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60-70后走过的奋斗之路

    现在职场上的中坚力量是 80-90 后,普遍的说法是 60-70 后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是幸运儿,感叹现在经济不好,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过去 30 年中国 “改革开放” 的亲历者,建议现在的 90 后看看这类书,让时光倒流,想象一下如果也是其中一员,会如何生活和选择。作者是台湾移民美国二代,典型的 “香蕉”,丈夫是写《江城》的何伟,同样是 70 后的这对美国夫妻,带着有色眼睛来中国,看中国的眼光很像现在去印度的中国网红,包括何伟的 “江城三部曲”,优秀的地方是细节很翔实,语气动人,但调子阴暗,10 年前出版,写的是 20-30 年前东莞的农民工,相似的还有纪录片《厚街》,贾樟柯系列作品,满足了欧美人的猎奇和优越感,今天看我也不想批判,反而感谢他们对当时情况的细致的记录,对比今天东莞,真心为中国人取得的成绩自豪。20-30 年前的东莞最出名的是农民工和发廊小姐,内地海量的下岗(失业)青壮年,男的开摩的(摩托车载客),女的下海,东莞和深圳承接了港澳台劳动密集性的加工业,工人没有任何保险福利,医疗保障,长时间加班,“得到” 的李南南老师讲这本书,说南下的农民工愿意去广东,是因为有清晰的、看得见的阶梯。有点儿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故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作者当年是供职《华尔街日报》,后来还在 TED 演讲控诉 “血汗工厂”。而现在美国为了打压中国,想把供应链转移到越南和印度,再复制一遍东莞的经验有点可笑。当年的 60-70 后到东莞的 “打工女孩” 基本是初中程度,他们只能做劳动密集性工作,现在的 90 后普遍受大学教育,自然企业也要提升,大疆和比亚迪取代富士康,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和勤劳的民族,因为稻作农耕,我们民族性就适合分工协同的集体劳动,只要有和平的环境,很快就能翻身。中国传统纪年 30 年为一世,50-80 年中国完全处于前工业化时期,80% 的人口是农民,生活目的只能为了温饱,复现了几千年的农耕生活状态和缓慢节奏。而 80-2010 年是中国的工业化时期,环境污染 + 血汗工厂 + 财富惊人的积累,完成了城市化,可对比欧美的 20-30 年代,东亚的 60-80 年代,重现港台的《大时代》。而 2010-30 年,中国将进入现代化,现在中国人走在欧美的大街上都不会对硬件设施和电器设备有任何惊讶,未来的中国将和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设施同步,同时要完成的是软件上思想的提升,文化自信,法治文明环境和医疗人文关怀。10 年前,东莞也遭遇比今天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推荐查一下 2010 年到 2022 年的东莞房价),当年作者在东莞遇到的人都很羡慕她英文讲的流利,作者采访和记述的 2 位主人公都是湖南人,无论作者如何诱导,女孩们认为教员是个伟大的诗人,敢于违抗传统,娶他心爱的女人,是一个浪漫的英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工女孩》读后感

      这本书读来有种分外的亲切。大学毕业后我就来了广州,书中描述的生活,虽然许多没有亲历,但在身边都能找到影子,在公交站,餐馆,甚至就是某些同事。经历不尽相同,感受却十分相似。我也是出生在农村,少不更事就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又变动不居城市,老一辈的经验在这里不再管用,只能靠自己在各种不确定的包围下努力适应生存,期望在这里立足生根。书里虽然描述的是几位 80 后打工女孩,但每一个身处城市化进程中或打工或创业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另一种视角能令人反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另一种文化的视角其实我读完全书都觉得,作者并没有理解她书里面的主人公们,她只是描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我的女孩

            国外作家的书籍很多时候会提供不同于中国作家的视角,让你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层面的认识,有 “哇塞” 的感觉。改革开放初期,年幼、文化素质不高农村打工女孩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本十年前出版讲述二十年前故事的书籍,但却有你我她的影子。书的文笔特别的好,很多语句或是眼前一亮或是被戳中直指内心感觉。有的时候我也会心一笑。作者采取是田野调查方式,无问卷、也没写作提纲。就是和她们成为朋友,一起生活,静静地观察这些打工女孩一天、一年、两年的亲身经历,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有两个主线女主人公。敏,出生在湖北普通农村四个女儿家庭,排行老二,17 岁中专肄业只身一人东莞的电子厂里去打工。她算是这群打工女孩 “学历较高”,高起点的一个。短短两年,她从工资低,条件差的一线女工成为办公室文员,后成为企业的主力销售,工资翻倍,也成为原生家庭的主心骨。在作者的笔下,你会看到这个女孩如何在大城市颠簸飘荡、怎么被欺负、被欺骗、被克扣、被打压但不服输、不放弃、坚持的故事。17 岁,今天还是高中生,但二十年前敏就要思考自己的人生、家庭、婚姻、事业、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春明?作者认识她,她 28 岁,已经成功从底层工厂打工女晋升为销售白领,2007 年月收入八千元。她没有物质上压力,想找一个男人结婚,但在找寻这个结婚对象中,却出现目标不匹配、只能不停交朋友,或因为寂寞、或因为无聊,描绘出都市异地打工人 “高不成低不就” 的恋爱现状。然后就是男女关系中欺骗、出轨、背叛的老套游戏,但停不下来,也找不到出口。这本书不是励志鸡汤文,里面有太多迷茫、失败、挫折、懊悔、选择、纠结、蹉跎、自责、后悔。看的人心痛、心疼。但这些女孩都知道,一旦她们从农村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里面有很多其他人的故事,56 岁的老巩和他 17 岁的女大学生情人、护士阿宁假装找寻完美男友、假装恋情幸福、东莞 KTV 里面的陪唱小姐、妈妈咪、用机器培训人学习英语的邓顺昌、《方与圆》作者丁远峙等等,真是二十年前 “世间人”。作者文笔很犀利、很多语句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比如作者描绘农村打工人结婚景象 “在中国的农村里遍布着数不清像这样的房间,花了相当多前的装修、配家俱、然后注定一年到头,大多数日子里都空着。” 比如来形容农村男孩儿外出打工回来在村头显 “阔绰”,“一个小伙子用眼睛腿在脑袋上夹着四根香烟 — 一种有钱人的尴尬。” 再比如敏对家里的形容,“家里是好的,” 她说,“但也只能呆几天。” 比如春明对考公务员的认为,“当官只是换一种方式做生意。” 这是我们不了解另一个平行社会,但真实存在。有关女性生存、发展、成长、思考的故事一直没有停止。年代不同、但课题相同,愿我们所有女性都能不断成长、找寻生命意义、绽放巾帼风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快速浏览到静心细读

              边阅读边对照,寻找一路走来,相似的人和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不清是看的第几本译文纪实系列了。之前读过的几本包括现在这本《打工女孩》都给我很多启发,读纪实,食人间烟火;我是每个月必读推理小说,那纪实书籍就是推理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看看没机会去到的地方和场景里,别人是怎么样生活的,同样飘在离家很远的外地,同样打工女孩,那么几年前和现在又有什么差异和相同之处等等,还是比较推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很好的纪实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人问我为什么读一些看起来有点杂乱的书,我说这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中还能感知到我离现实并不那么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