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我似乎回到了家,但这不是我的家。—— 芭芭拉・卡森《乡愁》孙立平多年前曾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 “断裂” 社会,并认为 “断裂” 的社会结构并非稳定的金字塔式,而是马拉松赛式。金字塔式的结构中,虽然人们的地位高低不同,但 “同时又在同一个结构中”;然而,在马拉松赛式的结构中,“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做任何事情咱们不能昧着良心,得凭着良心去做。我有一个徒弟就跟我说,良心值多少钱一斤?我就对他说,他现在把衣服裤子脱了,一丝不挂到马路上去跑一圈回来,我给他 1000 块钱,他说那哪行,面子不能就值 1000 块钱啊!我说,那他觉得面子值多少钱一斤,良心就值多少钱一斤,面子和良心对等的。这种东西跟他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本书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学术研究本身是否构成了一种对底层的消费 —— 底层的题材演变成为 “新的学术生长点”,是不是研究者对于道德立场的标榜,或者借底层的苦难来表达自己的而非写作对象的观点。如何进行对底层的 “真表述”?当底层没有形成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来表述自己,是否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真表述”?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资格和能力表述底层?由这些问题引申,当研究者认为自己进入了被研究者的世界,就必然会写出以被研究者为主体的作品吗?很多研究者在书写底层的同时没有真正了解底层,仅仅是把乡土、农村当作怀旧的对象而非寻找意义的场所,从而在写作中造就了对底层的刻板印象。研究者和知识生产过程本身成为对底层的符号暴力,不仅造成社会对底层的边缘化,也会造成底层自己对自己的边缘化。带有共情和同理心的写作能带动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到边缘群体中的个体也是多维的、复杂的,对于事物有着矛盾的看法和感受,而不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被压迫者、受苦者。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历史本身不是理论,历史本身是叙述,而且它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叙述,所以才有各种史观、各自对历史的叙述方式,所以才会不断对历史重新进行叙述。历史学无非就是刚才讲的,看到新的东西,不断对叙述方式进行改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请为暗淡的身影照一束光社会学家严飞想借这本书呼吁人们 “看见” 城市中容易被忽视的个体,希望人们能够尊重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甚至发掘他们的美。“每一个外来打工者,或多或少都处在边缘和撕裂的状态,都会有自己的挣扎和焦虑。在边缘游走的每个人状态也许并不相同,他们有着各自的过往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附近的小世界里,在和我们产生交集的那个瞬间,我们应当把他们当成一个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感受到对方的质地,从而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这是一种温暖的投射。我们要把光打过去。仅仅打光并不足够,我们还要发现他们的美。”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与社会学相关的书,无论是研究西方世界的还是亚洲的、中国的,我都非常感兴趣,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的性格跟兴趣有关 —— 我爱好收集故事。工作之外的时间,除了独处,最喜欢的就是跳脱熟悉的人事日常,置身于陌生的人群之中,观察、欣赏,时机合适也会当听众、或者主动攀谈。司机师傅、快递员、外卖骑手、保安、店员、交通协管… …,这些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再加上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故事合集,如果有机会读到一章,我便十分欣喜。而社会学研究报告可以为我过往及未来的 “故事收集” 爱好提供灵感、专业分析、以及不同视角。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海里的浪花因为项飙,开始会读一些专门群体的书,还比如《废品生活》和这本《悬浮》。我父亲是农村出生,兄弟姐妹七个,他的四个弟弟妹妹全都是城市打工者,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留守儿童。幸运的是,除了三叔家的孩子现在打工,其他的几个都比较厉害,基本上读了研究生和进了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我的叔叔们都是干的装潢,姑姑们都是进了服装厂。作者严飞对装修师傅的描述我不是很满意的,因为和叔叔们的陈述还是有出入的。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我们都是浪花,我们在学校教书,在公司上班,他们也是在工作,我认为我们更离不开他们。小叔算是几个当中比较能挣钱的,九十年代的装修行业还是利润很大,也早早的就在打工的地方买了二手房。他爱人 (我们喊小婶) 也一直从事家政行业,很能吃苦,有时候一天去干三份活。他们也早早的给自己买了社保,回头到了退休的年纪,就可以按时拿退休金了。他们的生活需要被书写,谢谢这些社会学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挺值得看的一本书前面是对个体故事的记录,后边是学理层面的讨论,最后还挺惊喜地看到了作者和项飙老师关于 “附近” 的探讨~书里最后一章引用小说《山河》里的一段话,还挺触动我的:“人世就是这样的,无味而多艰,是没有意思的海,大陆起伏冥王星来去它也在,鲸鱼搁浅、岛屿自杀,冰川壮健的腿脚渐渐瘫痪它也在,而你没有办法。”… 这一片大海,也应该有浪花在翻滚。来到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负重的记忆、艰辛的当下,而对于未来,又因为现实的困境而难以有更多的期待。大部分时候,他们仅仅只是存在着,在时代的巨轮下籍籍无名,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更不会被看见、被听见。他们值得我们以最大的真诚和责任去记录,他们如何在快速变动的社会脉动之下挣扎生存,并不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也是这本书记录的)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生命轨迹中都穿插着一些公共事件的痕迹,故事中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也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大历史中的个人地位,看到个体、群体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动因。” 书里提到了《梁庄十年》和《岂不怀归》也可以顺便看看,听书也有解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能只做观察,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臆测,投射或者赋予意义,你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纪实,必须站在被观察者的角度看问题。自项飙《把自己当做方法》来,这是我接触过的第二本社会学作品。这几年自己的探索欲明显下降,虽觉得新鲜,又怕门槛高,不知学来何用,继而不想进门。读非虚构书籍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提纲挈领的结构,从一个主观点,到证明主观点的各个分支,到支撑每个分支的论据,一目了然,方便理解。尤其是读到国外作品的时候,每一章节都会有小总结,更为方便。这本书的结构就不是典型,围绕着北京城定居的外乡人,角度多变,甚至可以说是浪漫。他写从手艺人成长为精通一门技艺、并在片区内小有名声的包工头,也写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主动放弃)的长女。写通过奋斗慢慢从一个人,终把家庭成员都接来北京生活的 “幸运个例”,也写困于生活自由而向往精神浪漫的农民工诗人。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对待一切东西都会问它有什么用,能让我赚多少钱,能让我得到什么。诗歌、文学看起来像是最没用的,正是因为这种没用,它才稀缺,恰恰反衬出这个时代下的种种荒谬,或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局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