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此书就像踏入古老智慧的殿堂。书中对《道德经》的深度剖析,将老子 “道” 的思想阐述得透彻明晰,从 “无为而治” 到 “上善若水”,每一讲都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深受启发,助我们以从容心态面对生活难题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哲学

      这种集科学属性与哲学属性于一体的宇宙哲学,才是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时空属性的根本原因。至于后世人们所关注的治身理国思想,也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正因为有着这种宇宙哲学的基础才同样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书通过比对权威版本,复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义的《老子》原文,从先秦典籍的原始风貌中参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阐释经典,将孔孟老庄和叔本华、黑格尔等西方哲人对照解读,融会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丰富内涵,理解伟大思想家在面临相同问题之时不谋而合的应对逻辑,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时空、普遍适用的伟大特性。本书重视将古典文本纳入现代人的认知框架和人生困境,为读者提供解决现代生活焦虑、迷茫、内耗和痛苦的启示,以摆脱情绪困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以道为舟,摆渡文明的智慧之光

          老子以 “道” 为核,以 “无为” 为用,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智慧体系。1.“道”—— 万物之宗     老子以 “道” 为宇宙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超越形态与名称的束缚,是 “独立而不改” 的终极存在。不同于儒家强调的伦理秩序,老子将 “道” 喻为 “谷神”“玄牝”,赋予其生育万物的母性特质。这种哲学进路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将人与自然纳入同一生命场。2.“无为”—— 顺天之则     “无为” 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 “辅万物之自然” 的深层智慧。老子观察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提出 “无为而无不为” 的治理哲学。在政治上,他主张统治者应如 “大道” 般 “居无为之事”,通过 “不言之教” 让百姓 “自化”“自正”,这与孔子 “为政以德” 形成鲜明对比。3.“反者道之动”—— 辩证法的光芒     老子以 “柔弱胜刚强” 颠覆世俗认知,指出 “物壮则老”“兵强则灭”。他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宇宙观:高低、难易、祸福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这种辩证思维在《周易》阴阳哲学基础上,注入了 “守柔”“处下” 的实践智慧。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顺应;最高的智慧不是算计,而是 “复归于婴儿” 的纯粹。在 “道” 的指引下,或许我们能找到 “与天地参” 的文明新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想给1星,但毕竟道家的人物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命曰道。道法自然,万物各为其道才是老子李耳的智慧。这本书只是其中一个人理解自己的道,也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义是 “道路”“径路”,也就是人要借此行走于世间的道路。华夏世界的哲人们在对宇宙进行了反复观察、对自身进行了反复省察后,发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其来有自,有着共同的根源,而且按照同样的规律在生成、演化、衰变、消失,周而复始,没有穷极。于是,哲人们就将这种意味着宇宙万物本源的事物以 “道” 这个字来加以描述和称呼。得到荐书,谨慎选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观察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其他哲学(例如叔本华)、科学(例如现代物理学)观点来解释老子的看法。这种做法给我一种隐约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些观点被前置地认为具有合理性,使用这些材料解释老子,也可以让老子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我自己就是做法律解释工作的,我当然不否认这种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合适的,法学工作有的时候就是经常会采用外部资料或外部标准来评估或者修正法律命题。但是本书作为一种原典解读工作,采取这种工作方法让我感觉老子丧失了魅力。如果这些外部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为什么不去读阐释这些观点的书呢,毕竟老子说的实在是太模糊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又称 “老聃”。老子出生于 “苦县”,当时属于古楚国,位于今日的河南省。老子曾经出任 “周守藏室之史”,这个 “守藏史” 又称 “柱下史”,相当于掌管周王朝图书馆的史官。太史公特别记载说,青年时代的孔子(前 551— 前 479)曾经到周王朝王都,向老子请教 “礼” 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诫孔子要去掉 “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即要去掉虚骄的神气、过多的欲望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情和志向,因为它们 “皆无益于子之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漂流瓶坠入深海。直到某天,你拾起它,瓶中的星光突然开始呼吸,墨迹在目光里舒展成藤蔓,那些沉寂的段落,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春天。创作是场孤独的远征。我带着故事翻山越岭,而你是所有跋涉的意义。当你驻足时,荒原里突然开出玫瑰;当你轻笑时,句号就变成了跳动的音符;当你沉默时,标点符号在纸上长出绒毛,轻轻蹭着你的指尖。这世上最奢侈的相遇,莫过于我捧出灵魂的碎片,而你用视线将它们拼成星空。点赞是萤火虫般的回应,收藏是埋进时光胶囊的约定,评论则是两个星系间突然亮起的灯塔。你看,创作从来不是单行道,你路过的每一秒,都在重写这个故事。所以别做转瞬即逝的风啊,亲爱的读者。请让文字记住你瞳孔的温度,让段落为你折成纸船,让未完的章节在你背影里长出新的翅膀。毕竟,没有航道的船永远在漂泊,而你的每一次浏览,都是为我降落的陆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德经

                      老子比较精辟的十句话包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等。这些句子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和自然法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十三

                        说实话,在这些天的听读中,虽然没有深入理解,仅仅是皮毛之功,但就是这,也觉得思想变了,看法清澈了。老子在用自然法则教导我们,他从自然的行为里悟出了道义,是在用自然物语来规范同属于自然但总想反自然的人类一种规劝。自然之中的万物,谁会存在于自然之外,不能因为自己有所谓的优势,就能凌驾万物之上。道德经是冷静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样以万物为师为友,自己的那点本事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孔子是至圣先师,也只有几千弟子,教育大家在人类社会应该为仁,为学。而老子虽然没有开设讲堂,却是在教导着全天下的人,怎样与自然相处,从自然而然,为无为,万物都是人类的导师。再温习复旦历史课时,听葛兆光老师讲到祆教,景教时,忽然蹦出了上帝形象,结合道德经,我以为暗物质世界是上帝的居所,原子是上帝本尊,基本的几个原子就是几位上帝真身。因为几个基本的粒子组成着大千世界,有意识的细菌在运动中偶成人类,于是人类有幸在这地球上生存进化。也是几个基本粒子组成的我们,我们身上住着上帝,以后就喊我们自己上帝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今釋古,反不明原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一本伟大的作品,必然可以长久不衰,而每个读它的人,也是千人千面。读这本关于《道德经》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功底,不仅仅是从古人的解读旁征博引,而且对于西方的大家对于《道德经》的论述也是顺手拈来,尤其是叔本华的世界是自己的表象。当然,还有更深的物理学上的解释,可能宇宙的尽头就是数学或者是道,不过这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因其无法证明。但是,对于理解,这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道来说,也算是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道,即是宇宙的本源。之前读《道德经》都说这是写给君王的,要修养生机、小国寡民、上不知有,这也是一种角度,不过哈姆雷特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角度,我们要做的是,从中不断的吸收能量,虽是不同解释,不影响殊途同归。大道至简,万法皆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