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社会学中关于田野调查方面的报告文学,迄今为止还没有能超越项飚二十多年前写的那本《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 “浙江村” 的生活史》,虽然这本书很多方面都在学习模仿项飚的风格及理念,奈何珠玉在前,相比之下高下立见。另外,这本书虽然一直强调写作的对象是底层,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大量专业术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看得云里雾里的,最后又加上一段与项飚的对话来进行升华,假设书中的被访者读完这本书,除了关于自身能被写进书里这一点值得欣慰之外,还能读出其他信息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我似乎回到了家,但这不是我的家。—— 芭芭拉・卡森《乡愁》孙立平多年前曾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 “断裂” 社会,并认为 “断裂” 的社会结构并非稳定的金字塔式,而是马拉松赛式。金字塔式的结构中,虽然人们的地位高低不同,但 “同时又在同一个结构中”;然而,在马拉松赛式的结构中,“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做任何事情咱们不能昧着良心,得凭着良心去做。我有一个徒弟就跟我说,良心值多少钱一斤?我就对他说,他现在把衣服裤子脱了,一丝不挂到马路上去跑一圈回来,我给他 1000 块钱,他说那哪行,面子不能就值 1000 块钱啊!我说,那他觉得面子值多少钱一斤,良心就值多少钱一斤,面子和良心对等的。这种东西跟他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本书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学术研究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对底层的消费 —— 底层的题材演变成为 “新的学术生长点”,是不是研究者对于道德立场的标榜,或者借底层的苦难来表达自己的而非写作对象的观点。如何进行对底层的 “真表述”?当底层没有形成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来表述自己,是否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真表述”?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资格和能力表述底层?由这些问题引申,当研究者认为自己进入了被研究者的世界,就必然会写出以被研究者为主体的作品吗?很多研究者在书写底层的同时没有真正了解底层,仅仅是把乡土、农村当作怀旧的对象而非寻找意义的场所,从而在写作中造就了对底层的刻板印象。研究者和知识生产过程本身成为对底层的符号暴力,不仅造成社会对底层的边缘化,也会造成底层自己对自己的边缘化。带有共情和同理心的写作能带动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到边缘群体中的个体也是多维的、复杂的,对于事物有着矛盾的看法和感受,而不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被压迫者、受苦者。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历史本身不是理论,历史本身是叙述,而且它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叙述,所以才有各种史观、各自对历史的叙述方式,所以才会不断对历史重新进行叙述。历史学无非就是刚才讲的,看到新的东西,不断对叙述方式进行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请为暗淡的身影照一束光

            社会学家严飞想借这本书呼吁人们 “看见” 城市中容易被忽视的个体,希望人们能够尊重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甚至发掘他们的美。“​每一个外来打工者,或多或少都处在边缘和撕裂的状态,都会有自己的挣扎和焦虑。在边缘游走的每个人状态也许并不相同,他们有着各自的过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附近的小世界里,在和我们产生交集的那个瞬间,我们应当把他们当成一个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感受到对方的质地,从而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这是一种温暖的投射。我们要把光打过去。仅仅打光并不足够,我们还要发现他们的美。”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与社会学相关的书,无论是研究西方世界的还是亚洲的、中国的,我都非常感兴趣,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的性格跟兴趣有关 —— 我爱好收集故事。工作之外的时间,除了独处,最喜欢的就是跳脱熟悉的人事日常,置身于陌生的人群之中,观察、欣赏,时机合适也会当听众、或者主动攀谈。司机师傅、快递员、外卖骑手、保安、店员、交通协管… …,这些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再加上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故事合集,如果有机会读到一章,我便十分欣喜。而社会学研究报告可以为我过往及未来的 “故事收集” 爱好提供灵感、专业分析、以及不同视角。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构

              奔赴还是离开?一幅都市异乡人的漂泊寻根图景。共情还是旁观?一篇社会学视角下理性的温情告白。熟悉还是陌生?一场对丢失的 “附近” 的真实重构。唯有重构与周围的亲密与信任,是安抚每个不确定的、悬浮的现代人的一剂良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海里的浪花

                因为项飙,开始会读一些专门群体的书,还比如《废品生活》和这本《悬浮》。我父亲是农村出生,兄弟姐妹七个,他的四个弟弟妹妹全都是城市打工者,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留守儿童。幸运的是,除了三叔家的孩子现在打工,其他的几个都比较厉害,基本上读了研究生和进了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我的叔叔们都是干的装潢,姑姑们都是进了服装厂。作者严飞对装修师傅的描述我不是很满意的,因为和叔叔们的陈述还是有出入的。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我们都是浪花,我们在学校教书,在公司上班,他们也是在工作,我认为我们更离不开他们。小叔算是几个当中比较能挣钱的,九十年代的装修行业还是利润很大,也早早的就在打工的地方买了二手房。他爱人 (我们喊小婶) 也一直从事家政行业,很能吃苦,有时候一天去干三份活。他们也早早的给自己买了社保,回头到了退休的年纪,就可以按时拿退休金了。他们的生活需要被书写,谢谢这些社会学家。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但对那些在城市中漂泊无根的外来打工者来说,城市却只是一幅由小世界组成的画,他们像马赛克瓷片一样彼此接触却无法渗透。他们带着城市生活之外的历史和记忆进入城市,在身体上完成了从乡土到城市的 “脱嵌”,他们想要拥抱新世界,却在庞杂的城市中难以寻求 “再嵌”;而旧世界里的故乡,却与自己又越来越疏离、模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值得看的一本书

                    前面是对个体故事的记录,后边是学理层面的讨论,最后还挺惊喜地看到了作者和项飙老师关于 “附近” 的探讨~书里最后一章引用小说《山河》里的一段话,还挺触动我的:“人世就是这样的,无味而多艰,是没有意思的海,大陆起伏冥王星来去它也在,鲸鱼搁浅、岛屿自杀,冰川壮健的腿脚渐渐瘫痪它也在,而你没有办法。”… 这一片大海,也应该有浪花在翻滚。来到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负重的记忆、艰辛的当下,而对于未来,又因为现实的困境而难以有更多的期待。大部分时候,他们仅仅只是存在着,在时代的巨轮下籍籍无名,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更不会被看见、被听见。他们值得我们以最大的真诚和责任去记录,他们如何在快速变动的社会脉动之下挣扎生存,并不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也是这本书记录的)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生命轨迹中都穿插着一些公共事件的痕迹,故事中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也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大历史中的个人地位,看到个体、群体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动因。” 书里提到了《梁庄十年》和《岂不怀归》也可以顺便看看,听书也有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气质和风格,跟去年读的那本《小镇做题家》非常像。我的整体感受也很像,故事很好很动人,我也见过甚至认识一些和书里故事一样样的人,但整体来说不是我的故事也不是生活,尊重,好看,但记不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都市的边缘人也在 “生存”,而非只是 “存在”。存在是一种静态,生存却是一个过程,并被身后复杂的城市发展逻辑深深缠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看芸芸众生

                          看看芸芸众生,看看身边的人的生活状态好,静静的去看看我们附近的人的状态,,去掉一个,这可能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悟。我想我们需要向内求看自己,同时也需要向外求看看周围的世界就这样才能客观地去看到周围的一切才能让自己放开是呀,更加平静,安详地去看了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社会学的田野工作来说,我们应该明确作为 " 说故事的人” 的职责,警惕理论和技术介入所带来的破坏,变换理论投射的角度,制造更多空间,让不可见的事实真相变为可见的;同时在不可理解的背后,不断挖掘理解的可能性;不必苛责去穷尽现实的真实,而是反思现实背后被遮蔽隐藏的结构性意义;不必带着用光去拯救暗夜的态度进入田野,恰恰相反,正是暗夜本身凸显了生命和光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触身边的人,菜市场,感受活力,不活在小视频推荐的时间,做真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严飞老师社会学著作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我觉得严飞老师这本书是一部很好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他关注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我们身边那些既熟悉又不甚了解的人,比如老师、木工、保安等。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常常见到他们,却很少深入交流。在写作方法上,严飞老师尽量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这使得这本书在中文世界中显得尤为难得。实际上,严飞老师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内容,包括向标老师的研究、关于 “三和大神” 的研究,以及一些西方的文献。这些都让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断裂、分层、悬浮的社会

                                  每个人都成为除跟自己相似的人们之外的陌生人,每个人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工具化、原子化;每个人都萎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对圈子外的陌生人保持无兴趣、不过多接触的状态。外来务工者如大海中的一叶浮萍,随风飘流、随浪而沉浮,不知归往何处。     每个人终将也会成为自己的陌生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能只做观察,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臆测,投射或者赋予意义,你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纪实,必须站在被观察者的角度看问题。自项飙《把自己当做方法》来,这是我接触过的第二本社会学作品。这几年自己的探索欲明显下降,虽觉得新鲜,又怕门槛高,不知学来何用,继而不想进门。读非虚构书籍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提纲挈领的结构,从一个主观点,到证明主观点的各个分支,到支撑每个分支的论据,一目了然,方便理解。尤其是读到国外作品的时候,每一章节都会有小总结,更为方便。这本书的结构就不是典型,围绕着北京城定居的外乡人,角度多变,甚至可以说是浪漫。他写从手艺人成长为精通一门技艺、并在片区内小有名声的包工头,也写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主动放弃)的长女。写通过奋斗慢慢从一个人,终把家庭成员都接来北京生活的 “幸运个例”,也写困于生活自由而向往精神浪漫的农民工诗人。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对待一切东西都会问它有什么用,能让我赚多少钱,能让我得到什么。诗歌、文学看起来像是最没用的,正是因为这种没用,它才稀缺,恰恰反衬出这个时代下的种种荒谬,或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局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附近的人

                                      多了解下周边的人,各种各样的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一下,关注一下,关心一下,我们的很多服务是他们提供的,他们背后也有家庭,他们也是我们的群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悬浮

                                        真实,真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悬浮》有些时候总觉得作者总是把如果做调查说的过多了,而这本书又不是仅仅讲调查的学术著作,它仅仅是一群大城市里没有根的浮木,悬浮在空中。既然是讲 “浮木”,那就好好讲他们的故事,读书的人也许可以读出千万个哈姆雷特,如果你非要说哈姆雷特是什么样子,给他定性,那别人读着就没意思了。就像《岂不怀归》书名已经做了解释,何必一定要回,简单真实的记录不就好了。有个纪录片大师说过什么是最好的记录角度,你就是在场的那只苍蝇,静静的观察记录就好。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