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作者《天生学习》三部中的一步,非科普而是严肃的学术书籍,“得到听书” 解读很好,看原著有点涩,非专业人士领会概要就好。我读后感触是孩子受环境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的未来,请给他一个美好的过去,此类关于孩子的书有多种解读,看原著的好处是让我知道孩子的思维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不必看太多道理,爱就好了,对于所以人类而言,孩子和家庭是人生意义,真理和爱的最大来源。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帮你解开孩子这个“迷”

      这本书曾荣获美国认知发展学会 “年度图书”。是孩子的 “说明书”,是了解孩子的心智发展过程、引导孩子积极思考的指南针。 孩子的思考是在开发人类心智的各种功能。儿童时期的大脑耗氧量占人体的 66%,远远高于成人的 20%。通过这个数据你就能看出,孩子的大脑有着多高的运转速度。儿童时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样。他们并不是不理性、没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其实很早就能理解大人的行为,有很好的同理心。儿童的思维相当活跃,有科学家般的思维方式。孩子们把大人问到哑口无言,并不是在搞恶作剧。他们只是想知道世界的因果联系。他们不停地玩耍、游戏,是在运用概率思维和实验方法,验证他们的猜测,更好地认识世界。这个阶段的创造力,是一生之中的巅峰时期。 孩童时期开发出好的心智,长大后就能更加高效地工作。孩子与成人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阶段。大人注重做得更好,孩子想要学到更多。所以,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恰恰是孩子的正常状态。 孩子到底整天在想什么?看了这本书,你就有答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孩子,了解自己

        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孩子不是无知无能的,孩子不是有缺陷的大人,孩子并非如我们以为的那样不会换位思考,无道德观念。


        事实上孩子和大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物,我们不能够用评判大人的那套标准来要求孩子。在学习、创新上孩子有着大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孩子的灯笼式注意和思维认知的快速迭代和改变是成人远不及的。甚至孩子天生拥有一些道德根基,在遵守规则方面远好于我们以为的。
        孩子的这些优势无论是从认知心理学上还是神经科学上都能找到理论和证据支持。
        其实作者说的这些观点、孩子的这些特质,在每一对父母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只要稍加观察大多会感受到。只是对每一对父母来说我们的观察对象仅限于我们自己的孩子,以至于我们无法得知孩子的某些表现究竟是属于孩子的普遍性特质,还是自家孩子的个性。
        如果是普遍性特质,那我们只要做好园丁,在旁守候就好。如果是个性,那么父母在后天教养上要注重下自己的言行和方法。
        相比盲目的焦虑和同 “邻居家的孩子” 进行无止境的比较,不如让我们坐下来,翻翻书,从修正底层认知,摒除旧有观念开始。毕竟任何变化都是从改变思想开始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如何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讲孩子,而且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这本书曾经荣获美国认知发展学会 "年度图书",迪士尼旗下 BABBLE 网站 “50 本推荐育儿书”,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教养专家以及国内外知名媒体都曾经推荐过它。本书核心内容: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开放。孩子和成人在进化中形成了分工,儿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心智开发,而成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开发好的心智工具高效地工作。人类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分工。这本书不仅是讲孩子,而且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一种动物如果依赖过去几代前辈所积累的知识才能生存,他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这些知识,一种动物如果依赖于想象而发展,那么也需要时间来将想象变为现实。童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段时间。作为家长,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 “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这本书里还讲到,关于内部意识,道德感、审美等等问题,我们也都能从孩子的思考中获得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 “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如何思考?

              孩子比成人更喜欢沉浸在想象的世界,因为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开放。1. 孩子的 “因果图”。人类的大脑里天生就有学习因果的机制。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大脑里画一张 “因果图”。因果图是你理解的世界运转的规律。在做任何事情时候,你都会调用大脑里的因果图,模拟行动 “计划图”。大脑能运用因果图,去预测、去推理,画出各种任务的设计图。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画好因果图,成人的主要任务是用好因果图。孩子不停地问 “为什么”,目的就是要画一张更完善、更好用的因果图。孩子在画因果图用到的三种能力:统计、实验和模仿。这其实也是科学家常用的三种方法:对证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己做实验和看别人的论文。孩子通过统计、实验和模仿来学习因果联系,在大脑里绘制一张越来越复杂、精确的因果图,以掌握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律,赋予改造世界的能力。2. 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容易分心,因为他们注意的方式跟成人不一样。成人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孩子的注意力是宽泛的。容易分心会让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高效地完成任务,但好处是孩子更善于捕捉偶然出现的信息,能够同时注意更多的事情。正是这种宽泛的注意力让孩子更适合学习。孩子能比成人更容易也更快速地画出新的因果图,或者改造旧的因果图。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集中的注意力更有效。但是,孩子的任务是学得越多越好。所以孩子会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信息量丰富的事物,而不是只注意马上就可以用的或者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集中的注意力让我们做得更好,宽泛的注意力让我们学到更多。集中的注意力像聚光灯,让我们忘我的投入,达到心流境界;宽泛的注意力像灯笼,让我们感受到宗教体验里的那种无我境界。婴幼儿就像佛陀一样,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似乎写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多读几遍

                  自从有了小朋友之后,总会莫名焦虑,希望能够给她一个美好的童年,但是有时,她给我们的反馈,却无法完全理解,甚至对她的行为模式有误解,反而让她更加焦虑。读了这本书后,对小孩子的行为心理有个一个基本认知,但很多细节略过了,值得多读几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孩子思考来源于爱与知识

                    “无用” 的虚构,才是人类最高级的有用 —— 读高普尼克《孩子如何思考》读完《孩子如何思考》,我像一个被三岁孩子拉着玩过家家的成年人:起初自以为知道游戏规则,最后却发现真正不懂的是我。高普尼克把实验室里冷冰冰的数据写成了一则则侦探故事,主角正是那些还穿纸尿裤的 “小哲学家”。合上书,脑海里盘旋的不是艰深的学术名词,而是一句看似悖论的感叹:最 “无用” 的假装,原来才是人类最锋利、也最温柔的思想之刃。一、因果之网:婴儿版 “休谟” 在摇篮里思考世界笔记第一条说,婴儿天生就具备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论。这让我想起自己儿子七个月时的一件小事:我把拨浪鼓藏在毛巾下,他愣了两秒,随即掀开毛巾,脸上是那种抓到真凶的得意。高普尼克会笑着告诉我:这不是简单的 “客体永恒性”,而是他在心里跑了一遍 “如果毛巾没盖,拨浪鼓应该还在原处” 的反事实推演。婴儿的大脑像一台刚出厂的贝叶斯机,先验概率设得极高,于是万事万物都被他们拉进因果链 —— 窗帘动,一定是风犯的错;妈妈皱眉,一定是自己刚才把麦片撒了。成人早已学会把概率下调,免得被世界的噪音淹没;孩子却用近乎顽固的因果执念,为自己拼出第一张世界地图。二、假想同伴:孤独的小脑袋在排练 “社会剧本” 我原以为假想同伴是文艺片里早慧女孩的专利,结果高普尼克告诉我:六成孩子都有。更妙的是,这些 “不存在的朋友” 不只陪玩过家家,他们还充当道德实验室:当孩子偷偷把饼干塞满嘴,假想同伴会替他受罚;当他在幼儿园被排挤,假想同伴会替他先演练一句 “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看似无用的虚构,其实是孩子在低成本地测试社会规则。成人用沙盘推演商业并购,孩子用空气朋友排练人生,工具不同,算法同源。三、小小的谎言,大大的权谋 “撒谎” 一章读来让人莞尔。三岁的孩子为了逃避刷牙,说 “牙刷被恐龙借走了”;漏洞百出,却已在调用 “我知道而你不知道” 的心理理论。高普尼克冷静地提醒我们:撒谎是认知的里程碑,它需要同时运行 “真 — 假 — 你以为的真 — 你以为的假” 四层嵌套,堪比成人版的囚徒困境。原来马基雅维利不是从政治学系毕业,而是从幼儿园大班一路升上去的。四、自闭症的镜中启示读到自闭症儿童难以建构他人心理的因果模型时,我心里一沉。因为无法推演出 “如果我是他,我会难过”,他们也就无法自然进入反事实的精神世界。高普尼克没有贩卖悲情,她只是用一个个实验提醒我们:所谓 “正常” 的共情能力,其实是一套极精巧的因果计算。而孩子那些让人头大的 “假装”,正是在一遍遍调校这套算法的参数。五、假装游戏:进化的 “无用之用” 书中最击中我的,是作者把 “假装” 放进进化的长镜头:在更新世的草原上,一个穴居小孩把树枝当长矛刺向空气,看似浪费卡路里,实则是在安全沙盒里预演狩猎;今天,我儿子把沙发垫搭成城堡,也是在预演如何与未来谈判、合作、甚至背叛。进化没有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而是让他们用看似 “无用” 的游戏,替整个人类族群做思想的风洞实验。无用,反而成了最奢侈、最高级的有用。六、三大学习工具:统计、实验、模仿之外高普尼克把贝叶斯、实验、模仿称作 “真理的三脚架”,但让我惊喜的是,她补上了一只隐形的第四条腿:避免他人失败。孩子不只盯着 “成功者” 照抄,还会观察 “失败者” 的坑。我的女儿学用筷子,先是模仿我夹花生成功,后来见我因手滑把花生掉进水杯,便改用叉子。她不仅学了 “如何成功”,更学了 “如何不失败”。成人世界的 “失败学” 课程,原来早被孩子们偷偷修完了学分。七、成人与婴儿:两种意识的平行宇宙最后一章像一束冷光照进来:婴儿的意识并非 “简化版” 成人,而是另一种操作系统。他们的注意力像广角镜头,边缘模糊却捕捉所有异动;成人则像长焦,锁定目标却过滤背景。婴儿的大脑在 “探索 / 利用” 的天平上极端倾向探索,于是我们看到他们一遍遍把勺子扔下地 —— 不是淘气,而是在跑蒙特卡洛模拟,只为更新那条 “松手重力声音” 的因果链。成人已学会利用旧知,孩子却忙着为世界写新知。结语:向孩子借一把思想的梯子掩卷之后,我对 “成长” 有了一种新的敬畏:它不是孩子奔向成人的单向路,而是成人偶尔需要折返的旅程。下次当儿子拉我加入 “空气海盗船” 时,我决定不再敷衍,而是蹲下来认真问一句:“如果海盗船长今天不想打劫,他想去哪里旅行?”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虚构的回答里,藏着人类最古老也最先锋的思维方式 —— 用反事实照亮现实,用假装抵达真实。高普尼克把实验室的聚光灯打向摇篮,让我们看见:孩子不是未完成的成人,而是成人早已遗忘的哲学家。向孩子学习,原来是我们继续成为人的唯一办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教育

                      理论研究,实在很难一口气读下来,以后也许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普尼克三部曲里最喜欢这本。《园丁与木匠》是使用建议,告诉我们育儿应该像园丁,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孩子如何学习》是功能介绍,告诉我们孩子的心智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孩子如何思考》更像是产品说明,它会带你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心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而生动的心理学读物

                          丰富的例子 生动的语言 将孩子如何思考系统的阐述,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期待过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理论” 假设人类先天能够以推理方式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推理做出合乎社会期待的反应与行动。这个理论源于哲学,进入心理学领域后,慢慢成为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重心之一。高普尼克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和科普文章,并成为加州大学第一位拿到最有名望的摩尔杰出访问学者奖学金的心理学家,她同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奖学金、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杰出访问奖学金、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杰出访问奖学金的资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提供了一些资料和视角

                                很遗憾只看到作者罗列了一些实验的样本和代表型结果。全书基本没有很深入和详细的探讨为什么,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婴幼儿其实不是个只会哭的胡萝卜。并没有统计数据佐证,也没有深入到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当人有很多功能区是需要到一定年龄才可以发育的,然儿很少看到这方面的信息。更没有看到应该如何和何时开始关注和适当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基本没有什么指导作用)觉得本书并没有提供很确凿的征明和科学的解释,有些外强中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孩子蕴藏着无尽的能量

                                  我们总觉得孩子纯真但懵懂,但是幼小的孩子其实蕴藏着巨大的能力,包括他们对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天然的理解能力,包括他们对万事万物保持同样的好奇心,很多都是大人望尘莫及的~用爱去养育你的孩子吧,在爱和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明媚又能勇敢做自己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曾看到过熟睡的小婴儿吗?他们为何嘴角微扬、眉头微拧?又为何用小小的拳头拢住耳朵、盖住眼睛?在深深的梦里,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饱含爱意的父母们总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然而,已经远远脱离婴儿阶段的我们,是无法理解沉睡或清醒的孩子们究竟有何感受的。铺陈在他们面前的世界是混沌一片,模糊一团,还是散发着迷人的奇特味道,诱起他们的探究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是研发者,成人是销售

                                      孩子面对未知的世界的能力与我们面对一个相对确定的世界能力,前者显而易见的要高明不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看到了什么

                                        学习,理性,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