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看待王朝更替

    本书及作者的《秦制两千年》和《活在洪武时代》都是对专制体制的深刻批判。本书更是详细罗列王朝末期 50 年政权的僵化腐败,以及首脑的昏庸无能,各种内斗纷争不断,众多知识精英都对外世界大势,茫然无知,改良派无力回天。作者 10 年前开始本书写作,本书观点那时会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西方代表文明开放,东方是封闭专制,可现在大清末期的所有问题安在灯塔国更合适,贸易战和不讲理的小院高墙就是现代的闭关锁国,昏庸睡王和疯癫懂王为总统大位争斗无下限,大清的鸦片变成芬太尼。在 “定体问” 已经成梗的当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换个角度了,当年大清不要说慈禧,就是知识精英也没几个人能明白西方的本质,而当今太多国人走出国门,亲朋好友在西方生活的也比比皆是,道路问题成了全民大辩论,反而是白房子里的人不肯开眼看世界。看今天被交换释放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孩子,匍匐在地,亲吻加沙土地,民族独立自主建立在千万人的流血牺牲之上。11 月 25 日是毛岸英烈士牺牲 73 周年,作者是否认同 “觉醒年代” 的必然?本书编辑是微信好友,真心祝愿本书大卖。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清改革的遗产

      不管怎么说?本书介绍中国的工业化终于在蹉跎了一个世纪之后开始了。可惜的是,我们从史料中不难看出,清廷开放的进程迟缓、低效,极不情愿。清廷主政者似乎根本不明白开放的意义,总觉得市场是自己的,不能轻易让渡给别人。至于别人的市场,那时的中国当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不知道这也是可以共享的。于是西方人很快意识到中国如果不能像西方一样开放市场,那么中国的市场价值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由此不难理解 19 世纪 80 年代中外关系日趋紧张,1894 年的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激化了这一关系。过往百年,讨论洋务新政的,不论基于什么样的立场,都承认这场现代化运动过于畸形,政府垄断了资源市场,至于增长的结果也基本上与民众无涉。民众没有从发展中获得好处,更不要说发展的普遍性。政府没有经过适度的改造,洋务新政其实就是让政府公司化,许多完全可以凭借市场解决的问题,清廷主政者出于维护统治利益的需要,宁愿不发展,也不会交给市场,更不允许民间私有资本成长。没有普遍性的发展,没有民众普遍性的富裕,人民游离于洋务新政之外,那么政府主导的 “点线增长” 便不具有多少实质性意义。                                       实事求是地说,洋务新政也带给中国巨大变化。中国的工业化毕竟从零开始,有了一个很不错的起步,重工业、制造业、造船、航运、电报等基础性设施在那 30 年获得了巨大进步,沿江沿海的城市群也相继出现。我们后人一方面要看到洋务新政的本质局限,另一方面也不要低估这 30 年在 50 年晚清改革进程中的意义。历史无法假设,但可以复盘,可以讨论另一种可能。假如甲午战争不爆发,中国继续潜心于自己的建设,继续与世界诸大国保持经济合作,成为世界尤其是远东政治格局的建设者与维护者。这种情形再走 30 年,中国内部的精神建设也会不一样,中国的经济基础也更扎实。到那时,不是强大的中国与外部冲突,而是中国不需要冲突,反而成了制止冲突、维护和平的力量。这样推演当然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只是如果我们复盘 19 世纪晚期中国政治走势时认为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一家一姓之消失固然可惜,但对大中国而言,清帝国没有了,中国还在。何况,晚清 50 年改革也为中国积攒了一些家底,留下了一些制度性思考。             让阅读更有趣… 得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晚期最后 50 年的改革开放,机会窗口不可谓不好。但是,由于当政者的短视自私,瞻前顾后,昏招叠出,结果是一地鸡毛。于是,革命成了必然选择,清王朝轰然倒下。有道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者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61 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䜣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在 1861—1911 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深埋改革主张的冯桂芬、选择性 “开眼看世界” 的斌椿、时代的出局者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的有识之士;也有在天下观与国家观的碰撞时,作为惨淡时代中流砥柱,但又困于传统礼教之中难以自拔的乡绅;以及生活本就已经支离破碎、濒临崩溃的底层民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顺应时代潮流是何等的艰难

            汇总一下作者的三点感想。第一点感想是,愚民统治虽然有助于维持清政府的利益,但在变革时代,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点感想是,不但要 “开眼看世界”,还要 “正眼看世界”。开眼看世界很容易,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世界的互相连接,想要关上大门闭上眼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晚清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 “开眼看世界” 的人虽然很多,“正眼看世界” 的人却太少,而且但凡有人正眼看世界,便会遭到知识圈与文化圈的集体排斥和攻击。第三点感想是,晚清的 50 年改革中,与列强对抗的心态太重,与近代文明拥抱的心态太少。晚清的 50 年改革史中能生发感想的细节很多,远不止此。如 “满洲本位意识” 在改革过程中一直阴魂不散;如转型时代对掌舵者见识的要求其实远远大过权术;如坐而论道的批评者一旦直接参与改革事务很快便会转变立场,等等。对过去展开反思,往往源于对未来有所期许;追问 “我们从何处来”,其实是为了回答 “我们向何处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掩耳盗铃

              读本书时,心总是纠纠着💔💔💔1、有一个小偷想要偷铃铛。他知道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 “聪明” 的办法: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这样他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他认为,既然自己听不到,别人也听不到。结果,当他偷铃铛时,铃铛的声音依然响亮,很快就被人发现了。这是人人熟知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欺骗自己并不能改变事实,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2、【中国幅员之广、人民之众、饷糈之厚、兵卒之多,与倭国相较,虽三尺童子亦知其非我敌。以皇上之英武、枢府之赞襄、疆帅之宣勤、将士之协力,何难奋扬威武、戢彼凶残?惟不忍两国生灵屠戮之惨,故欲以玉帛化干戈,人非木石,谁不闻而感颂!】上述摘录为《申报》配发的评论文章。这篇评论完全可以清清楚楚说明清朝 1861 年至 1911 年 50 年间,清朝上至皇帝下至文臣武将的心声。已经变天了,他们还活在老大帝国里里,可怜可叹!3、正眼看世界!吾国还是要少说些 XX 世界第一的好。幻象越大,格局越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清编年史

                刚读完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张之洞》和张鸿福先生的《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急需一部晚清编年史来梳理串联!晚清时政值得每一个 “躬身入局” 者研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抛弃事后视角,设身处地,复盘推演,感念体悟,也是一种成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变革时代

                  晚清的最后五十年,一个试图进行转型的大变革时代,这本书很好地梳理了这段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用了一种编年事件的体例,让人在时间线上有一种代入感,同时也能让人观察到具体的变革转型进程中的那些细节。有时候会想,政治当权者的认知使得变革难以为继,最终停滞。事实上,晚清的慈禧是守住大清江山皇权的掌舵者,在政治上极度保守,这样的当权者,也许已经做到了她能够做的,但是她注定是无法开启现代国家的政治变革的。改革的进程无处不在,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追赶之后,真的应该好好再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既是不要忘记当年的屈辱和努力赶超的不易,也是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和平发展机遇,富强的日子不是理所当然的,美好的生活也不是措手可得,发展之路的开启是经历了曲折,充斥了偶然,满载了艰辛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何尝不是像十九世纪末那时那样,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伤痕与借鉴

                    1978 年到如今,中国从无到有,从羸弱到强大,平地到高楼的变化,这就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国防到科技,从基础建设到全面的经济腾飞。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晚清改革五十年之大变局,我们就当知道,同样的时长,大变局中迎来的变化与对未来之路的启示性作用,有多么重要。1860 年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这才彻底激醒了清王朝的上上下下,开眼看世界从此打开,思想搅动社会,印刷阅读思想的进步与西学成风在科举待废的时境中,成为时尚。晚清士人对立宪彼时并不为所动,也没有形成势力。以慈禧为首的改革时政的本意,团内缓外。用洋人之先进之术学之用之以制服这些蛮夷外族,重塑辉煌。洋务运动的开展被认为是晚清时期实现经济基础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革新。及至 1890 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被认为是中国觉醒的标志,是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中法战争之后,慈禧的盲目自大反而放缓了改革的步伐,官场昏庸腐败之气日盛,知晓本质的恭亲王奕䜣反倒被退出决策层,慈禧竟然挪用军费重修三山三园。没有经济支撑致使北洋水师勉力成军。而百日维新失败的本质原因也在于慈禧集团的专权行为。的确,历史不容假设,只有几艘小船,一两百人的意大利海兵都敢叫嚣割让,彼时的中国对外战争己经是百战百败。晚清这场大变局的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其专政集权的腐朽气息,谎言的时局依然在摇摇欲坠的粉饰中不停上演。专制君主与现代政治家,其目的与核心利益是不同的。现代的政治家有着推动国家进步,对民众负责的责任。但是对于君主而言,维系其家族的统治,保护其对权力的掌控,才是其核心价值观。维系统治者的专权,这本身就是与社会进步相悖的。对于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利益集团,这是两难之选。推行变革,则意味着自身掌控力的下降乃至沦为政治上的 “吉祥物”。而不推行变革,自身地位倒是有所保证,却迈向了被蚕食分割的未来。而这,也正是晚清变革表现出一种 “踌躇不前” 的姿态的原因。正因如此,满清的覆亡是必然的。如今我们回看晚清的改革,并不是要批判人与时局,而是看到这 50 年改革到底为之后中国之命运铺垫了什么,极端的权利下必然产生的极端的腐败己是无法避免的结局,但在此情形下,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与官员士人,用先进的眼光与布局,做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乃至生命的代价,架起了一个现代主义社会的基础与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慨万千,机遇便从眼前过,机会错过不再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主要研究并描述了 1861 至 1911 年间中国的改革进程。这本书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五十年间中国历史的起承转合及其前因后果。书中不仅涵盖了这段历史的重大事件,还将这些事件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叙述,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本书的作者谌旭彬是一位资深的青年历史作家和编辑。他曾任腾讯历史频道主编以及 “腾讯新闻・短史记” 的主编,对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写作《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之前,谌旭彬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和《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等历史热门书籍。这本书虽然超过了 50 万字,但我希望你不会被这个大部头吓跑。因为当你跟随作者谌旭彬的镜头一帧一帧地回看晚清五十年里发生的人和事儿,你就会觉得字数完全不是一个问题。我利用春节假期把这本书给啃完了。今天,我来跟你分享一点我的个人阅读感受。一、反赌扫黑救不了中国足球我估计你看到上面这个小标题之后整个人都是懵的:这本书讲的不是晚清改革的历史吗?你这怎么扯到中国足球上面去了?你看,我没骗你,是我的个人感受吧,我估计应该不会有第二个人在本书里读出这般感受。别急,你听我给你圆🤣。这一切还要从书里的一封质疑设立同文馆的奏折说起…… 所谓同文馆,顾名思义是一个培养翻译人才的地方。这是微小的改革,几乎不会冲击晚清的官僚系统;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改革,是清帝国首次被逼至万不得已的程度,终于承认洋人的语言也有学习的必要。1862 年 6 月,同文馆正式成立,馆内最初只教英、法、俄三门外语。在不断地试探性接触西学之后,恭亲王奕䜣等人逐渐意识到洋人制造和使用洋枪洋炮洋船,全得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这些近代科学。于是,奕决定让同文馆步子迈得更大一点,不再局限于培养翻译人才。1866 年 12 月,他奏请在馆内增设天文、算学二馆。但让奕䜣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提议立即便引爆了朝野舆论。这其中,有一位患有口吃症的小官员杨廷熙,借着朝廷因大旱下诏让群臣提意见的机会,写了一篇长达五千字的奏折,猛烈抨击朝廷不该设立同文馆,奏折的核心内容为对朝廷斥巨资设立同文馆的 “十不解”。在送出这份奏折之前,杨廷熙让家人买了一口棺材,以备后事。“十不解” 的全文很长,我这里只挑两个 “大不解” 给你念念:“第四条大不解:朝廷上下,到处都是贪污腐败与玩忽职守,当务之急应是改革人事,让政治回归清明。如今,“善政未修于上,实学未讲于下”,却大力招人学天文数学,我实在不能理解。第五条大不解:谋求自强是没错。但自强的办法是皇帝兢兢业业,官员各尽其职。如今却是宰辅、台谏、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全在消极怠工。不解决这些人和这些问题,“徒震惊于外洋机器、轮船” 多么厉害,我实在不能理解。” 如果单看这两条 “大不解”,这位小官员说得似乎并没有错。然而,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逻辑不对:晚清政府的官员腐败、玩忽职守以及各机构的消极怠政确属事实,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同文馆开设算学、天文课程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没能解决,不意味着后者就不能去做。当我读到书里这一段内容的时候,恰好赶上陈戌源、李铁等人在电视上反省。于是我就在想:很多人都把中国足球成绩差归咎于陈戌源和李铁们,但中国足球的全面落后真的就仅仅是因为这群人的贪腐和赌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你把央视这个系列的新闻报道看全了你一定会知道,中国足球的反赌扫黑只占用了整个节目很小的时长,因为贪腐不仅仅存在于足球行业,贪腐也当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贪腐。贪腐和赌球当然要抓,但只要抓了贪腐和赌球,中国足球就会好了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老球迷肯定知道,我们多年之前已经经过了一轮反赌扫黑了,但结果呢,中国足球的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更差了。中国足球其实和晚清改革一样,贪污腐败的存在和按照现代足球的客观规律发展完全是两码事。足球运动有规律吗?当然有。用郑斌指导的话说:现代足球绝对是科学。以前我们说亚洲人不适合踢足球,但你看看亚洲足球这几年的发展,日韩我们就不提了,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足球水平这几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国家的足球水平为什么提高了?因为他们都在学习现代足球的发展规律并坚定地付诸实践。中国足球的水平要想提高,自然也必须要按照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来。总算圆回来了🌚。二、没有好的土壤,花是结不出果实的虽然晚清已经腐朽不堪,其在最后的五十年里也还是被迫做了不少改革:创设总理衙门、建立同文馆、引入近代海关系统、开展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水师…… 然而,晚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些改革都最终都没能成功?北洋海军的例子想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就硬件而言,北洋海军已是一支近代化舰队 —— 船舰主体基本购自西方,威海、旅顺是远东第一流的海军基地;还有练饷局、支应局、军械局、水师煤厂、工程局、征信局、医院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后勤机构;且建设有数千公里先进的海防电报通信;此外,北洋海军的将官们,也大多接受过西式的近代海军训练。“然而,正如每一朵花都得开在一棵具体的树上,只有树的根干枝条坚实繁茂,那花才能开得璀璨,那花才能结出果实,那树的寿命才会绵长。欲让海军强大,犹如求树开花,须先有相宜的政治土壤,造就相宜的政治环境,眼光只放在海军上,而不从 “根本求之”,是不会有结果的。” 上面这段话出自曾担任清廷总税务司并深度参与了北洋海军成军过程的英国人赫德。赫德的这番话,道破了北洋海军的 “盛衰之故”,也道破了晚清改革五十年失败的根本原因。讲到这里,我本来还想再跟你讲讲中国足球的归化政策。不过还是算了吧,我再讲中国足球,怕是有很多人要取消关注了…… 三、“开眼看世界” 很容易,但 “正眼看世界” 很难提到 “开眼看世界”,我们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但实际上,与《海国图志》同时代完成的还有一本书:徐继畬的《瀛寰志略》。这两个同时开眼看世界的同龄人,看到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魏源说,自己编纂此书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夷人之所长仅在技术层面,文化礼教万万不及中国。基于这种理念,他在书中考证认定 “西洋教” 乃是杂学,其教义最初抄袭的是佛教,后来又抄袭了儒学。此外,他还援引中文世界的各种道听途说,将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描述为以邪术惑人。而在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里,则没有这么多基于盲目优越感而产生的偏见。在比较过佛教、基督教与儒学后,徐继畬说:儒学自然是好东西;佛教 “以慈悲为主” 也是好东西;那摩西十诫 “虽浅近而尚无怪说”,同样是好东西;西教讲神迹,但 “无恶于天下”,主旨是 “劝人为善”,与摩西十诫差不多,当然也是好东西。魏源的文化心态是 “你的东西虽好,却都是从我这里抄过去的次品”,而徐继畬的文化心态则是 “我愿意承认你的东西很好,也自信我的东西不错”。一个人能否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既取决于他是否有能力获取充分的信息,也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处理这些信息的正确思维工具。在晚清改革的五十年中,无论是总理衙门大臣,还是受命出国考察的官员,他们都曾有机会 “开眼看世界”,但很遗憾,这些大臣和官员们的心态都和魏源差不多。他们不想开眼看世界,他们也不敢正眼看世界。因为在当时,但凡有人正眼开世界,便会遭到知识圈与文化圈的集体排斥和攻击,甚至会人头落地。讲到这里,我本来还想讲讲足球起源于中国这个话题。不过还是算了吧,貌似现在也没有人好意思再提这个茬儿了😂。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如果说,复盘晚清改革五十年的历史,对于当下的我们(不仅对中国,也同样包括西方世界)有什么收获,我认为是:正确认识和了解彼此,正确认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坏,但也不像另一些人说的那么好。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世界才是令人向往的。书绝对是好书,如果你亲自上手阅读的话,你的收获一定会比我多得多。最起码,你不会总想起中国足球🌚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见识>影响力>技术

                          改革不易,要有见识,要有实力,要有手段,更要有勇气和运气。积极主动好于消极应对。选择重于努力。理解之同情也需要见识。很多时候,不做什么远比做什么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及政治性词语。普通人了解的是基本的概念和内涵,但对晚清改革者是必须面对的选择且没有第二个可选项。主持改革的统治者缺乏对现代化的深刻认知,改革的具体操刀者晚清重臣没有足够的眼界,面对危机所做的是在旧有制度上修修补补,抓着旧思想不放手,最终导致国人离心离德而走向崩溃。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且读且珍惜

                              东印度百年未遇的大选择十字路口,秦晖雁塔世界一流学者的新声听不到了,能看到新生代真学者的真知灼见,也是异常难得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力作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是一部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力作。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详实的分析,勾勒出了晚清五十年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现代中国发展的影响。首先,本书的史料考证严谨,作者广泛搜集和引用了晚清时期的文献、档案、日记、回忆录等多种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同时,作者的分析视角独特,不仅关注政治层面的改革,也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全面展现了晚清社会的多维度面貌。其次,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将晚清五十年的改革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再次,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作者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来阐述复杂的历史问题,使得本书既有学术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本书对于理解晚清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具有重要启示。作者指出,晚清改革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其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作者也对晚清改革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是一部全面、深入、客观的晚清改革研究力作,对于历史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对晚清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居安中的变革

                                  清王朝的最后五十年,权利和纷争贯穿始终,从中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各种各样的影子。都说以史为鉴,居于组织变革和企业变革的人和组织都可以认认真真的读一读,何为正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愚民教育除“愚了民”,也愚了政府自身。

                                    晚清改革 50 年,有很多次机会推行 “改革”,只因不愿正眼看世界的变化,自甘从自身文化中找寻牵强的 “优势” 来聊以自慰,荒唐到康熙皇帝亲自论证 “西学源于中学”!!!再加上政府漫长的愚民教育和政策,不仅桎梏了民众,也毁坏了统治者的见识。“愚民教育” 虽然有助于维持统治,但在变革的时代,西方急速扩展的大潮,晚清怎么可能逃得了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痛快痛哭的好書

                                      你不需要了解清朝歷史,只要認真讀,你細品,你就會開始哭,哭著今天真的好幸福,清朝太壞了,我們要努力服從,支持每個政策,成為地球的好夥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可救药

                                        在这五十年中,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充当了这场近代中国长期变革的主要推手,从建立总理衙门,到洋务运动,乃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变革的力度和层次逐渐加深、加大,从引进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到努力建设工业体系,再到逐步深入政治财政制度变革。而背后的推力,既包括西方列强在中国势力的逐步扩张,也有晚清朝野上下,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奔走呼吁和身体力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非常枯燥无聊

                                          如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