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琅琊王导传

    书很一般,我是看到标题才翻开,看完没什么新意,都是在《资治通鉴》《晋书》《世说新语》的基础上翻来覆去的帝王将相解读,东晋的历史原本就是乱世,军阀混战,南北民族融合,本书可以当成传统历史书的复习,没什么新意,至于本书标题有点 “文不符题”,政治家当然需要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教员给孩子起名字也取 “谨言敏行”,懂王的口无遮拦和 “满口跑火车”,是网红表现,而不是政治家。本书作者是历史作家南朝《门阀》系列之作,聚焦东晋门阀政治的奠基者琅琊王氏家族,以王导的权谋智慧为主线,作者提出 “慢半拍”,是以静制动、蓄势待发的战略智慧。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动荡背景下,琅琊王氏选择暂避北方漩涡,南渡江东蛰伏。权力场中的 “慢变量”:它不是消极躺平,而是在信息不对称中捕捉确定性,在情绪洪流中锚定理性。正如作者所言:“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闪电时,要成为那棵等待雷击的树。”2025 年 #318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要决策需要时间差来沉淀

      王祥的故事被列入 “二十四孝” 时,没人想到这个卧冰求鲤的 “愚孝” 主角,竟是琅琊王氏的谋略奠基人。东汉末年,少年王祥以孝行闻名,州郡征辟的官职纷至沓来。当所有人以为他会抓住机会入仕,他却躲进深山隐居二十年。“深藏九地之下,才能蓄积冲天之势。” 在隐居岁月里,他拒绝一切官职邀约,直到声名穿透朝野。出山之日,迎接他的已是九卿高位。这种 “以退为进” 的蓄势哲学,凝练成王氏家训的核心 —— 言宜慢,心宜善。公元 307 年,西晋八王之乱演变成血腥绞肉机。北方豪强如飞蛾扑火般卷入权力争夺,唯有时任司马睿幕僚的王导冷眼旁观。当颍川庾氏等大族争夺洛阳控制权时,他悄悄将目光投向长江以南的江东。“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清醒”—— 王导说服司马睿南渡建康,避开中原混战。面对江东豪族的联合抵制,他摒弃武力镇压,转而寻找本土豪强矛盾点。最终拉拢顾氏对抗陆、朱两家,以 “慢半拍” 的分化策略化解危机。当匈奴铁骑踏破洛阳时,那些争先恐后的北方豪族已灰飞烟灭,而慢半拍的王氏却在江东扎下根基。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对 “王与马,共天下” 的格局心生忌惮,开始打压琅琊王氏。面对削权,王导展现出惊人的 “吞咽委屈” 能力:贬官,他坦然接受;亲信遭排挤,他约束族人隐忍。朝臣们愤愤不平时,王导在等待一个关键变量 —— 手握重兵的堂兄王敦的怒火。当王敦写信提议兵谏,王导将信原样折返,不作一字批复。默许堂兄发动兵变,自己却带全家进宫请罪,既保全忠臣表象,又借刀推翻政敌。这种 “明处忍,暗处狠” 的二元智慧,让王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世人沉迷于 “先发优势”,作者用这部史料严谨却充满小说张力的作品提醒我们:历史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在时间缝隙里蓄力的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大事者慢半拍值得读

        王导如其名一样,在东晋王朝就像一个导演,感觉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下,在每次危机到来的时候,都是以静制动,更重要的是他是权力游戏的制定者,也是权力游戏的维护者,他维护的是底层的逻辑,只要底层的逻辑维护好,就能让权力这台机器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转,让每一个人,当然包括皇帝在内,都要遵从这个逻辑,正是这个底层逻辑让东晋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这本书值得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分必读

          历史类书籍我读过不少了,写得好的书籍几乎都是相通的:1. 尊重史料,但不是完全翻译史料,有自己基于 “春秋笔法” 的推测。2. 不仅有史料,也有作者对世事的洞察。当然有些读者可能认为这是夹带私货,但我认为私货如果对实务有用,就是好货。3. 摘记举例 “很多时候认知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情绪问题,在于一个人能否管理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不被遮住看清事实的眼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朋友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种子,被时代的风雨浇灌、催生,然后成长。或许会长成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大多时候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这样),但也只能尽力周旋、挣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评论适宜

              读起来很有启发意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