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西方目光下》…谬误往往是一连串理性正确的结局

    《在西方目光下》… 另一部《罪与罚》… 俄罗斯人崇尚强人政治,追求绝对公平,热衷暴力革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互不理解,互不宽容。这说的是俄罗斯的大变革时代的囯民性… 他好像把刀子插入自己的伤口上,并观察着效果。这是赎罪前的煎熬… 悲剧是单独的每个行为都是正确的,但最后的结局却阴差阳错,悲剧是一串理性相连后的谬误。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才有可能寻找到自圆其说的信念… 双面杀手才是杀手本性。外表普通,从不招摇,只管干好活从不做道德判断。理性时代只有自愿作为工具的人才能省去了意识形态的困扰… 在西方的目光下,不是说西方的目光就是普世正确,而是说有表演就有不同的观众…(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西方目光下》1. 20 世纪初,小说的语言描写由外在转向内在,情节从故事导向转为心理导向,叙事由常见的年代顺序变为非逻辑的意识流。康拉德的文学创作正处于文学史上这一过渡时期,是这个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2. 不同于一般政治小说停留于宫闱秘斗,康拉德的政治小说直接将主人公置于决定人类命运的各种对立的终极价值观中,着意刻画的是政治困境中人的尊严、责任和荣誉,探究这些复杂因素背后的理性和人性。3. 站在作者康拉德的立场上,《在西方目光下》是他唯一一部以俄罗斯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祖籍波兰的康拉德虽然流淌着斯拉夫民族的血液,但是已经加入英国籍,拥有了西方的视角和看问题的方式。英国社会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和讲究协商妥协的议会政治,在康拉德看来,是优于俄国这样的东方斯拉夫民族的。4. 《在西方目光下》的主人公拉祖莫夫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在小说一开始就陷入坦荡的绝望之中,到最后却仍然活着,同时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在西方目光下》描写了现代政治制度和理念的虚妄,以及政治活动中人性的真实。康拉德通过拉祖莫夫的遭遇告诉读者,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才能寻找到人生真正的信念。5.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在西方目光下》是典型的 “硬果核小说”。在小说里,多重主题、多重叙述视角并存,对阅读者要求较高,没有十足的阅读耐心和一定的阅读经验不太容易读进去,就像普通的观影者会觉得艺术电影沉闷冗长。但这也恰恰是经典纯文学作品和通俗小说的分水岭,也是文学超越时间的恒久魅力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以沙皇俄国时的俄罗斯为背景,描绘了拉祖莫夫这样一位厌恶政治却成为了政治牺牲品的人物。他被动地被策划谋杀俄国大臣的革命党人霍尔丁所信任,但他厌恶暴力追求稳定的本性让他出卖了霍尔丁,也因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被派到革命党人内部做卧底,最终在霍尔丁妹妹娜塔莉亚的真挚情感的感召下坦白一切并迎来了自己成为废人回国隐居的结局。这个故事不是讲的普通的政治斗争手段戏码,也不是寓言性的流派争论,而是把人物放在实际的政治事件中直接面对复杂严峻的价值观抉择,被称为政治小说的巅峰。故事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在小说向现代意识流小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家康拉德也成为了小说转型中的重要人物和经常被研究的对象。我想这部小说的核心就在于抉择,在拉祖莫夫身上是一种艰难的政治抉择,虽然抉择过程是理性的,但结局却是悲剧性的,这凸显了政治抉择中的虚假意义,也许就是在认清这一点后,才能看清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个人面临的大的抉择往往是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大学,选择工作,选择配偶,想要不悔的抉择,就要认清并关照自我的真心,找寻到真正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罪与罚》的姊妹篇。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高材生,厌恶革命。他的同学霍尔丁暗杀政府官员之后来到他的住处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牵连而告发了霍尔丁,导致后者被政府处死。但是拉祖莫夫并没有因为告密而重新过上期冀的书斋生活,反而受到政府情报机构的胁迫,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刺探俄国流亡革命者的情报。在日内瓦,拉祖莫夫巧遇霍尔丁的母亲和妹妹。在霍尔丁妹妹向其吐露爱意时,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全盘说出真相,最终遭到革命者的报复,遭殴打致聋,最终在俄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和一个女仆度过余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超脱的政治小说

            《在西方目光下》是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政治小说的巅峰之作,写出了政治斗争的最高境界,即相互对立价值观的终极交锋和碰撞。小说展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视角下,俄国等东方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性,同时刻画了专制独裁政府和革命党人这两股截然对立势力的共同劣根性。康拉德是英国文坛现代派作家的先驱,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等一大批 20 世纪著名作家。康拉德将传统小说写法和现代心理意识融为一炉,是小说艺术向现代主义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康拉德的政治小说直接将主人公置于决定人类命运的各种对立的终极价值观中,着意刻画的是政治困境中人的尊严、责任和荣誉,探究这些复杂因素背后的理性和人性。“在西方目光下” 这个书名有两层含义。首先,站在作者康拉德立场上,本书是他唯一一部以俄罗斯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同为斯拉夫民族,祖籍波兰的康拉德对俄国的民族心理和行事风格理解相当透彻。在康拉德眼里,俄罗斯是那种崇尚强人政治的典型东方民族,追求绝对公平,热衷暴力革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互不理解,互不宽容。在康拉德看来,英国社会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和讲究协商妥协的议会政治,是优于俄国的。书名的第二个含义,来自本书的叙述者,一个英国籍的语言老师。这个人物有点类似戏剧中的旁白,他不主动介入小说的主要情节,却将主要人物和小说的主要事件串联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他在给西方人讲述俄罗斯故事的感觉。小说中作者用大段史诗般语言,像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那样,对要出卖队友的拉祖莫夫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描摹,对整个俄罗斯的民族性也进行了刻画:“与其把一个民族变成一盘散沙式的群氓,像风中尘埃那样无助,还不如让成千上万人遭受折磨。蒙昧黑暗要好过熊熊燃烧的火炬之光。种子会在黑夜里萌芽。黑色的土壤会长出完美无缺的植物。但如果来一场火山爆发,只会造成贫瘠,将沃土变成废墟。像我这样的爱国者,难道能任由自己的未来,被嗜血的疯子毁了吗?” 看到了自己行为的恶果时,康拉德又用长达十几页的篇幅,来强化拉祖莫夫身上精神受虐的色彩:“他好像把刀子插入自己的伤口上,并观察着效果。” 据研究康拉德的学者说,他本人在写到这一段时太过投入,精神濒临崩溃,全书写完后大病一场。《在西方目光下》是康拉德创作的政治小说里最深刻、最复杂的一本。套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境界说,政治小说在写法上也有三重境界。普通的政治小说着力渲染政治斗争的残酷、政治手段和政治计谋的精妙复杂。这样的政治小说虽然好看,但是主题浅显,难以传世。境界更高一些的政治小说,会探究政治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文化,引入乌托邦或无政府主义等意识形态因素,奥威尔的《动物农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有时主题过于显露,文学性受到削弱。而康拉德的政治小说有点类似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直接把主人公放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各种对立的终极价值观中,体会团结与孤立,腐败与救赎,忠诚与背叛。

              转发
              评论