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三牧场: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人性与文化》

    【格式引文】辉格著..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23: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bymTUFLjjjygozz 当你持续留心观察人类社会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东西,经年累月,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依稀看到一些模式从纷杂凌乱的现实中凸显出来,但这种感觉经常是靠不住的,你以为看到了一种模式,但它可能只是你过于敏感的认知系统所生成的假象,就像你在云朵中看到的那张笑脸,经不起细察,便很快烟消云散了。很多人都有过在睡梦中或半梦半醒之间获得某种灵感的经历,可是除了极少数例外,这些所谓灵感通常都是空洞无物或琐碎无稽的,当你感觉梦境似乎还很生动清晰,并试图将它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却立刻发现那其实啥也不是。所以,要分辨一个灵感或洞见里面是否真的有东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试着把它写下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物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得以进化的。最初的生命面对的是地球的物理 / 化学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它们的活动也在改变着这一环境(比如大气成分)。随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它们逐渐充斥了地表的每个角落,于是进化转入了一种全新的局面,自那时起,每个生物所面对的环境中,其他生物构成了重要乃至最关键的成分。而且它们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体,其他生物既可能是它的食物,也可能是以它为食的天敌,或者是竞争同一类食物的对手,既可能是它可以寄生于其上的宿主,也可能是以它为宿主的寄生物,或者和它形成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即便它们之间没有直接互动,也可能因共同参与某种化学循环而相互影响和依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哈扎人在向人索要食物后不会表达谢意,他们的语言中可能根本没有 “感谢” 一词,因为感激会给施予者带来某种优越感,而这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这段文字让你对人性与文化发展过程感兴趣,请毫不犹豫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天还和高三的孩子才进行一场关于人类阶层变革的讨论,因为晚修结束太晚,讨论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但是他对于社会不同阶层的际遇的关注,让人感觉他的成长。孩子主要聚焦于对于底层阶层收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并且因此带来对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偏误的问题,他们的境遇能否能通社会变革或者科技革命而进行改变,能否让每位在这个社会底层的生活的人,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心灵的平静和满足。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大,我也无法去解答,我唯一能把握的,作为我们这些读书人,暂时衣食无忧的人,需要关注这个世界变化的同时,更多是从自己做起,去影响和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成为池塘中的一个涟漪,不断辐射感染影响他们,让他们采用科学、正向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然后就是期待世界这个池塘不断出现这样的涟漪,从而带动我们的社会形成整体的改变。我们期望人生而平等,甚至也在宪章中规定人生而平等,但是实际上不同人出生后,就会出现身体素质的差异,例如书中说的,一个 120 智商和 80 智商的人在对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加上出生后家庭财富、父母学识等这些不确定因素,成年后的每个人和另外的人存在着在思想和身体上的巨大差异。因为这些差异,通过人以类聚的方式,也会形成独特的群体或者阶层,何况如果一个家庭时代传承之后,形成的阶层鸿沟是普通人无法跨越的。就如同作者在本书中提炼总结出的核心思想,从进化学的角度追溯分析 “阶层” 这个支撑复杂社会的重要结构元素,梳理了奉行原始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结构庞杂、层级丰厚的大型人类社会。以及等级社会催生了围绕地位竞争的一系列手段、策略、组织和文化元素,由此为人类进化构造了一个全新舞台。人类生存的基本物理化学环境是第一牧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是第二牧场,目前所谓文明及多种体制的社会是第三牧场。不过作者分析举例的角度完全是依据欧美社会的体系和结构,但是世界上还有众多类似中东、东亚、南亚等不同的社会类型作者没有全部纳入,另外本书写到后来,在作者来看,摩门教尽然成为在新的社会时代中比较好的社会组织模式,对于此点不敢认同。确实进入信息时代后期,信息大量爆炸的人类社会来说,社会的组成形式、运作流程、交互模式已经演变为无数细小不同的湍流,从中找模式已经太过困难,但是这本书让我们去朔源了解阶级的形成和演变还是极具价值,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读,有点看不懂,但能够看出作者的视野广博知识浓度极高,需要我再沉淀一下,整理整理,再次精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还没读完,我就给上了我的5星好评

              这本是近期读到的难得的一本非虚构类的好书,作者表达力很强,将复杂的结构用清晰的语言就描述清楚了。另外,通过作者引用参考文献量也注定了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的书,更棒的阅读体验

                就像短视频和 B 站在改变屏幕传播的世界,本书的写法和风格也颠覆着传统的写书方式,至少是这种社会学 & 历史学的题目,本以为是一本几百页的教科书、说明文、文献,结果是换换相扣、口若悬河的议论文,很多篇章段落很有说服力甚至画面感,让人看得进去,改觉得有道理有收获,可以说也是一本改变认知、催人迭代的著作。挺厉害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三牧场

                    假如我们将环境视为上帝驯养生命的牧场,那么,最初孕育生命的那个物理化学环境,是他的第一个牧场,此后出现的多层次生态系统是第二个牧场,而如今我们活跃于其中的,则是第三牧场。这是作者对第三牧场的定义,本书主要讲人性,可是读起来是有点无感。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在近现代部分结论太随意,对产生现象的思想理论基本没有,过于情绪化表达一种偏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物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得以进化的。最初的生命面对的是地球的物理 / 化学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它们的活动也在改变着这一环境(比如大气成分)。随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它们逐渐充斥了地表的每个角落,于是进化转入了一种全新的局面,自那时起,每个生物所面对的环境中,其他生物构成了重要乃至最关键的成分。而且它们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体,其他生物既可能是它的食物,也可能是以它为食的天敌,或者是竞争同一类食物的对手,既可能是它可以寄生于其上的宿主,也可能是以它为宿主的寄生物,或者和它形成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即便它们之间没有直接互动,也可能因共同参与某种化学循环而相互影响和依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