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独善其身

    当年哈佛学者的一段访谈,因为是双语版,适合英语学习,关于梁先生整体思想可读《我生有涯愿无尽》《如何才能合理痛快的生活》。「At the time, I didn't quite understand. How could a person be both a Buddhist and a Confucian, and also identify with Marxist-Leninist thought and approve of Christianity? Later Ifinally grasped it. This ability to blend mutually contradictory thought is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那时我相当不解,一个人如何可以既是佛家又是儒家?既认同马列思想又赞许基督教?后来终于想通了,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中国文化本就是个融合许多看似不相容的思想于一体、只需留心便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融合各类思想于一身。西方知识分子受现代学术规范训练而言,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儒家,又是马列信徒;但对梁先生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佛教的众生平等和因果之说和中华农耕社会文化契合,道德修养和思辨的方法论被知识精英接受,和马哲的唯物辩证法也不冲突。采访者还是西方习惯于一种定义下的信仰,以为中国人是有一个共享宇宙观,基辛格理解的 “天下观”,不明白中国是向内修的道德律,内心就是 “小宇宙”,老人是儒学大家,也自认是个遵循大乘佛教的佛教徒,“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思想上倾向佛家,生活上走儒家的路,通达无碍。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自己选择了遗忘或原谅

      是去 skp 书店等人,看到的这本书。怀着能看到 “批判那个动乱时代” 的想法看起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批判,甚至批评的观点也没有,只有自我批评。甚至说到那些年轻的学生冲进去打了他的夫人,罚跪她,都没有批判的话语,他选择了原谅,或者说他选择了遗忘吧。得到的版本与书店的不一样,得到的简略一些,不准备细看了,翻翻。因为即便是他自己选择了遗忘或者原谅,我看书的过程中还是会被巨大的悲痛攫住内心。对,是悲痛,就好像那些伤害落在我身上一样的悲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个学者,因为他既没有陈寅恪的古文功底,也没有钱钟书的外文水平。不过我们谈到他的时候,总会认同他的两个角色:一个是社会活动家,因为他是乡村建设的实践者,是民盟的秘书长;一个是思想家,他写出了《人心与人生》这样的经典,有人称他是 “最后一个儒家”。


        梁漱溟认为自己的一生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
        看梁漱溟的文章,读他的访谈,有一种感觉,那就是 “淡” 和 “乐观”。
        他看待自己经历的苦难很 “淡”,他的生活也很淡,20 几岁吃素,只喝白开水,不看电影,不听音乐,偶尔听戏。
        他看待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他认为人也好社会也好,都要按顺序处理三层关系:
        第一层是人与物的关系,发展科技、发展物质文明,解决温饱问题和健康问题。这是资本主义解决的问题。
        第二层是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尊重,温暖和谐,文明守礼。这是社会主义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会回归 “礼” 和 “人” 的儒家文化。
        再往前,第三层是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个阶段寻求的是精神的解脱,佛教的东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方面。
        梁漱溟说,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大乘佛教和儒家,他是个佛教徒。我觉得,他的思想更接近王阳明和曾国藩的思想,不求广博,而求思想的践行和社会效应。
        大学时读过梁漱溟年轻时写的的《朝话》,觉得这个人少年老成。这次高铁上读完了《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 1980 年梁漱溟 87 岁高龄接受美国学者艾恺的访谈录,又觉得他心灵轻快、乐观活泼。
        这本书的语言很淡,道理很淡,读不懂的人会觉得内容琐碎,道理平常。
        读得懂的人能看到这个人,看到这个人的境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老人言

          平平淡淡 淡淡平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激烈的事情都不长久,平平淡淡如白开水才会长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为江绪林先生在《生命的厚度》里推荐而翻开

              比较喜欢的部分是梁漱溟对儒佛以及中国文化方面的理解,对与之交往的历史人物的回忆和臧否;至于梁漱溟对现代性的理解,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女性的认知都与我的价值观不同,只作了解即可。不过我仍然庆幸看到梁漱溟的佛学人生观,以及中国文化核心特色的阐述,被自家的文化自信点燃,一种发自肺腑的乐观高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八字箴言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讲修己)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讲资本主义)好恶相喻,痛痒相关(讲身心关系)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看生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看世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积德从善

                    保持一份好心情,平平淡淡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感悟

                      人生在世几十载,平凡、平淡、平常才是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0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作者写作一本书,他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写的,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我们曾经说过,阅读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作者写书的价值也是同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要通过了解提升影响力的原因,从而解决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问题是吧。在我们回答问题之后,还需要再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书名后面加个是什么三个字,那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你,支持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反之,支持你的人少影响力就小。002、作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既然作者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要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我们可以在书的封面封底、广告语以及书的序言或目录中去找。那提升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从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见提升影响力的 6 个技巧,所以答案就是作者通过使用使用 6 个技巧来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