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社会学中关于田野调查方面的报告文学,迄今为止还没有能超越项飚二十多年前写的那本《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 “浙江村” 的生活史》,虽然这本书很多方面都在学习模仿项飚的风格及理念,奈何珠玉在前,相比之下高下立见。另外,这本书虽然一直强调写作的对象是底层,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大量专业术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看得云里雾里的,最后又加上一段与项飚的对话来进行升华,假设书中的被访者读完这本书,除了关于自身能被写进书里这一点值得欣慰之外,还能读出其他信息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请为暗淡的身影照一束光

          社会学家严飞想借这本书呼吁人们 “看见” 城市中容易被忽视的个体,希望人们能够尊重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甚至发掘他们的美。“​每一个外来打工者,或多或少都处在边缘和撕裂的状态,都会有自己的挣扎和焦虑。在边缘游走的每个人状态也许并不相同,他们有着各自的过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附近的小世界里,在和我们产生交集的那个瞬间,我们应当把他们当成一个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感受到对方的质地,从而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这是一种温暖的投射。我们要把光打过去。仅仅打光并不足够,我们还要发现他们的美。”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与社会学相关的书,无论是研究西方世界的还是亚洲的、中国的,我都非常感兴趣,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的性格跟兴趣有关 —— 我爱好收集故事。工作之外的时间,除了独处,最喜欢的就是跳脱熟悉的人事日常,置身于陌生的人群之中,观察、欣赏,时机合适也会当听众、或者主动攀谈。司机师傅、快递员、外卖骑手、保安、店员、交通协管… …,这些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再加上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故事合集,如果有机会读到一章,我便十分欣喜。而社会学研究报告可以为我过往及未来的 “故事收集” 爱好提供灵感、专业分析、以及不同视角。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构

            奔赴还是离开?一幅都市异乡人的漂泊寻根图景。共情还是旁观?一篇社会学视角下理性的温情告白。熟悉还是陌生?一场对丢失的 “附近” 的真实重构。唯有重构与周围的亲密与信任,是安抚每个不确定的、悬浮的现代人的一剂良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海里的浪花

              因为项飙,开始会读一些专门群体的书,还比如《废品生活》和这本《悬浮》。我父亲是农村出生,兄弟姐妹七个,他的四个弟弟妹妹全都是城市打工者,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留守儿童。幸运的是,除了三叔家的孩子现在打工,其他的几个都比较厉害,基本上读了研究生和进了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我的叔叔们都是干的装潢,姑姑们都是进了服装厂。作者严飞对装修师傅的描述我不是很满意的,因为和叔叔们的陈述还是有出入的。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我们都是浪花,我们在学校教书,在公司上班,他们也是在工作,我认为我们更离不开他们。小叔算是几个当中比较能挣钱的,九十年代的装修行业还是利润很大,也早早的就在打工的地方买了二手房。他爱人 (我们喊小婶) 也一直从事家政行业,很能吃苦,有时候一天去干三份活。他们也早早的给自己买了社保,回头到了退休的年纪,就可以按时拿退休金了。他们的生活需要被书写,谢谢这些社会学家。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但对那些在城市中漂泊无根的外来打工者来说,城市却只是一幅由小世界组成的画,他们像马赛克瓷片一样彼此接触却无法渗透。他们带着城市生活之外的历史和记忆进入城市,在身体上完成了从乡土到城市的 “脱嵌”,他们想要拥抱新世界,却在庞杂的城市中难以寻求 “再嵌”;而旧世界里的故乡,却与自己又越来越疏离、模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值得看的一本书

                  前面是对个体故事的记录,后边是学理层面的讨论,最后还挺惊喜地看到了作者和项飙老师关于 “附近” 的探讨~书里最后一章引用小说《山河》里的一段话,还挺触动我的:“人世就是这样的,无味而多艰,是没有意思的海,大陆起伏冥王星来去它也在,鲸鱼搁浅、岛屿自杀,冰川壮健的腿脚渐渐瘫痪它也在,而你没有办法。”… 这一片大海,也应该有浪花在翻滚。来到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负重的记忆、艰辛的当下,而对于未来,又因为现实的困境而难以有更多的期待。大部分时候,他们仅仅只是存在着,在时代的巨轮下籍籍无名,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更不会被看见、被听见。他们值得我们以最大的真诚和责任去记录,他们如何在快速变动的社会脉动之下挣扎生存,并不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也是这本书记录的)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生命轨迹中都穿插着一些公共事件的痕迹,故事中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也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大历史中的个人地位,看到个体、群体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动因。” 书里提到了《梁庄十年》和《岂不怀归》也可以顺便看看,听书也有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能只做观察,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臆测,投射或者赋予意义,你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纪实,必须站在被观察者的角度看问题。自项飙《把自己当做方法》来,这是我接触过的第二本社会学作品。这几年自己的探索欲明显下降,虽觉得新鲜,又怕门槛高,不知学来何用,继而不想进门。读非虚构书籍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提纲挈领的结构,从一个主观点,到证明主观点的各个分支,到支撑每个分支的论据,一目了然,方便理解。尤其是读到国外作品的时候,每一章节都会有小总结,更为方便。这本书的结构就不是典型,围绕着北京城定居的外乡人,角度多变,甚至可以说是浪漫。他写从手艺人成长为精通一门技艺、并在片区内小有名声的包工头,也写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主动放弃)的长女。写通过奋斗慢慢从一个人,终把家庭成员都接来北京生活的 “幸运个例”,也写困于生活自由而向往精神浪漫的农民工诗人。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对待一切东西都会问它有什么用,能让我赚多少钱,能让我得到什么。诗歌、文学看起来像是最没用的,正是因为这种没用,它才稀缺,恰恰反衬出这个时代下的种种荒谬,或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局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附近的人

                      多了解下周边的人,各种各样的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一下,关注一下,关心一下,我们的很多服务是他们提供的,他们背后也有家庭,他们也是我们的群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悬浮

                        真实,真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悬浮》有些时候总觉得作者总是把如果做调查说的过多了,而这本书又不是仅仅讲调查的学术著作,它仅仅是一群大城市里没有根的浮木,悬浮在空中。既然是讲 “浮木”,那就好好讲他们的故事,读书的人也许可以读出千万个哈姆雷特,如果你非要说哈姆雷特是什么样子,给他定性,那别人读着就没意思了。就像《岂不怀归》书名已经做了解释,何必一定要回,简单真实的记录不就好了。有个纪录片大师说过什么是最好的记录角度,你就是在场的那只苍蝇,静静的观察记录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严飞 新书。2022 年 10 月。理想国热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做的不多,尽可能给这些身边的陌生人一个笑脸,一句问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么远,那么近

                                当我们追求高效工作和认知时,会对周边的人、物打上粗略的标签 — 不去关注他们,也不会损失什么,只要记个电话,方便使用就好。这些标签有保安、收废品的、送快递的、保洁的…… 几年前当小区还没有那么多快递柜的时候,双十一之后的夜晚,小区门口摆着一堆货物,几个快递小哥会一边打电话,一边等着业主,寂寥之时,会有一两个倚着灯柱,点一支烟,看着自己的身影被拉长在这陌生的城市。我们筑家此处,在这里安身立命,养儿育女。可是,总有一些时刻,会让我们想起,我们是 "异乡人" 的身份。我们会想父母,想故乡,想儿时的光阴。我们在此地坚守什么,又希望带回什么,身后是呼啸的时代,我们看似被裹挟,可我们又是其本身。那些标签离我们很远,心里距离却很近。社会学的视野,让我们超越个体,触探到那股无时无刻不在搏动着的宏大强悍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很喜欢这个作者,既深刻又温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半年后又一次难忘的返乡之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