靠的医生和可信的亲友,接受他们的帮助。如果只有自己,那就要有与深渊对视的勇气。这很难,但值得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穿过深渊……🍎第 154 页:你和疾病不是公平竞争,如果你有两只手,疾病就是千手观音,不断蹂躏你。🍎感谢 ε(*・ω・)_/゚:・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精神病患者的深入分析与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群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而我们身边如果同样患有这种病症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这本书可能是精神病人的自救指南,也可能是身为他们父母了解他们病情的指引者。希望我们可以多倾听这类特殊人群的声音,去感知他们内心世界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渴望,说不定可以在某一瞬间,拉住了一个想要结束生命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科普每个人都需要

                    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记录着精神病国度发生的一切。身体生病有不同的名称定义,吃药,治疗,痊愈。也有可能成为慢性疾病。精神上的疾病隐性,难言,成因和治疗过程又极其复杂。作者通过自身和身边患者的故事,和自己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病情发展,治疗,和看待精神病的视角。精神病的病症很复杂,药物的针对性以及药物对不同个体产生的药效和副作用都不一样。而病情的反复,往往让精神病患者在无法看待尽头的隧道里痛苦前行。在患者出现幻听,失眠,自残,甚至失忆开始,自杀本身已经是精神病患者求救赎,或者保留自己最后尊严的方式。旁人也许会去揣测他为什么自杀?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不是真相了。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国度,精神病患者在嘶吼,在呐喊,在敲门,对面的家人,朋友,亲戚什么也听不见。精神疾病的形成,有可能是基因,有可能是环境,各种无法解释。不必单一公式,去剖析童年,原生家庭等等。治疗中针对个体出现的症状,药物起到的作用,以及出现的新情况一五一十的告知医生,医生不仅仅是聆听者,医生的角色是陪你找到正确的药物,缓解和治疗疾病的人。而作为目前还正常的我们,以及整个社会,可以普及精神疾病的科普,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去看待精神病。不要以为今天没有发生在你的事情,未来不会发生。这个世界谁也不比谁高明,也没有任何人是特别的。没发生只是概率,发生也可能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对外呼喊着,每个人少一句抱怨,多一些方法,给一些微笑,多几分宽容。也许有一天获益的会是自己和家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位 “资深病友” 写给与病同行之人的说明书。书中集结了作者和病友们的亲身体验,带读者去 “精神病人的世界” 一探究竟。作者用真诚、亲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真实的患病经历,也告诉人们如何带着疾病积极生活。本书收录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患者们对患病体验巨细无遗的讲述,更深入探讨了病患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花时间面对及克服的课题。比如,第一次去看精神科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跟身边的亲友坦白自己的病情,如何看待药物,如何有效与医生对话并制定治疗策略,如何处理工作、学业、财务、恋爱问题等。有了这样一本贴心的指南,精神病人的世界将不再冰冷和孤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坚守日常生活、照料自己,永远是一种挑战。我们必须由此开始,从最小的活动开始,慢慢积累,守护自我。我们无需与任何人一决胜负。我们安稳地度过了今天,却无法保障明天也会一样。在精神病国度,我们可能必须经历几次重新开始、放弃与离开。所以,逃跑、胆怯都没关系。只不过,一定要充分倾诉、记录与观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曾经也是正常人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正常人,生活还挺顺利。一路学习,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走过来,上了县重点,上了军校,有一份稳定工作。可是,抑郁它还是找上了我,没办法,只能和它相处下去了。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带领着我们,更好地看见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就算我们不是病人,我们也能从中收获很多。他们一样也是想要好好生活的人,只是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了。我很理解他们,也想和我的抑郁好好相处,我现在慢慢意识到,抑郁会是长期的,它也是命运给我的一份 “礼物”,它在告诉我,活出你想要的样子,不用在意别人。       好好努力吧,不管是我自己,还是被疾病困住的你,或是亲友。多活一天都是赚到,多体验以前没体验过的,多想想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事要做,哪些人或事舍不得。这个世界很残酷,也很美好,好好爱自己吧,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從患者的角度了解精神疾病,透過作者理端的描述更了解病患在這一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一系列的心路歷程,原來他們是這樣想的啊?這樣的想法。現代社會中生理遇到不舒服我們懂得去醫院看病,但心理狀況不對時,我們常常只會被告知是自己抗壓性不夠,而錯失了治癒的時機,等到事隔多年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時候自己生病了。透過這本書希望能讓更多人正視自己的心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恋爱孤岛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精神病的入门书籍

                                双相情感障碍章节让人很有收获:与其抑郁,狂躁更容易治疗一旦得了这种病,一般很难痊愈,因为可能发生的某个偶然事件,就会引起复发,要有这个病识的认知,不要过分期待,也不可极度悲观。本书整体读起来,不是很容易理解,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可能是译文的原因,作者是韩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与咱们不同,读起来不舒适;二是,精神病的很多知识距离我们有点远,无法感同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人心世界的极值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经历抑郁的阶段,这也是人类底层基因与社会生活的不匹配,但如何认识与面对,却只有少数人了解。这本自诉的书籍,让我们理解了这种疾病,更是从一个极值的角度,让我们理解了人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病

                                    倾诉对象的存在极其重要,不论对方是家人还是朋友。总之,你可以公开自己的精神病,说明自己的病情,他们愿意倾听即可。他们不会对我们讲述的病情皱眉头,而且会对此越来越熟悉,还有可能主动问我们 “最近过得怎么样”。这种提供帮助的友好团体,可以与我们一起分享精神病的孤独,让我们不再闷在屋里,而是走上街头,证明自己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周围的人们会对患者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属于社会,有他们找我们见面聊天,一起喝酒,我们就会感觉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团体意识,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非常难得。此外,我们还需要可以定期见面、聊聊疾病状态的人。每年见几次都没关系,可以保持见面很重要。我们可以和对方说说自己经历的有关疾病的大事小事,有什么改变,以后有什么打算等。对方也会有自己的优缺点,可以和我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与未来计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世界

                                      家中有抑郁症患者,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些相关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亲历者的角度最能直接有效的了解一种疾病。当代人们的信息过载和社会变化的快速和不确定性,让人们在胡思乱想中消耗掉自己。各种测试下来似乎每个人都患有精神类疾病,只不过分为轻重缓急。心病需心药医,学习她人的方法论,自检,或防患于未然。作者的经历让人心疼,并使人敬佩。感恩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世界上有人正常过都是需要费尽心力的。虽然没办法真的理解,但是尊重。最终终究自己才是主力军。自杀是杀死了除了自己的所有人。自残不是为了让自己难受。所有的措施都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