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心理效能与阅读选择的平衡
当代人常陷入 "阅读悖论":当心理能量处于低谷时,人们往往希望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但传统阅读方式反而加剧挫败感。这种认知困境源于两个核心矛盾:其一,心理效能不足时难以支撑系统性学习;其二,知识获取方式与当代认知习惯存在代际差异。在神经认知科学中提到人类大脑天然就对故事化的信息存在亲和性。而孤立的概念需要转化为故事图式,才能形成长效记忆,这种转化过程本质上是将新信息锚定于既有因果链条的认知重构。因此,故事性载体能够降低认知负荷,提升知识留存率达 63%(剑桥大学记忆研究数据)。但像《故事会》或《一千零一夜》又不符合极度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此刻的学习心境 (知识密度不足)。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类书籍则是理论性过强,且篇幅过长,再加上文化差异,总能遇到阅读卡口,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坚持阅读下去。这本《启发》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罗胖被称为碎片化时间利用大师,“罗胖 60 秒” 是得到的经典栏目,他每日坚持录一段 60 秒语音,内容多为自我成长、职场修炼的高端词汇及语境解释,至今已坚持十年。这本书节选自这十年的节目文档,包含 500 多个词条内容,都是热点词汇,如 “宏大视角”、“价值判断”、“信息优势”、“目标窄化”,每一页围绕这个词汇搭配小故事或简单的总结,大多不超过 200 字。由于没有连贯性,读者可以随机去翻,而不是按页码顺序去读,独立的内容和偶得性,可能会起到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出现不一样的思路。某种程度上,《启发》有点像《答案之书》,运用了心理学中 “投射” 概念,读者会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和技巧,用知识点和小故事,转移到自己所需的问题上。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改变或不改变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 10 条铁律:1、尽量考上一线城市的 985、211,开拓眼界,增加学习和实习的机会。2、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把一两项技能冲到特别高深的层次,不管是写作也好,画画设计也罢,营销也罢,到了一定层次都能够赚大钱。3、靠谱,答应别人的工作,一定不能敷衍了事,你也不知道哪件事能改变你的命运。4、找到一个你崇拜的人,进行围剿式学习,把他的文章、演讲、著作、社交媒体,认真的学习实践起来,学习他的行为方式、理念、做事逻辑。5、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想」和「学」。6、向更优秀的人寻求人生建议,而不是只会听七大姑八大姨的。7、与人为善,广结善缘,但是不要当滥好人。8、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好的亲密关系是你一生的动力来源和幸福港湾。9、不要做愚蠢的投资,尤其是对一切以万为单位的支出,要特别慎重。10、别怕,反正你也是白手起家,搏一把还有机会,输了也就那样,赢了就有机会改变一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故事、观点、启发。“故事”,是把别人邀请进自己布置的世界里;“观点”,是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别人的世界里。这都是单向的互动过程。而 “启发” 则要复杂得多,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我自己有一个挑战性问题;第二,我在其他领域偶然遇到了一个新信息;第三,这个新信息让我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答案;第四,这个新答案,还能扩展成一个新思路,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这四个心理过程同时发生了,才能称之为一个 “启发”。“故事” 和 “观点” 也许另有所图。唯有 “启发”,指向自己的成长。过去 10 年,我在 “罗辑思维” 微信公众号每天发送一条 60 秒语音,这样的 “启发”,我写了 3652 条。这本书选择了其中一些,编成一个一个词条,分享给你。每当你遇到挑战或心有困惑时,找到相关的词条,读上一页,新的想法没准儿就会冒出来。你也可以随机翻开一页,读上几条,那些点亮我的启发,也许也能点亮你。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启发》是罗振宇从十年三千多条 60 秒语音分享里精心筛选出三百多条内容集结而成。这本书就像一位随时能交流的智慧老友,用简洁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对一个个关键词条展开解读,碰撞出思维火花。 它的内容编排很独特,按发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像字典一样方便查阅。书中没有长篇大论,每个词条都是独立的小篇章,却涵盖生活、职场、成长等方方面面,如 “暗能力” 告诉我们做事时积累的能力或许未来会带来惊喜;“纪律” 让我们明白灵感源于长期的积累。 阅读它,就像进行一场思维旅行,在碎片化时间里也能随时开启。无论你是陷入生活困境,还是渴望自我提升,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新视角,收获启发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