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效率的密码,该如何破译?
这本《效率为王》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 “卷” 的鸡汤,而是一把解剖商业与人生的手术刀。这位前阿里巴巴 CEO、如今的资本猎手,用三十年横跨投行、零售、互联网的经历,把 “效率” 二字从职场生存术拔高到了时代生存法则的高度。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赫然发现作者卫哲真是个狠人。这个上海男人的人生轨迹堪称 “效率样本”:28 岁执掌东方证券投行部,32 岁成为世界 500 强最年轻中国区总裁,36 岁操盘阿里 B2B 业务,如今转身投资人,14 年投出 30 多家上市公司。他像一台精准的机器,把每个十年拆解成不同的 “财务报表”——20-30 岁积累 “资产负债表”(能力与人脉),30-40 岁兑现 “损益表”(变现价值),40 岁后经营 “现金流量表”(持续收益)。这种把财务思维注入人生的狠劲,正是《效率为王》的底色。在如今 GDP 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中,卫哲的言论可谓是一针见血:“以前比谁蛋糕做大,现在比谁切蛋糕的刀快。” 他举了个扎心案例:共享单车烧钱抢市场时,没人算过一辆车从生产到报废能否回本,结果效率黑洞吞掉了百亿资金。反观 Costco,靠 “会员制 + 极致供应链” 把库存周转率做到 30 天,硬是在美国存量市场长成巨头。卫哲的结论很残酷:没有效率的增长不是慢性自杀,是加速自杀。他反对 “努力至上”:“在错误赛道狂奔,油门踩得越狠死得越快。” 年轻时选 “五新”(新行业、新公司、新部门、新岗位、新任务)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 就像他 28 岁选择刚成立的东方证券,直接坐上投行部头把交椅。对于中年危机,他给出反常识解法:别盯着工资(损益表),要经营 “人生资产负债表”,比如掌握可迁移的技能、搭建资源网络。卫哲把企业效率拆解得像工厂流水线:人力成本高的死磕 “人效”(阿里人效 1070 亿 / 年),房租占比大的优化 “坪效”,库存多的狠抓周转率。更绝的是他的 “四在线” 理论:先让员工在线(比如孩子王给母婴顾问定制 APP),再让产品、客户、管理依次上线,顺序错了就是白烧钱。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卫哲提出的似土实精的 “土办法”。比如判断员工狼性,阿里早年问 “小时候多久吃顿肉”,现在改成 “能不能顿顿吃肉”—— 前者找吃苦耐劳的穷人孩子,后者找享受战斗的富二代。再比如他预言未来十年人类每周只工作四天,因为 AI 和机器人将吃掉重复劳动,但 “少干活” 的前提是企业先把效率榨到极致。说实话,卫哲跟冯唐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写作风格都有点臭屁,但他们确实有装 (B) 的本钱。当他说 “95 后继承六套房,打工只为热爱” 时,这就是赤裸但真实的现实主义:效率从不同情眼泪,只奖励看清规则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