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8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由主义者的史诗

    读柏林传跟读入世哲学家赫希曼传很有点相似的意思,都是犹太哲人智者在二十世纪的飘零人生。柏林幸运的在英国寻找自由主义的真谛,而赫希曼则在俗世挣扎。柏林的消极自由学说始终是对自由主义的巨大贡献,以至于半个世纪后西方世界还未能真正的贯彻自由主义,是政治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对于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自由主义的朋友,强烈推荐!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伯林一生是传奇的,犹太人、俄国人、英国人、自由主义者等诸多身份让他处于矛盾之中,思想纠结的,但生活却是洒脱的。伯林是一只懂很多事情的狐狸,但这只狐狸心中也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其心中的自由主义是消极自由,追求不受强制的自由,而且对于积极自由保有强烈的怀疑和警惕。在他心目中,价值观念应当是多元的,而且很难得到调和。多元的价值都应当得到共存和尊重,但前提是在人性范围之内。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指责,对自己的思想也不甚满意。但对于消极自由的坚持却伴随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狐狸的勇气(《伯林传》读书笔记)

        这本书已经看完了一个多月,一直没有敢于落笔写笔记。人物传记就是这样,虽然讲的是人的一生的,但是其中贯穿的一条线是他的思想形成的脉络。你很难去说这本书给你留下的是什么,是故事吗?是。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当然向伯林这样的大师,我们没法像他一样,毕竟天才和那样丰富且波折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伯林说他是个狐狸。他把人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一种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且不说这种方法正不正确,只是伯林总是有些过谦了,毕竟他知道的并不只是一些小事,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哪怕只知道一件事,或许也只知道一件小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的痛苦,知道得太少,却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这或许是我们读传记的动力,至少让我们能知道那些每天在思考大事的人是怎么改变我们的世界的,也能理解能思考大事的人的生活也未必都是一帆风顺的,过不过得好一生或许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怎么去生活。扯得有点远,还是说回书。这本书是一本信息密度很大的书,它虽然使用伯林的一生为线索来讲述他的故事的,但是因为伯林一生的丰富和波折,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口,去观察过去整整一个世界的变化。伯林的一生都在多种身份中,不断思索着这个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的年代,伯林在一些不同的价值选择中间作者深刻思考。书里说,伯林的确不是一个独创性的思想家,他是一个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哲学家。在整本书里,我能读到的是,虽然伯林是个哲学家,是个思想者,但是他关注的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和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是个怀疑主义者,他并不完全相信人的理性。他会认为理性是人类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但是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的价值观是一种每个人基于自己的历史、经历、经验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正因为价值观念互相冲突,也使得人类理性中有着不可救药的缺陷。“理性能够澄清事实,然而选择本身既是一种意愿、本能和情感的行为,也是在黑暗中进行的一场赌博。” 所以,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一只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但是有一件大事他一直知道的很清楚,就是理性其实是一个工具,而工具的就要归工具,要解决的仍然是问题。当人类走入理性社会的时候,会有一种超越的自大感,就是我们好像能够掌控这个世界。然而相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和认知历史,世界的广袤和时间的近乎无限,让人的认知只有在短暂的失控内有着看似无可辩驳的正确性。而这也让人类有了我们已经掌握了真理,或者真理即将就会被我们发现的感觉。只是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好像有着出乎意料的复杂,尤其是在人与人的之间。比如在科学领域,我们会很自然的认为独创性是好的,是进步的,是发现真理的一个必要的环节。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却经常和会发现,独创性在纯粹理性中也许是一种美德,在实践理性中却可能是一种邪恶。而伯林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审视为什么独创性的、书斋式的哲学或社会思想,用于改造人类现实时,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上个世纪在人类社会中的悲惨,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绝对性的社会设计,确实不太适合人类这种极端复杂的群体互动。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的存在是观念性的存在,人不可能压制所有的观念。”“对观念的压制,对以观念为媒介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压制,也就是对人性的压制。” 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它复杂在不仅会对环境有相应的反应,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认识,并通过这个认识反过来对环境施加影响。这个过程在不同的人中间,反应的过程是极其不一样的。虽然在同一个群体范围呢,大部分人会有一个大致的可以归类的依据,但是每个人仍然是有千差万别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自生活的环境,来自读过的书,也来自身边的不同的人。我们在回想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地发现对自己产生一生的影响可能就是某一两个人说的一两句话,然后我们的世界就完全变了一个样子。所以这也说明,为什么每个人的信仰、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因为这些都是每一个个体自己选择的结果。在前现代的时代,受制于知识传播的技术原因,当时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小,有价值的、可选择的并不多。但是现在却完全不同,每个人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人类的能力有没办法做到接收和处理所有的这一切,所以必然要选择一些,然后忽略掉绝大部分的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又会根据人天然的本能,不断地在筛选那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再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不同的个体对于价值、道德、善的本质等等这些超越性的认识有着不可弥补的分歧,人们的信仰也正处于无法挽回的争论之中。伯林就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种 “各种相互竞争的人类利益之间那不可化约的冲突”,是现代世界并且世界上也是人类生活本身当中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有两种基本的主张很早就在伯林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一是各种价值观念有可能是相互矛盾、无法调和的,二是人类并不具备无限的可塑性。在这个基础上,伯林最重要的思想也就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就是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就是你能借助反思、自觉地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去实现(比如,健康生活,勤奋求知,工作进取,当志愿者者,做社会公益等等)。消极自由,就是是摆脱障碍的自由,即只要个体的行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们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就不应当受到干涉。简单说一种是我要做什么的自由,另一种我不要做什么的自已的自由。这两种自由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积极自由经常会被人利用,成为强加于你身上,并让你感觉到自己并不自由。比如,我这样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更加努力、积极、进取等等。伯林在这里讨论的就是,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有自己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都是人生来本身就应该具有的权利,但运用这些自由的前提,是这样的自由应该在不干涉别人的自由时候的选择,而不能因为我的自由去限制他人的自由,同样他人的自由也不该影响我的自由选择。他说 “自由就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或公平或正义或文化,或人类幸福或良心的安宁”,而这种自由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下才能享有的。因为,人类常常是在不但无法调和亦且没有共同尺度、不能相互比较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我们,至少是我们只知道一点点小事的人,不能轻易地判断对方的选择是否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而做到这一点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我们要非常尊重别人的消极自由。伯林是一个智者,而他的智慧就体现在,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问题,同时也能接受世界的矛盾。他不并追求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现实本身。他寻求智慧,但也知道或许人类社会未必就一定有真理,“真理从来就没有赋予过人们自由,而自由也并不总是让人变得更好。”。他相信理论性,但他也相信理性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他相信理性,但并没有走过头;他相信道德普遍性,但也知道它们并没能赢得多少狂热的信仰者。” 他相信人性,但也明白人性并不是总能让这个是世界美好,“没有确定的人性,人类没有确定的未来,历史并不是一种走向至善的进程;不存在全部的善都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当我们强调自由的时候,就有可能损害平等,反之亦然。” 第一等的智慧是知道这个世界的矛盾,但仍能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改变它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面对它,而不是在对以前那个世界的怀恋中生活下去。”“哲学的任务是净化社会对其自身的议论,阐明其道德规范,并加强其中的‘年轻人’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责任感,从而为所谓的‘文明社会’进行辩护。” 这一切都是智者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感恩。至于柏林自己,他说 “至于生活的意义,我不相信生活具有任何意义。我根本就不会去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怀疑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这给我带来一种巨大的安慰。”“我的生活与我的观点是相反的…… 我相信所有的选择都是痛苦的,而不是说选择对我个人而言是痛苦的。” 嗯,就是,生活不只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这就是狐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困的自由主义者

          这本《伯林传》之前读了前面一部分,大概到伯林一家流亡到英国那里就丢下有大半年没看,这次重拾起来一口气读完。前面那部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伯林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亲的疼爱和选择,父亲是典型的刻板的犹太木材商人,刻苦经营,给儿子提供了可以无后顾之忧的人生选择,俄国革命时,举家出逃,父亲在英国、德国两个目的地之前选择了前者,如果选择了后者,作为犹太人的伯林人生又是怎样呢?伯林的一生纠缠在三种身份的交织中,俄国人、犹太人、英国人,很难说哪种身份最明显,就像他提倡的价值多元、自由主义一样,他觉得人天生是分裂的,即使多种善之间也是冲突的,他痛恨非此即彼整齐划一,像爱因斯坦评价的那样:是在上帝宏大剧场中的旁观者。因此也有很多人说他懦弱,不坚定,立场不清晰,左右两派同时会攻击他。学术上他也怕别人称呼他是 “沙龙哲学家”“没有综合专著”,虽然晚年暗暗较劲了,但终究没有写出来大部头作品。伯林的一生基本上见证了 “最糟糕的一个世纪” 中的所有大事件,他的交往圈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基本欧洲所有在文化、艺术、政治领域最耀眼的人物都和伯林有交集,尤其是俄国的几个知识分子。他是旁观者,也是见证者,他的机敏、洞见和审慎值得我们去他的作品中更深入地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何幸,以赛亚伯林。

            这个周末非常愉快。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左派右派,这些一团浆糊似的主义,通过这一本书弄了个七七八八。回头再听顾衡的讲解,感觉他实在没说重点啊。看来好书还要自己去读。不过依然感恩顾老师,如果没有他,估计我也不会看这本书的。    撇开哲学不谈,光看以赛亚伯林这个人,就十分让人神往。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没吃什么苦,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年纪轻轻进入世界最高学府,进而步入顶级精英圈子。在全灵学院一开始脱离生活,谈玄。后来去美国分析舆论动态,不仅避开了战争的残酷,还通过影响美国政策报效了国家。帮助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对的起自己的民族。去苏联见识了斯大林治下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娶了高门大姓之女,成为学术大伽。即便遭遇麦卡锡主义,也能适时自保。57 岁主持创建牛津沃尔夫森学院。66 岁退休,并不执着一定要搞一个大作品,悠闲生活,健康愉快地活到 88 岁。    一个人要多么睿智、通透和幸运,才能活成以赛亚伯林啊。难怪顾老师对他念念不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狐狸与刺猬的来历

              近几年,“狐狸与刺猬” 是经常被很多人提及的一个话题。知道这句话是因以赛亚・伯林而为人所知的人很多;也有人知道这是古希腊诗人阿基洛库斯的诗句,伯林以此为源头成就了论文《狐狸与刺猬》,并以此来对不少文人、哲人进行分类。但其实,这句话也并不是以赛亚自己找到的,而是当时的牛津勋爵告诉以赛亚的,并伴随着以赛亚的进一步转义、隐喻而成为了以赛亚的标志。尽管以赛亚一直认为自己是只狐狸,他的生活充满对立、他的处事前后不一,他的学术也似乎从未有确定不变的研究课题,按他自己的话来说 “他就如同一辆计程车,随招随停。”;但对他所著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他其实更像个 “吾道一以贯之” 的刺猬,他坚信各类价值观念不可能真正调和而人类也不具备无限的可塑性;以积极自由之名所行之事,最终都将走向极端;抱持消极自由的心态,坚信任何事情都可以各美其美、最后才能实现美美与共。要知道即使只是通览一位思想观念史家的传记,依然是非常劳心的事情;对哲学、思想史基本理念的认识不足,使得全书的后半本,我近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我不可能完整理解以赛亚对思想观念的研究,只能粗浅的知道那些个名词,但面对一位 1909 年出生、1997 年去世的串起了整个 20 世纪的智慧老人,拿起他口述的过往,听听他想说些什么,即使没看懂又如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继续跟随顾衡老师的脚步前进,又补完一本

                读的很吃力,人名不熟悉,时间不熟悉,好几次都放下了,还是读完了,对伯林的一生有了一点了解,可能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不过,还是有所得的吧,没有任何一本书一定要读完,如果你不喜欢放弃就好了,是的,不过我还是坚持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的自由,我行使了这种积极的权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一个人的最高礼赞大概就是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对于一个人的最高礼赞大概就是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以赛亚・伯林就是这样的人。身陷黑暗战乱的年代,却有持续一生的开挂好运,躲过所有厄运,有趣的惬意的自由的度过了漫长的精彩的一生。他一生的作品几乎都是用口述的方式写成,包括跟朋友们的私人书信,都由秘书速记整理,哪怕在为英国情报部门写情报时。伯林的一生都在类似这样的地方度过 —— 在带有英国机构特权痕迹的高强公卫的花园中,以及有着高高落地窗的房间里。至于他一生最重要的成果,关于消极自由的思想论述,困扰了这个被女王称为 “英国最聪明的人” 一生,所以在推荐语中很难描述和阐释,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来一点点理解。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冲突中的冷眼人生

                    一个犹太学霸,跻身欧美精英,经历十月革命、牛津治学、二战、犹太复国、冷战,以傍观的理性,孜孜不倦的思考,阐明多元价值、与自由的意义,这样的人生,足够经典,足够戏剧,足够启迪;传记是近距离的,有特写的,能与传主共鸣的,生动传神;2020 年疫情中读完,从此安顿,长大成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人也是平凡的人,虽然终究是时代造就人,可没有个人独特的自我坚守不可能伟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赛亚伯林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思想家。尤其是他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思考。我真希望能像他一样做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这也是我喜欢阅读且什么都读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狐狸和刺猬

                          以赛亚・伯林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说有的思想家兴趣广泛、研究很多问题,属于狐狸型,还有人专注研究一个大问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刺猬型。伯林自认为是狐狸,是因为他研究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政治思想史、艺术等多个方面,而且他并非一个书斋中的学者,他 “喜欢世俗性,喜欢对权势世界的内部运转方式有某种把握,喜欢听闲话,喜欢试着去了解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卑劣动机在让这个世界运转下去”。他曾在情报部门任职,组织建立了沃尔夫森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还和各国政要交好,他不喜欢写书,更喜欢在对话中迸发出灵感,他的大多数书籍都是他的演讲稿 —— 尤其是在 BBC 所作的电视演讲稿,《浪漫主义的根源》《自由及其背叛》等都是他脱稿几个小时,全凭口述的作品。然而,伯林也有刺猬的一面,作为一个多次背井离乡的犹太人,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审视为什么独创性的、书斋式的哲学或社会思想,用于改造人类现实时,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他专注的多元价值、自由等主题,都是出于对理性的反思、对以前思想家们的反思。启蒙哲学家们认为人们可以按照抽象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来生活,伯林认为这是夸大了人类的理性,理想化、空洞、教条,用这种想法来生活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关闭人类所有的选择,只留下一条出路。由于价值本质上是多元的,且不可化约为任何单一和最高的价值,价值冲突于是不可避免,选择就变得必要和重要。所以他说 “无所损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注定要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康德这个从不离家出远门的宅男不同,伯林的一生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他的人生促成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也诠释了他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二刷的传记

                            “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 太喜欢作者叶礼廷以这个句子结尾。以赛亚・柏林的自由学说是惊艳的,也是深刻的,尽管他说自己是肤浅的,因为我觉得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警醒的思想太难了,所以更让我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只揣着刺猬心的狐狸

                              我很少读人物传记之类的书,此前读过的唯一的一本是弗格森的自述传记。还是因为有着极大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才会去读的,这一次花了十几个小时读完了《伯林传》,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突破。重点感谢推荐书目的顾老师,以及对伯林思想进行阐释的刘擎老师。我对于伯林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思想非常敏感和开放的人。在他的故事和经历里,我不仅能看到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也能看到他在传统的道德观里坚守着自己该坚守的东西。说直白一点,就是伯林是一个有着真正完整独立人格和清醒头脑的人。我喜欢伯林,就是喜欢他的这种状态。顾老师说伯林是二十世纪最聪明的英国人,这一点可能各有见解。但是我认为伯林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独立,不轻易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裹挟。即使是在他所认同的观点之内,他也不会一味地盲从。“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多疑”,这种活跃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伯林的一生。也是我梦寐以求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在伯林的故事和观点里,诚然我会看到一些很书生气的观点,比如他会批判一些政府的政治口号,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就我个人而言我不知道这种视角是否偏颇,因为这种自下而上的角度一定会存在着视角丢失和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政府站在高处所拥有的视角,伯林是否都有考虑过呢?我很认同伯林对于自由的阐释,以及人类作为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自由的追求是否会妨碍国家的决策,或者被国家决策作为工具来利用?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种价值观并行的百家争鸣更好,还是全国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更好?有人说前者适用于和平年代,后者适用于战争年代。但是历史证明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存在,或许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与调和才是最重要的吧。我想这是我接下来一直想要搞明白的一件事:国家决策和个人行为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洛克的那句:国家只有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这一消极身份出现时,它的统治才具有合法性。我也很喜欢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所传达出来关于国家管理和自由之间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但是 “管理” 和 “自由” 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消极自由,很容易就会变成路易十四或者雅各宾的那种统治,值得我们警惕。一旦侵犯个人自由,便是孔子说过的 “危邦”“乱邦”,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伯林最痛恨的形式,即思想的极端。狡猾的狐狸总是不会让自己陷入极端的思维处境,致敬伯林这只怀揣着刺猬心的狐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着顾老师的好书榜读了第一本书,有顾老师领着读,自已看一遍,学习了不少的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篇读下来体验很一般,故事性比较凌乱,倒也贴合柏林天马行空般的性格!印象深刻的一段:至于生活的意义,我不相信生活具有任何意义。我根本就不会去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怀疑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这给我带来一种巨大的安慰。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相信我,那些寻求某种深刻的包涵了整个宇宙的…… 脚本或是上帝的人是犯了个可怜的错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由主义的灯塔

                                    毫无疑问伯林是一个可以在黑暗中照亮方向的灯塔,使人们即使身处互相冲突的观念中,也能找到依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洞穴(书评)

                                      伯林的人生轨迹,与拉脱维亚,英国,美国,莫斯科,以色列不可分,流浪在他乡,却无法还乡。犹太人是不能回避的身份标签,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原点。他是旁观者,始终警惕,对一元价值保有怀疑,对各种极端思潮保有怀疑,这使他在各种历史转折点表现比常人更冷静。他相信冲突,且他就是冲突本身。需明确表态的时候多是含糊其辞,在他的学说里,人类置于分裂状态。但对于反对的论述,他坚持了一贯的反对。被冠以最聪明的大脑,预知了未知,如苏联的瓦解。战争期间的驻外工作经历,莫斯科的短暂逗留,丰富的阅历促成他在政治圈和学术圈的影响力。他的各种演说讲座高鹏满座,逐渐从哲学领域转而进入观念史。蛮声全世界的两种自由理论更是对自由重新定义,在现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哲学家在政治领域风声水起的人不多,他一生交友无数,丘吉尔,撒切尔夫人,肯尼迪,巴尔戈乔夫众多首脑与他有交集。他在美国期间,刺探信息,分析美国参战的工作非常出色,令丘吉尔刮目相看。在莫斯科期间,与保护前苏文化的托娃彻夜倾谈,惺惺相惜,更是传为佳话。之后,他成为对苏研究专家,研究东西方不同观念史,对他的学术体系形成至关重要。欣赏他的多元价值理论,对他者的包容难能可贵,即便处在今日社会,依然是高贵的品质。欣赏他灵感四溅的谈吐,文采斐然,迷倒一众人。他习惯口述形式的写作大概就是这样练就的。甚至于后人靠整理他的演说来构建他的学术系统。欣赏他创办牛津学院的实践,自由的氛围与高贵的思想碰撞,便有了存在的价值,那是世外桃源,教授与学生只有身份的差别,平等交流,平等享有学院资源。至今,仍难以复制。欣赏他顺应人生的态度,豁达的心态,自嘲是聪明人的专利。晚年的幸福从容,对音乐的终身迷恋,对社交生活的推崇。如果说遗憾,一直未出书,想出书而力不从,放下也就坦然了。十年时间,叶礼庭用每周约访的形式形成传记素材。伯林起初不经意,坦诚托盘而出,晚年才略担心写作失真走样,终于有点爱惜羽毛啦,平素老以为外界抬高了他的成就。叶礼庭生在沙俄高官家庭,因故举家外迁,也是流浪者和旁观者,对政治敏锐的他试图解读伯林思想脉络与历史的关系,传记文笔优美,刻画生动,栩栩如生,而且融合了作者有深度的思考,不失为一本好传记。甚至于让我有了看叶礼庭全集的冲动。伯林的一生,是出走的一生。从未忘记身份,始终惦记家园。加里的亲人遭受纳粹毒手,英国的父母遭遇轰炸时,他置身国外,心怀歉意。但他的思想早已跨过国界,若回到以色列,让渡的不仅是思想的自由,党派之争,领土之争将纷沓而至。他选择留在英国,临终时发布呼吁以色列割地的劝诫,绵薄之力,以慰出走的心。事实证明他所言有理,巴以从此陷入无休止的敌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洞穴里,走出洞穴或许看到的不是光,仅仅是别人的洞穴。仅此而已,你也不愿再回到洞穴,因为思想的广阔天地一旦打开,怎会回到狭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厉害思想家的一生

                                        思想的高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或别人占领,从而变成敌人或者别人的傀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好评

                                          以赛亚很多作品都是深奥晦涩,没有一定的哲学历史知识是看不懂不过可以先从以赛亚得自传入手,了解这个人,这个人的生活,不同阶段思想的变化,慢慢的去理解他的作品……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