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人生的丰盈与平静,源于向内构建坚实的自我,并向外进行有价值的给予。1. 爱,不是我对你的状态,而是你的一部分在我体内生长;爱好,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变成的生命之内的东西。爱一个人,就是对他永远有时间、不怕麻烦;真爱一件事,就是愿意为它花时间下功夫。真在乎,就不会嫌烦嫌累。爱像 Wi-Fi 信号,满格时从不掉线;爱好像种树,天天浇水才活得好。2. 真正的领导力,是让最不守规则的人的破坏力最小,并让他的特性发挥最大优势。好的领导,不是管得严,而是能把调皮的人也变得有用,让他的特点变成优势。简单直接点,领导力的关键是用人所长。团队里最爱抬杠的人,让他去挑方案漏洞,反而避免了项目踩坑。领导像调音师,不是把每根琴弦拧得一样紧,而是让不同音色合奏成曲。3. 才华是基本功的溢出,财富是认知能力的展现,所有卓越背后都是隐性的积累。所谓厉害,不过是基本功练到位了;所谓赚钱,其实是脑子够用。基本功像盖楼的地基,看不见但决定高度;赚钱像下棋,走一步想三步的人赢。4. 长期主义,是让当下每一件事都服务长远目标;成熟,是能容纳相反道理并知何时使用。做一件事,多想长远少看眼前;成熟的人,懂得什么话该什么时候说。宁愿少赚点也要维护客户信任(长远);明明知道真相却不当面戳穿朋友(看场合)。长远思维像登山包,背着重但一路轻松;成熟像开车,知道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刹车。5. 焦虑源于缺乏可控制的行动,一旦开始行动,逃避便成了战斗。想得多做得少,才会焦虑;只要开始做,焦虑就少了。破解焦虑行动才是解药。写 PPT 卡壳时一直发呆更慌,但逼自己先写两行,反而顺了。焦虑像滚雪球,不动就越滚越大;行动像铲雪,动手就停不下来。总之,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光的人,然后用这束光,既照亮自己前进的路,也温暖同行的每一个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错的,必须读加油⛽加油⛽加油⛽又读完一本电子书了。电子书 166. 书名《启发》作者:罗振宇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 年 1 月 ISBN:9787513350716 字数:158 千字有人说,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的表现就是八个字,“很有时间,不怕麻烦”。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好,不会给你带来很多次愉悦,而会让你投入很多次自我约束。任何人都不是他人的神,不能替他人做选择,但是诚实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大家各尽本分,就是最好的选择。有了孩子之后,突然发现,人生幸福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好不好,而这事和有钱没钱关系不大。,下列三种行为是很不孝的:父母说什么是什么,不顾是非,一味顺从,让父母陷于不义,这是第一大不孝;父母都老了,家里很穷,可是不出去谋生活,也就是在家啃老,这是第二大不孝;第三大不孝才是没有后人。所谓工作能力强,不是什么都会干,而是每时每刻都能分清主次。不管大事小事,都能从目标到方法再到资源,按照这个次序去思考。所有的存量都是毒药。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细节越多,错误也就越多。文字内容的表达,六减一等于五。但是音频课程的表达,六减一等于零。只要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真的很难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非对错只是表面,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才是底层。如果我们设置诱惑考验对方,就是主动把对方人性中的魔鬼叫醒。这并不证明对方是魔鬼,而是我们亲手把对方人性中的魔鬼释放了出来,那么,作恶的岂不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才说,千万不要考验人性。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补救的方法,不是让不如意变得如意,而是让一个大大的如意冲淡那些不如意。在未来社会,没准小孩说的那句话反而成真了,经营自己的本事还不如经营社会关系,自己会干还不如会求人。社交其实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就是不断设法开启双方交往的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反而不能轻易下结论了。“得不到”,封住了一个人行动的上限;“不得不”,又封住了一个人自由的底线,这个空间实在是太狭窄,太憋闷了。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一个人如果想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无非也就是要做两件事:第一,经常审视那些自己还没有的东西,问自己能力和欲望之间的距离,以免陷入得不到的境地;第二,经常审视那些自己已经有的东西,问自己失去它们又能如何,以免陷入不得不的境地。这样人的生存空间就大了。犹豫、拖延才是最大的劣势,而失败本身反倒不值得恐惧了。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意思都可以用两种措辞来表达,一个是收益措辞,强调对方会得到什么;另一个是损失措辞,强调对方会失去什么。人天生都害怕损失,所以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关键看他经常用哪种措辞。举个例子。“老婆,我玩的时候能想着你吗”,这叫收益措辞;“老婆,我想你的时候能玩吗”,叫损失措辞。感觉到区别了吧?人是靠成就奖赏的反馈活着的。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成就奖赏最强的时刻。后面如果没有什么事可以加大奖赏的剂量,那一个人的衰老就开始了。从这个角度看,防止衰老,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一生都处在上升期,让后面都有更好的高光时刻。有一种思维方式叫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就是把看到的所有新东西,都归类到自己熟悉的东西里去。体验经济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没法退转。一旦体验到更美好的东西,就没法再退回到原来的体验层级上去了。体验经济有前途,原因就在此。你看,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一切都可能是充裕的,唯独消费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稀缺的。电影院、咖啡馆、出版社、培训机构、旅游公司,实际上都是在争夺同一批消费者的时间,是同场竞争,没有行业之分。大家的着眼点都是,占用了消费者多少时间。思考的时候,将好事打五折,坏事翻一番;行动的时候,将好事翻一番,坏事打五折。未来是什么样子,跟规划的关系不大,它更多是通过做好手头的事来实现的。绝大部分消费,其实是意义消费和身份消费。同一件事,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消费,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投资。强行纠正一个行为,永远都不如顺着这个行为的方向,给他植入一个新目标。很多情况下,实际的权力都来自信息优势。未来真正的服务,不是把全部可能的选择摆在你面前,而是帮你节省选择的成本。即使你非常努力,99% 的时间里你依然会感觉一无所获。你想在这世上看到什么改变,就先自己做到那个改变。意见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过去,钱、社会关系、品牌是资本;未来,意义和创造意义的能力也是资本。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内推进事物的前进,是自己的责任。两者都不够的原因,说不定在于自己的生活态度。解决一个问题,永远有两个方法:第一,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让问题本身消失。还有,得不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转头想想,是不是可以不要它?和他人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沟通,长期来说,对我们只有一个意义,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找工作的方法也就清楚了。首先,好好干眼前的事,争取最好的身边机会。其次,多建立社会关系,争取被推荐的机会。最后,去考虑怎么投简历。很多时候,过度地证明自己和用力表现,只会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判断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有两个简单的标准:第一,看他在谈论一件事时,能否熟练地多用概念,越多越好;第二,看他在评价人时,能否少用概念,越少越好。第一,职场中没有确定的题目。即使老板出了题目,有经验的职场人也会把它改造成自己愿意做的题目。第二,职场中没有闭卷考试。一切难题的解决都是广泛求助的结果。第三,很多老板经常喊什么不管过程只要结果,但是你放心,最终决定你在公司内混得好不好的,永远是你做事的方式。理解不了这三点,工作成绩再好,也还是个职场的 “菜鸟”。为了摆脱困境,任何人的力量对我们都是有用的,包括那些和我们对立的人,以及我们不喜欢的人。有价值的话多说,谈论是非的话少说,因为它们都像种子一样,会长的。分不清主次,即使我再有能力,最终可能也会一事无成。这个世界正在由一个回答者掌权的世界,变成一个提问者掌权的新世界。业余的人看见事件,专业的人看见事件背后的系统。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第一,在陌生人那里建立一个好印象,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美化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和对方有关的网络里;第二,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做超乎寻常的准备,总是会赢得尊敬。在职场中的生存策略,到底是努力完成老板的指令,以便得到组织的认可,还是尽可能利用组织提供的机会完成自身的成长?客户的离去,大多是因为你的产品;而客户的回头,大多是因为你的服务。过去的标准是富有,是 GDP;而现在衡量一个好社会的标准,是能不能给人们安全感。做任何事,你的目标其实是三个方面的收益:第一,做成这件事本身带来的收益;第二,让合作伙伴信任你的能力;第三,让合作伙伴觉得和你的合作是可持续的。这三个收益全拿到了,这件事才算真正做成了。所有服务业其实都在提供两种价值,一种是所谓的功能,另一种更重要,就是对人的陪伴、支持和安慰。警惕三件事,就是讨好外界、攻击他人、索取表扬。这三件事我们做得越成功,自己反而就越失败。说一个人工作能力强,并不是说他什么事都能搞定,而是指他能把目标拆解成要么可以自己搞定,要么可以明确求助别人的一个个小步骤,把怎么做的大问题,变成选择什么资源做的小问题。任何不好的事情,不管是事业挫折还是感情挫折,第一件要让自己做到的事情,就是控制住自己排斥它的心态,先接受,然后才能放下。最好的领导力只有一种,就是持续带领团队打胜仗。胜仗打多了,团队对领导的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只要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真的很难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千万不要考验人性。我们一般都喜欢把有智慧的人想象成那种价值观清晰、逻辑一致的人。但实际上,高手境界,恰恰是混沌的,而不是清晰的;是随机应变的,而不是条条框框的。原则是什么?原则是让你的选择变得更少,竞争力变得更强的工具。判断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有两个简单的标准:第一,看他在谈论一件事时,能否熟练地多用概念,越多越好;第二,看他在评价人时,能否少用概念,越少越好。一个行业的红利,往往不是被水平最高或者职位最高的人拿走的,而是被最能写和最能说的人拿走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