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孟子》读后感

    孟子的理性与凛然孟子身上有一种凛然的大丈夫气,也正体现在这种 “不妥协” 中。就与梁惠王的对话而言,尽管惠王是痛苦的、焦灼的,但这种孜孜逐利的逻辑,在本质上是无法成立的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干焉,干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在孟子看来,不是要否定 “利”,而是不能把 “利” 作为治国的起点。当群体秩序建立在道义与规则的基础上,“利” 是一种自然实现的产物;而当其建立在 “利” 的基础上,则会导致激烈的纷争,在矛盾、倾轧与迫害中走向 “利” 的反面。儒家强调 “义者,利之和也”,指出要用 “义” 来统摄 “利”,这恰恰是实现 “利” 的根本方式。在今天看来,孟子的 “义利之辨” 并非不容探讨,但在先秦文化背景中,这是儒家根本的道德追求与政治理性一无论顺逆得失,人不能游离于道德理性之外,更不能凌驾于道德理性之上,这也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内涵所在。儒家强调坚守,将不变的人伦之道与治国之法建立为 “经” 经者,常也,孟子的理性不是精致的利己,而是沧海横流中的清醒与不移,这份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第十二本

      随心阅读,却时时惊醒梦中人,读一本传统文化的书,居然读出了心潮澎湃的感觉,这种阅读的状态挺美。孟子所言的高度和广博,不愧 “亚圣”。所言论即便不去展开,就词义而言,也足以让人受用一生。“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谓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直直戳中我的软肋。总算有个经典可以抽自己一耳光,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多么的不得体!不仅是不得体,是不符合人性。其实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朋友,你只要能够自省 “君子不亮,恶乎执”;坚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便可以从容淡定,可以了知一切都是最好的存在、生发。当你觉知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而道不行,耻也”。你就可以做到,君子如果坐而论道,犹如井中之蛙呱咕罢了,是于事无补,于人无益的。外人哂笑之而不自知,实在是贻笑大方。当然,可笑的是我自己。“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这个确实是直接戳中网络水军,无脑喷,三季人的要害。也警告自己,说的话,要自己承担说出的结果,切不可以 “我是好心” 来推诿自己的无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师者,非仁义礼智信全乎大德者可谓之也。所以,肚子里这仅有的二两一得阁,还是临帖为妥。世间万物同理。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即《太甲》谓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记之省之行之是也!与书友共勉。2024 年 4 月 11 日再次阅读,依然有新得,甚喜。士当行于大道,欣欣然,必有从者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解释的不好,意思不全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鱼与熊掌

          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慧启蒙

            父子之间不善责,君行君道,臣敬臣事。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灾疾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